繁體簡體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向戰為戰,構築軍事科研人才新高地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3-01-18 10:32:29

 觀察樣本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

  向戰為戰,構築軍事科研人才新高地

  ■張 龍 謝先達 本報記者 邵龍飛

  新年伊始,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召開會議,對前一階段部署的專項活動進行總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該院黨委結合當前科研攻關實踐,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科技、人才、創新等領域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


  特別是在人才建設方面,該院黨委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人才建院、人才興院、人才強院,不斷提升人才對軍事科研的支撐度和貢獻率,以高水準人才方陣助推科研創新高品質轉型發展。

  瞄準高端集聚人才

  平臺亟需人才,轉型呼喚人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人才培養的論述,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一名資深專家更堅定了當初的選擇。

  幾年前,這名深耕能源領域的專家還在指揮管理崗位任職。她敏銳地察覺到,能源需求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繁忙的工作之餘,她不禁産生重返科研一線的想法,準備全身心投入軍事新能源研究。

  也正是那時,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重構重塑,著眼軍事科研發展新趨勢,調整組建了專門的軍事新能源研究機構。

  平臺亟需人才,轉型呼喚人才。系統工程研究院成功引進這名專家及其團隊,有效帶動了新能源領域創新能力體系化躍升,推動了人才供給側與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

  “能源是戰爭的血液,未來高端戰爭對新興能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研究院工作期間,這名專家&&負責的某新能源課題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重返科研崗位,她感慨不已:“是系統工程研究院的專業平臺吸引了我,院黨委的誠意和重視打動了我。”

  未來戰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系統工程研究院著眼履行服務備戰打仗、支撐建設管理、推動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針對職能任務由單一領域向綜合領域拓展、傳統學科向新興學科拓展的人才需求,全方位延攬高端人才。

  築巢引鳳,引發人才“聚變”效應。利用全軍試驗鑒定總體單位的平臺優勢,著眼系統工程理技融合走深走實,他們引進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並建立工作站。

  “革命軍人是塊磚,哪需要哪搬。我很慶倖,自己能夠砌上最合適的墻!”一名年輕科研人員,跨軍種選調到該院。這名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堅信,自己在新崗位上能夠學有所用、幹有所成。

  年輕科研人員能在適宜的崗位上大放異彩,得益於研究院轉型發展所需、任務拓展所需。面對新職能新任務,該研究院既從內部深度挖潛,又從全軍精準選調,大膽起用青苗俊才。

  人才集聚,有力推動了科研攻關。系統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備戰標兵單位”。

  “要不是當初我們主任登門拜訪,我也不可能穿上這身‘孔雀藍’。”在某系統整合領域擔綱主力的一名文職科研人員,至今難忘自己的入職經歷。

  2019年,剛博士畢業的他向系統工程研究院某所投送了簡歷。面對軍隊文職人員這一新生事物,要不要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其他高薪崗位向他伸出橄欖枝時,他和家人猶豫起來。

  “地方大學生對軍隊科研單位和文職人員制度還不了解,更需要我們多花精力去溝通。”該研究室主任得知這一情況,次日便當面向他及家人宣講政策、介紹情況。

  “熱門專業高端人才不好招,但咱們研究院‘雙一流’博士的標準不能降。”關於研究院堅持高標準面向社會招錄文職人員的“硬杠杠”,該研究室主任堅決支援。

  建院以來,由於文職人員崗位空缺,研究院領導每逢畢業季都帶隊分赴“雙一流”高校宣講招錄,由“招人才”向“搶人才”轉變。近年來,該院堅持優中選優招錄文職人員百餘名,博士生佔比80%以上,進一步夯實了科研人才高地。

  在該院文職人員座談會上,畢業于北京大學的一名博士有感而發:“研究院確實把我們當成了寶貝。”

  “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我們要充分發揮‘小核心大週邊’的平臺優勢,集聚人才。”不久前,系統工程研究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門召開了人才工作會。

  這次人才工作會議上,來自北京大學和航太科工集團的兩位專家,作為系統工程研究院挂職副院長,彙報了在該院參與科研攻堅、推動協同創新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系統工程研究院通過“錢學森軍事系統工程研究院”這個金字招牌,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溝通聯繫,推動雙向挂職交流,吸納地方優秀人才參與到該院的科研創新中來,實現互補共贏。

  立足自身培育英才

  沒有團隊協作,哪有人才輩出

  “這個課題既推出硬核科研成果,也結出厚實人才碩果。”作為某課題的行政指揮線負責人,系統工程研究院一位領導堅持踐行黨委自主培養人才的理念,身體力行推動“人才+工程”模式。

  4年前,該院主動論證立項啟動某重大規劃系統建設。這位領導&&負責論證戰略需求、統籌資源力量、培養相應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擔任技術總師,協同軍地十幾家單位開展聯合攻關。

  通過抽組人才力量,課題組勠力協作,4年後該系統一期成功上線運作。在工程攻堅過程中,尹浩院士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産黨員”,副總師被評為“學科拔尖人才”,兩名骨幹成員被評為“軍隊青年科技英才”,一批青年博士在重大工程項目中不斷強能力、添底氣、增信心,淬火成鋼。

  作為肩負頂層設計和總體論證職能的“大總體”,系統工程研究院承擔了一批“頂天立地、協調左右、輻射全軍”的工程項目。他們逐漸探索出一條人才生成新路徑——集聚人才推進重大工程,依託重大工程催生人才,以重大工程為牽引提高人才培養質效,縮短人才培育週期。

  作為科研備戰的先鋒隊,他們常態化深入部隊開展科技服務,通過科研創新支撐備戰打仗,通過備戰打仗鍛造人才隊伍,摔打磨礪出一大批融入實戰、進入前線的科研人才,為該院人才建設添加了“含戰量”。

  為深入推動“人才+工程”模式,該院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運作管理機制。他們主動砍掉多項與備戰打仗關係不大的項目,嚴控“小散平”課題申報,確保有限人力資源向備戰打仗重大工程聚焦;他們還為重大工程人才遴選培養開闢綠色通道,通過重大工程的品牌效應,為科研人才“背書”,讓越來越多的人才將更多精力投入主責主業、成為主流主力。

  該院還根據自身特點,走開“院士+團隊”的自主培養人才模式。“科研團隊建設,關鍵是前頭帶得好,後頭跟得上。”談到團隊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該院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樣説。

  加強團隊建設,是適應現代軍事科學發展、契合科研組織模式創新的必然選擇。建院以來,該院某科研創新團隊,作為全軍首批15個團隊之一,以團隊催生成果、用團隊推動創新,實現項目、成果、人才一體推進。

  “沒有團隊協作,哪有人才輩出?”這個團隊,成為該院“院士+團隊”人才自主培養模式的率先踐行者。近期,該團隊一名研究員獲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一名副研究員獲評國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資助對象。

  “融入工作團隊,加快了我獨立承擔科研項目的進程。”一名年輕工程師分享了第一次參與總體論證工作的感悟。他參與的科研團隊,是該院“任務式抽組、矩陣式協同、跨單位跨專業”打造形成的創新團隊,&&負責人是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科研攻關過程中,這名科研新手迅速成長。

  團隊協作,引起連鎖反應,促進靈感迸發。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該院裝備體系設計創新團隊成員,圍繞裝備現代化展開熱烈討論。近期,他們將討論成果融入課題研究,上報的決策諮詢報告受到重視。

  該院兩位年過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仍堅持在科研一線帶隊伍、育人才。目前,該院人工智慧、指揮控制領域兩個創新團隊新老交替、蓬勃發展,高端科研平臺聚才育才效應展現出良好態勢。

  轉型發展過程中,該院建立了“以領軍人才為引領、領域專家為主體、青年人才為骨幹”的創新團隊。這些團隊既是工程任務的攻堅隊,也是人才建設的梯次隊,形成了人才建設和工程攻堅良性互動、正向反饋的機制。

  建院5年多以來,該院堅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先後産生國家“百千萬人才”8名、軍科首席專家9名,1人榮立一等功,1人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同時,該院獲評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多項,實現人才成果雙豐收。

  立起標準選用人才

  憑能力立身,靠實績進步

  “既能‘一肩挑’,更要全面過硬。作為研究室主任,我們既要當科研先鋒,更要抓全面建設。”最近一次年度考核中,該院某研究室主任最終考核結論為優秀。他坦言:“幾個研究室主任放在一起考核,能評為‘優秀’,壓力很大。”

  這名主任談到的“壓力”,源於該院依據有關文件制訂的《不定等級單位領導考核實施辦法》。為突出分類考核,精準評價,該院把專業技術崗上的領導幹部放在一起考核。這一舉措在所室兩級領導中引起不小震動。

  能在考核中取得“優秀”,源於這名主任堅持圍繞科研中心,全面抓建研究室。轉隸後第一年,他就帶領研究室榮立集體三等功。同時,他沉入一線奮力攻關,&&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作為第一完成人獲評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作為優秀科研人員擔任研究室領導的代表,這名室主任成功轉型的背後,折射出該院突出戰鬥力標准考核人才、選拔人才的不懈探索。通過一個個鮮活典型,他們牢牢樹立了“憑能力立身、靠實績進步”的鮮明導向。

  考核評價是評估人才價值、衡量人才貢獻的重要抓手,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著“指揮棒”“風向標”作用。該院堅持以創新能力、品質、貢獻為導向,建立差異化評價標準,構建起層次清晰、導向鮮明、科學精準的評價要素體系,立起了注重創新、注重實績、注重公論的用才導向。

  早在調整組建伊始,該院就創新幹部考核選拔方式,通過民主測評、理論考試、實名推薦、集體面試,公平公正落編定崗幹部,配齊配強各級領導,為人才隊伍建設搭起“四梁八柱”。他們提拔多名青年才俊走上研究所(室)領導崗位,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

  作為第一批支援武漢抗擊疫情的專家,“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張宗興成為這一舉措的受益者——該院為其單列指標,直接評定高級職稱。為進一步推動職稱評定和立功受獎向重大工程項目傾斜,他們根據年度重大項目進展情況,將獎勵名額直接分配至項目組。

  今後,越來越多的“張宗興們”將會脫穎而出。

  釋放紅利保障人才

  增加科研“凈時間”,跑出轉型“加速度”

  “擱以前,去相關單位送個材料,少説也得需要半天。現在,網上下單,一鍵辦妥。”該院一位科研人員談到,由於工作需要,自己經常要報送各種材料。以前,通常要提前一天派車,返回時還得等候司機來接。現在,他可以從平臺上一鍵下單“網約車”,出門辦事方便多了。

  近期,一項項優化科研管理保障的措施在該院落地。他們從優化機制、簡化流程、盤活資源、鬆綁減負、提質增效等方面入手,出臺涵蓋科研立項、科研經費、科研採購、獎勵激勵、督導跟進、後勤和人力資源保障等多項措施。

  為有效解決科研院所人少事多的突出矛盾問題,該院研究制訂科研助理聘用實施辦法。前不久,一位科研人員&&編撰某課題報告。沒想到,報告出版前,涉及具體出版業務的大量繁瑣事宜,讓他壓力倍增。

  此時,該院為科研人員配備的專業科研助理大顯身手。科研助理們協助科研人員在最短時間內高品質完成出版工作。這位科研人員為科研助理們熱情點讚:“科研助理為我們科研攻關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投入科研工作,增加科研“凈時間”,跑出轉型“加速度”,該院在上級政策的支援下,推動實施所有措施——

  發放科研績效津貼,切實把績效津貼“體現科研價值,激發創新活力”的功能作用落到實處;積極推行資金集中收付改革試點,有效提升財務集約保障效益;在全院範圍內上線辦公資訊系統,優化綜合業務運作,讓數據多跑路,科研人員少跑腿……

  新年伊始,該院結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釋放科研動能。他們籌劃組織專項活動,論證提出科研採購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等提高科研創新效能的措施意見。

  上下齊心,多措並舉。如今,該院“群才高原”更加厚實,“人才高地”更加牢固,軍事科研加速向高品質轉型發展。

  為軍事科研高品質發展賦能

  ■朱正琪

  習主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把高品質發展落實到強軍實踐各領域全過程。

  人才是推動我軍高品質發展、贏得軍事競爭和未來戰爭主動的關鍵因素,創新是驅動我軍建設發展和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核心要素。建設世界一流軍隊,軍事科研迫切需要做強人才這一“第一資源”,激活創新這一“第一動力”,推動高品質發展這一“第一要務”,實現品質變革、效能變革、動力變革。

  強化政治引領。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政治靈魂,是人民軍隊的精神支柱。作為軍隊科研機構,我們必須把政治標準作為人才建設的第一標準,把政治要求作為人才建設最根本的要求,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紮實做好鑄魂育人和政治考察工作,確保培養和使用的人才政治上絕對忠誠、絕對可靠、絕對過硬。

  樹牢為戰導向。堅持把研戰結合程度,作為衡量科研項目、檢驗創新成果的“硬尺規”,堅決砍掉與備戰打仗關係不大、體系貢獻率較差的科研項目,確保有限人才資源聚焦科研備戰。主動對接部隊需求、對接作戰需求,聚力推進“戰字號”重大工程,促進科研方向與作戰方向相耦合,科研項目與備戰任務相結合,實現“科研賦能戰場、戰場反哺科研”的良性迴圈。

  創新培養模式。堅持人才培養使用與科研創新需要精準對接,構建“人才+工程”“院士+團隊”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配置體系,以兩院院士和學科&&人為核心,以重大項目攻關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孕育培養專業知識銜接配套、年齡梯次承接有序、能力水準優勢互補的科研團隊,實現重大項目鍛造人才、創新團隊孵化人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營造奮鬥氛圍。探索完善放權賦責、容錯糾錯等機制,細化落實項目負責人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切實解決繁文縟節多、各類報表多、檢查考評多、報批程式多等問題,讓“想幹的人”解除束縛、解放手腳,讓“能幹的人”甩開膀子、大展拳腳。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和創新成果分類考評機制,突出實戰貢獻率評價權重,切實讓優秀者優先、實幹者實惠、有為者有位,為高品質發展集聚勢能動能。(解放軍報)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黃楊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