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貴州臺江:手工龍燈迎新春 非遺技藝代代傳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3-01-31 10:19:20

  貴州臺江:手工龍燈迎新春非遺技藝代代傳

圖為貴州臺江縣城,民眾舞龍燈送吉祥祝福。馮桂菊 攝

  (新春走基層)貴州臺江:手工龍燈迎新春 非遺技藝代代傳

  中新網貴州臺江1月30日電 題:貴州臺江:手工龍燈迎新春 非遺技藝代代傳

  作者 馮桂菊 周燕玲

  “大門大大開,金銀財寶滾進來……”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城,龍燈隊伍激情揮舞著一條數十米長的金色長龍高聲唱道,每拜一戶,鑼鼓齊鳴、鞭炮震天。在舞龍隊員們有節奏的揮舞下,金色長龍時而騰空、時而俯衝、時而盤旋……

  “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條龍來我店裏拜年,寓意著新年會吉祥幸福。”在台江縣城開店的姜仁志一邊説,一邊向舞龍隊逐一敬酒、送押歲錢。

圖為貴州臺江舞龍噓花。 馮桂菊 攝

圖為貴州臺江舞龍噓花。馮桂菊 攝

  臺江一直流傳著舞龍慶新春的傳統習俗,已有上百年曆史,這種傳統習俗已成為臺江民眾祈福消災、寄望風調雨順和展示龍燈文化的一種獨特方式。同時也給老百姓增添更多的節日氣氛。

  臺江2023年“苗族舞龍噓花”非遺大典活動將在元宵節舉行,臺江民眾卻早已自發組織製作龍燈參加活動。2021年,臺江縣“苗族舞龍噓花”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臺江龍燈分為“草龍”“亮龍”和“硬龍”,燈有獅燈及花燈,俗稱“三龍兩燈”。特別是硬龍的製作工藝非常考究,“細分起來,完整地製作一條硬龍,需要100多道工序。”臺江縣溫泉村村民龔學榮説。

圖為村民在製作龍燈。 馮桂菊 攝

圖為村民在製作龍燈。馮桂菊 攝

  每到中國農曆正月初,溫泉村的民間藝人就要忙碌起來,精心趕制傳統的龍燈。龔學榮對於龍燈製作很有經驗,“製作龍燈的竹材,要在立秋後上山砍生長在山坡當陽面的竹子,生長期最好在4年左右,竹子強度高、韌性足。”

  選竹、破篾、扎篾、布藝、剪紙……為保證扎制的龍骨架不變形,竹子大小還要統一。龔學榮把手往竹子根部一搭,自下往上量出五尺高的距離,在此處用兩個手掌合起來一掐,周徑九寸到一尺,剛好符合要求。

  最難的要數扎制龍頭,它沒有固定模樣,全憑手藝人腦中構思。首先扎制龍頭、龍鼻、龍角、龍耳、龍須、龍睛,然後扎制下頜骨,下頜骨與龍舌固定,繫上一根麻線連接活套,活套利用篾的彈力,在龍頭舞動時,龍口會自然地一張一合,龍睛也會一睜一閉,栩栩如生。

圖為村民用竹子製作龍燈。 馮桂菊 攝

圖為村民用竹子製作龍燈。馮桂菊 攝

  龔學榮介紹,溫泉村有著悠久的舞龍傳統,全村男女老少大多掌握龍燈編制技藝和舞龍技藝,在製作過程中,男生負責編制硬龍、魚、龜等,女生負責編制花燈。

  在台江西門口王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一手製作龍燈的絕活。接到訂單,扎龍人王勇早早便開始著手準備扎龍,紮好框架再以鉛筆描畫輪廓,用彩漆上色。“掌握不好配重就會導致龍頭向下,失去威猛英姿,上顎要比下顎長15釐米,這樣做出來的龍整個感覺才對。”王勇邊拿卷尺測量邊説道。

  跟父輩相比,王勇的龍頭有所不同,“龍腮的形態做了改變,龍身顏色更豐富,有漸變色,想要眼睛發亮的效果可在龍眼處放手電筒。”時代在變,一代代扎龍藝人也在傳統工藝上做了不少創新,2023年王勇也新制了一款“小小小龍”,供孩子們隨手舉著玩耍。

  “在台江民間玩龍是平等的,無論是什麼民族,無論男女老少,只要願意都可以扎龍玩。”臺江縣龍燈協會會長歐誠説,舞龍的場地在變、舞龍的樣式在變,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圖為村民在製作花燈。 馮桂菊 攝

圖為村民在製作花燈。馮桂菊 攝

  據悉,從正月初二開始,舞龍隊便舞著龍燈,在自己村寨裏挨家挨戶送吉祥,若是接到邀請,也去往其他村寨致以美好的祝福。聽上去,這是一種傳承,背後則是普通老百姓對文化體育賽會活動的熱愛,以節日為契機,鄉土體育文化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參與體育賽事,已然成為老百姓的“傳統”。

  這些年,以溫泉村為代表的臺江龍燈參加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化表演,從2018年央視春晚黎平肇興分會場,到苗族姊妹節開幕式,再到貴州電視臺文藝匯演。“前幾天,貴陽市觀山湖區一家公司還專門邀請我們去表演。”龔學榮説。

  現如今,臺江苗族舞龍噓花已成為臺江的一張名片。臺江在傳統民俗基礎上還增添了“百龍競技”爭霸、花燈展、“99”長龍美食宴等環節,也帶動了當地民眾增收。據臺江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副局長賴勳鵬介紹,除這兩年因新冠疫情停辦之外,每年參與舞龍噓花的民眾、遊客多達30多萬人,期間帶動全縣旅遊收入達1億元以上。(完)


文章來源:中新網
作者:馮桂菊 周燕玲  |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