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2022兩岸關係回顧|鬥爭二字貫穿2022台海全年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3-01-20 18:43:20

微信圖片_20221221175719副本


      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022年二十大報告涉台論述指出:“面對‘台獨’勢力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台灣事務的嚴重挑釁,我們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展示了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台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面對國際局勢急劇變化,我們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精神,在鬥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發展和安全主動權。”縱觀整個2022年兩岸關係,民進黨當局在“台獨”絕路上一意孤行,企圖通過政治操縱、經濟脫鉤、文化“去中”、軍事對抗、外務拓展等途徑達到“抗中保臺”的目的。在美國主導下,美臺加大勾連力度,民進黨當局處處迎合美國,隨美國起舞,配合美國甘當“棋子”,成為美國政府反華“急先鋒”和“馬前卒”,不斷在台海製造矛盾和緊張氣氛,進而升高兩岸敵意對抗,使得台海形勢複雜嚴峻。而中國大陸始終發揚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堅持“高壓遏獨”與“融合發展”相結合,“以人民為中心”與擴大民間交流相結合的對臺大政方針政策,為有效破解兩岸局勢困境,最終為推動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民進黨當局執念“抗中保臺”,終被民意鬥爭清算

2022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利用全面執政的優勢,其不僅掌控了台灣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權,而且控制了台灣的軍隊和“國安”情治部門。從中二、北五補選、俄烏衝突到疫情防控、佩洛西竄臺、柬埔寨詐騙案、林智堅論文抄襲案、“九合一”選舉等議題政治操作帶風向,政治酬庸,濫權施政,基本把控了島內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民進黨當局不斷以疫情為由,阻礙兩岸正常的交流往來,兩岸官方和民間交流急劇下降,加劇了原先就緊張與複雜的兩岸政治關係,兩岸關係完全進入“冰凍期”。兩岸民意“敵意螺旋”持續上升,加劇互相對抗與民心疏離,衝擊了兩岸互信基礎與對話形式。

民進黨當局政治優先,為了“台獨”理念不斷操作“反中”政治,政治抗疫導致台灣疫情延燒;經濟上徇私舞弊、貪污腐化、黑金沉淪,繼開放萊豬之後,2月開放日本福食入臺,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不惜出賣台灣人民利益,引發民意強烈反彈。2022年1月1日,蔡英文發表了所謂“新年談話”,強調了要持續走向世界、維持經濟發展動能、鞏固社會安全體系、“堅守主權”,其基調與其“雙十”講話“四個堅持”如出一轍。蔡英文稱,這是2022年民進黨穩定執政的4大主軸。同時,蔡英文繼續操弄兩岸敵意,不斷挑釁大陸底線,毫無顧忌去“中”,完全未提所謂“中華民國”四個字,全程都以“台灣”替代,以臺謀獨,不斷滑向了“法理台獨”深淵。民進黨當局在在經濟上嚴重阻撓兩岸經貿合作,妄圖製造兩岸經濟“脫鉤”。2月17日,民進黨當局又通過“國家安全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增訂針對大陸的“經濟間諜罪”,最高處12年有期徒刑、並科罰金1億元(新台幣,下同),同時增訂“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秘密之域外使用罪”,違者最高處10年有期徒刑、並科5000萬元罰金。為避免陸資假借他人名義,“掩飾、隱匿身份或資金來源”赴臺投資,修正案規定“陸企于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若非經許可在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台從事業務活動,違者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為避免大陸企業及陸資來台使用人頭,規定“將其名義提供或允許他人使用者,得處12萬元至2500萬元罰款”。為一邊倒向美國,民進黨當局還把“護臺神山”臺積電當成政治工具,允許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3奈米晶圓廠,將台灣先進的半導體技術、人才、設備拱手討好美國。

2月俄烏衝突爆發後,民進黨當局不斷借機將台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進行炒作,蔡英文表示,台灣長期面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與恫嚇,聲稱“對烏克蘭的情況感同身受”。之後,民進黨當局還下達了針對俄羅斯對烏克蘭主權侵害的譴責;全面提升“認知作戰”以及持續加強對台海軍事動態準備的多項指示。

在當局慫恿、縱容下,“台獨”勢力不斷在島內掀起“反中”、切割兩岸文化教育聯繫等動作和活動,惡化兩岸關係,持續阻擋兩岸之間的城市、政黨、民間社團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嚴重破壞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1月2日,島內歌手蕭敬騰、歐陽娜娜、陳立農等人合唱《我們同唱一首歌》,臺陸委會聲稱這是“統戰歌曲”,作詞者方文山也因此在網路上受到島內綠媒嘲諷謾罵,説是“新年開舔”。2月4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出席在北京的冬奧會開幕式,也遭到當局及綠營人士的攻擊,臺陸委會稱此為大陸借由主辦冬奧會進行統戰宣傳工作。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稱洪秀柱“沒台灣代表性”“背叛蔣經國路線”,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誣稱洪秀柱是“內奸”,還揚言“民眾會用選票唾棄這些政治界的黃安”。7月12日,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大會在福建廈門舉辦,當兩岸同胞在論壇上踴躍表達促合作、融發展的強烈願望之際,民進黨當局卻跳出來販賣“兩國論”、抹黑攻擊大陸,這也再次暴露其謀“獨”本性及阻撓破壞兩岸正常交流的險惡用心。10月,台北故宮博物館先是被曝出多件文物被損毀,院長吳密察被質疑知情不報;後是台北故宮博物院修復方案遭質疑,原本中式建築風格將被玻璃建築取代,聽來令人唏噓。通過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台當局通過種種方式,試圖改變兩岸文化同屬一中的歷史事實。正如島內人士所言,對台北故宮所進行的一些小動作,就是要讓台北故宮與中國大陸“劃清界限”,甚至跟整個中國文化“劃清界限”。7月18日,台灣地區2022年度陸生赴臺就讀碩博士班放榜,45所台灣高校共核定1500個名額,缺額1035個僅錄取465名,招生達成率31%創新低。此外從2022學年起,民進黨當局還將閩南語、客家話、台灣少數民族語言等“本土語言”列入中小學生必修課,並變本加厲地推出新歷史課綱。民進黨當局刪去歷史教育最重要的時序和脈絡,使學生缺少歷史觀念,搞不清年代順序,“去中國化”也將導致“去歷史化”,學生因此既不了解大陸,也無法真正了解台灣,將變成“史盲”,民進黨當局蓄意剔除台灣青年一代的國族基因和中華認同,致使台灣年輕人喪失基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競爭優勢,也使得台灣年青一代對大陸、對統一、對“一國兩制”,始終有一種疑慮、害怕甚至對立的思想,兩岸分離傾向大大增加。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長達30年持續而成功的“台獨”教育,使得民進黨當局進入政治收穫期,延攬和號令一大批被稱為“天然獨”年輕人為其所有,為其所用,民進黨當局混淆視聽,利用年輕人對現狀不滿和對未來迷茫情緒,道德綁架年輕人,操作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危害深遠。

在民怨沸騰,兩岸關係緊張動蕩,民進黨嚴重損害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的背景下,11月26日“九合一”地方選舉反映了台灣人民的訴求和心聲。民眾在“討厭民進黨”這股強烈氛圍下,用選票鬥爭狠狠教訓了民進黨長期以來政治操弄意識形態,切割兩岸關係,只顧鬥爭不管民生的行徑。

      二、國民黨舉全黨之力,鬥敗民進黨

1月1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強調:“2022年從元旦開始,我們就是戰鬥的一年、就是要有決心的一年、要團結的一年!”朱立倫最後強調,年底重要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會用堅定的立場、最大的決心提出最好的團隊,秉持黨的決心,堅定黨紀,共同團結在一起,贏得2022年選舉,2024重返“執政”。國民黨上下鉚足了勁2022年全年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準備年底11月26日“九合一”選舉。最終國民黨翻轉了台北市、桃園市和基隆市,特別是取得台北市和桃園市的勝利,六都獲得四都,具有指標性意義,加上12月18日嘉義市補選獲勝,總共獲得14席,使得台灣北部和東部,西部的大部分縣市都納入到國民黨版圖。

就兩岸關係來説,自從朱立倫上任黨主席後表示,希望在兩岸的關係問題上採取更加穩健的做法,並且表示會承認“九二共識”,並且希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之上,尋求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對話。他在兩岸問題上採取的是積極的態度,這對兩岸的交流發展可能會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觀察國民黨最近一年言論,其對“兩岸統一”的政策認識仍然非常模糊。

目前,國民黨是島內最大的“在野黨”。在兩岸形勢嚴峻,朱立倫提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主張,表示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是積極希望推進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但朱立倫對於“九二共識”的表述,一直都是“一中各表”的認知。朱立倫從宣佈參選後就表態會承襲過去國民黨黨綱、2021年他的新政綱中包括“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以對等、尊嚴方式,和對岸展開交流。他曾經還是特別強調“八個字,一個都不能少”。對於朱立倫來説,其追求的兩岸目標其實是“兩岸和平穩定”而非“兩岸統一”。朱立倫提出反對“一國兩制”有刻意反對的嫌疑,國民黨既已明確提出反對“台獨”、並承認“九二共識”,加強與大陸的聯繫與溝通交流,試圖與大陸示好;又表示拒絕“一國兩制”,這一做法像是自相矛盾,其真實目的是不被民進黨攻擊為“賣臺”和為了達到籠絡台灣大部分中間選民的支援。

國民黨最該修復和強化的是他的兩岸論述。處理兩岸關係原本是國民黨的強項、民進黨的“短板”,但這個強項現在也已經成為國民黨的“短板”,亟需強化。不要口頭上講維護兩岸和平,聲稱希望兩岸穩定交流等等,實質上跟隨民進黨的“倚美抗中”或“抗中保臺”路線,“拿香跟拜”民進黨是沒有前途,也是沒有選票的。此次“九合一”選舉,民進黨處理不好兩岸關係,栽了跟頭,也給了國民黨千載難逢的機會,為國民黨爭取2024重新拿回執政權創造可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國民黨能夠“躺贏”。國民黨自從2016年失去政權以來,在“中央”層面,國民黨的政治勢力在島內政治版圖越來越小,且民進黨掌握了行政、立法、司法資源,國民黨又在兩岸政策舉棋不定,朱立倫甚至宣揚“九二共識”就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國民黨如果要劍指2024,如何將爭取民意支援轉化為選票支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美國頻打“台灣牌”,大陸與美國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

2022年在美國主導下,美臺加大勾連力度。一年裏,不斷有美國政客竄訪台灣,民進黨當局處處迎合美國,隨美國起舞,配合美國甘當“棋子”,不斷在台海製造矛盾和緊張氣氛,進而升高兩岸敵意對抗,8月美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使得中美關係降至冰點,中美之間幾乎中斷了為數不多的幾個溝通和對話機制,包括中美之間的軍事對話和溝通管道,營造了緊張的局勢與氛圍。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長期採取“戰略模糊”政策,表面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不動搖,實際是防止刺激和挑釁大陸,對是否武力介入台海保持某種神秘和模糊,這有助於維持美國利益和保衛台灣安全,也讓美國在對華關係和外交政策上保持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但在背地裏仍與台灣當局保持著緊密的政治往來與軍事往來,在與臺交往中,按照“與台灣關係法”的六項保證等“戰略清晰”來處理對臺事務,拜登不止一次聲稱台灣受到大陸的攻擊,美國會防衛台灣,同時美國各屆也在積極推進所謂的“台灣政策法”。3月18日,中美元首舉行視頻通話,美國總統拜登做了“四不一無意”的表態。11月14日下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拜登舉行會晤,拜登增加到了“五不四無意”承諾。在巴厘島中美元首會晤中,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所在,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的基石,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容逾越的紅線。拜登則回應,美國不支援“台獨”,無意將台灣作為與中國競爭或遏制中國的工具。雖然美方口口聲聲説堅持一個中國沒有變,但事實是,美方多年來在不斷曲解、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美方先後將其單方面炮製的中方從未承認而且堅決反對的所謂“與台灣關係法”、“對臺六項保證”塞入其一個中國政策表述,刪除美國務院網站“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關鍵表述。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小動作不斷,不斷在紅線邊緣徘徊,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嚴重影響了中美關係及台海形勢的和平發展。

美國從其根本利益出發,在其操控下,利用台灣問題支援台灣與大陸抗衡,所謂“以臺制華”。現階段,台灣的不統不獨可以保證美國在與大陸和台灣博弈中攫取巨大利益,其本質上是希望台灣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從而遏制鉗制中國,使中國為此付出巨大代價。6月,拜登政府在進行“亞洲之行”時,啟動了“印太經濟框架”,但這一框架並沒有將台灣地區納入其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為了安撫台灣更好地打“台灣牌”,便策劃出了所謂的“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8月,拜登簽署了《晶片與科學法案》,意圖迫使臺積電在美國擴建廠房,拉攏台灣站隊美國,強化美國主導的晶片同盟。9月2日,美國國務院批准規模11.6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這是拜登政府第六次,也是最大一筆對臺軍售案。9月14日下午,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不顧中方一再反對,高票通過了“台灣政策法”,該法案在外交、軍事、經濟等多領域提升美臺關係,目的是促進台當局武裝應對解放軍打擊,並明確對中國“武統”實施制裁,堪稱中美建交以來最為惡劣的法案。11月16日,台灣方面又表示,近期與美方簽署價值157億新台幣的軍售合同。12月15日,美國參議院以高票通過了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該法案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8579億美元,比美國總統拜登提出的預算多了450億美元,較前一財年的授權額度多了800億美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稱,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關注美國同中國及俄羅斯“戰略競爭”、發展“顛覆性技術”、升級裝備等,其中有100億美元是專門對臺軍售及5年助臺自我防衛。

綜上,2022年拜登政府在對華戰略可以理解並概括為:不謀求發生衝突下的競爭對抗和保證美國利益優先背景下的妥協合作。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國大打“台灣牌”,美國在面對大陸與台灣是典型的兩面作派,即使在最可能引爆中美衝突的台海問題上,態度依然曖昧,立場總是搖擺。美臺勾連頻頻,其公然挑戰“一個中國”底線,企圖利用台灣問題加大對華施壓的力度,來策應正面戰場。

    四、大陸積極發揚鬥爭精神,把控兩岸形勢

2022年是大陸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兩岸關係發展與國家完全統一進程中的重要歷史節點。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目前隨著中美及兩岸實力對比發生歷史性巨變,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優勢出現壓倒性態勢,其日益提升的綜合國力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對臺影響力,其日益多元的對臺政策也對島內社會産生深遠持久的感召力。台海局勢的主動權、主導權已牢牢掌握在大陸手中,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鐵的整體意志,隨著時和勢總體對我發展有利,大陸堅守行之有效的對臺政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立場不會動搖,比以前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條件、更有優勢把控兩岸關係的大局和發展方向,並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大陸積極塑造推進國家統一的戰略態勢與環境,不斷壓縮“台獨”空間,鞏固“一個中國”框架,把控台海局勢,穩控兩岸形勢。 

8月2日,美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使得兩岸關係降至冰點,嚴重危害台海和平穩定和兩岸形勢,解放軍常規導彈首次“穿島”,軍機穿越所謂“海峽中線”,軍艦也加大了繞島巡航頻次,對“台獨”勢力形成了強力震懾。大陸政府祭出系列組合拳,暫停向台灣出口天然砂和暫停進口台灣百餘商家2066項食品,以及不限期的大規模開展“鎖臺”軍演,表達了大陸方面堅決反制的決心和態度。8月10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8月16日,中國大陸公佈蕭美琴、顧立雄、蔡其昌、柯建銘、林飛帆、陳椒華、王定宇等人列入第二批“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對清單在列的“台獨”頑固分子實施懲戒,也清晰表明瞭大陸對清除“台獨”分子,實現國家統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清除障礙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同時“台獨”名單的出爐也是向世人昭告:“台獨”是絕路,統一是必然。

10月中國共産黨二十大順利召開,受到廣泛關注。這次會議對確定中國大陸未來一段時間內對臺大政方針走向,影響深遠。紮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將是永恒不變的主題。中國大陸將“以人民為中心”和融合發展理念成為我們團結廣大台灣同胞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同樣在二十大上,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被寫入黨章,再次彰顯中國大陸反“獨”促統的決心。

大陸堅持一貫的對臺政策和方針,即“一中”原則,不給“台獨”分子任何可乘之機,也決不允許任何非法勢力將台灣地區從中國分離出去,不承諾必要時刻放棄使用武力收復台灣。2022年大陸在加快惠台新政落地同時,連續在軍事和外交領域重拳出擊,對蔡當局及島內外“台獨”和“挺臺”勢力形成了巨大震懾,有效地遏阻“台獨”勢力的逆勢蔓延,管控了台海風險。

回顧2022年兩岸交流,雖然在兩岸交流與對話中存在許多挫折與阻礙,但是兩岸之間還是有一些維繫穩定、值得欣慰的因素。首先是7月12日,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大會在福建廈門順利舉辦;7月19日,“2022上海-台北城市論壇”分別在上海與台北兩地以視頻會議方式同步舉行。再次是兩岸貿易交流達到高峰,1月至12月,兩岸貿易額為3196.78億美元。其中,大陸從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同比衰退4.6%;大陸向台灣出口815.87億美元,同比增長4.2%。這是非常大額的經貿交流,也是兩岸之間很重要的不可“脫鉤”的穩定力量。

當前“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成為島內主流民意,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為突破兩岸的僵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大陸積極探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方法與路徑。可以説當前大陸促統實力優勢愈益強化,實現統一意志堅如磐石,方式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如果説中美綜合實力差距在逐漸縮小,那麼兩岸實力差距則在加速拉大,大陸促統基礎在繼續強化,對兩岸關係的主導力、控制力和塑造力也變得愈來愈強。疫情期間中國大陸展現的治理能力與公共建設效率,令世人矚目。總之,未來在中美和兩岸關係上,大陸實力越強,吸附力則越強,美國就越難維持現狀,台灣就越容易改變想法。

2022年在台海形勢日益嚴峻複雜,風高浪急的背景情況下,大陸強調鬥爭,不光是一種宣言行動,更是一體兩面。比如,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的鬥爭中,“鬥”體現在反對霸權主義及“台獨”勢力,“爭”體現在實現融合發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大陸鬥爭是為了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是為了融合發展,達到“反獨促統”的目的;為了推進和平統一進程,達到為廣大台灣同胞獲得更大利益福祉的作用。後新冠疫情時代,未來兩岸關係將面臨更多考驗與挑戰,中國大陸依然會貫徹中央“祖國統一”大政方針,堅持貫徹落實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積極應對不利局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推進祖國統一方向邁進。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