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探秘"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豫章海昏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是中國目前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典型漢代列侯國都城聚落遺址。考古發掘共出土金器、青銅器、玉器、竹簡、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超1萬件(套),多層面、多角度展現了中國漢代文化風貌,也將海昏侯國清晰重現。

  編者按: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是中國目前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典型漢代列侯國都城聚落遺址。自考古發掘以來,共出土金器、青銅器、玉器、竹簡、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超1萬件(套),多層面、多角度展現了中國漢代文化風貌,也將消失2000餘年的海昏侯國清晰重現。

  現在就請大家和小編一起走進“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看看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哪些精美文物?展現了我國古代的哪些“高科技”,感受古代人的高超工藝水準和聰明才智。本期策劃主要介紹展覽上篇“豫章海昏”,由“漢豫章郡”“海昏侯國”“劉賀世家”三個單元組成。

“金色海昏展”全面展示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

海昏侯遺址博物館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攝影:虞鷹)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位於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一座依託海昏侯國考古遺址,以發掘、保護、研究、展示為主要功能的專題博物館,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

展廳

“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展廳。(攝影:虞鷹)

筒瓦、瓦當

筒瓦、瓦當。(攝影:虞鷹)

  “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是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總面積約4800平方米,展線長度670米,展出精品文物1200余件套。通過對海昏侯國遺址、海昏侯墓園的完整介紹,以及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全面展示了消失2000餘年的海昏侯國的歷史與文化,反映了西漢皇室、列侯的日常生活,體現海昏侯國文化遺存見證南方開發、中西文化交流等歷史意義。 

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劉賀塑像

“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中的劉賀塑像。(攝影:虞鷹)

  漢朝初建,高祖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度,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南昌、海昏等十八縣,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江西省。元康三年(西元前63年),漢宣帝封故昌邑王劉賀為海昏侯,在海昏縣建立侯國。

昌邑王世系表1

昌邑國地理位置示意圖及昌邑王世系表。(攝影:虞鷹)

  海昏侯國延續到東漢末年,有確切記載的列侯達四位。劉賀一脈,於此繁衍生息達百餘年。劉賀(前92年-前59年)其人,頗為傳奇。他是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後元元年(前88年),昌邑哀王劉髆去世。始元元年(前86年),劉賀嗣位,成為西漢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劉賀被徵召入朝,立為皇太子。六月丙寅日,劉賀接受皇帝璽綬,承襲皇帝的尊號,卻並未謁見高廟。劉賀即位十余日,霍光已與張安世謀劃廢之。六月癸巳日,即劉賀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為庶人,史稱漢廢帝。上官太后詔令劉賀回到故地昌邑,賜其湯沐邑兩千戶。昌邑王國被廢除,降為山陽郡。

木牘

  拼圖:劉賀墓出土數十枚木牘,有“南藩海昏侯臣賀昧死再拜皇帝陛下”、“妾待昧死再拜上書呈太后陛下”等文字,為劉賀及夫人向漢宣帝和皇太后的上書,涉及到朝獻、酌金、秋請等內容。(攝影、製圖:虞鷹)

  元康三年(前63年),漢宣帝封劉賀為海昏侯。四月,劉賀前往豫章郡海昏縣(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就國。神爵三年(前59年),劉賀去世。劉賀為第一代海昏侯,其後裔承襲爵位,延續至東漢末年。2016年3月2日,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墓主得到確認,就是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

劉賀之印

劉賀印

拼圖:劉賀玉印。(攝影、製圖:虞鷹)

  “劉賀”玉印,為白玉質地,是漢代常見的“方寸之印”,是墓主私印。印面陰刻“劉賀”二字,紐為高浮雕幼螭。以螭紐為印在漢代少見。螭為龍生九子之一,此印可能暗藏劉賀為黃帝子孫的寓意。

  龜紐“大劉記印”玉印,出土于劉賀墓主槨室東室南部,為墓主私印。方形印身,龜形紐,乃典型漢印形制。印面陰刻“大劉印記”四字。

海字印

“海”字銅印。(攝影:虞鷹)

  “海”字銅印中,“海”是“海昏”的縮寫,是西漢關於地名常見的省略現象。該印體型碩大,尺寸遠大於漢代方寸之印。

迄今江西發現最早的有關南昌的實物資料

“南昌”銘文豆形燈

拼圖:“南昌”銘文豆形燈。(攝影、製圖:虞鷹)

  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一件殘破的“南昌”銘文豆形燈,燈座上有“南昌”銘文,這也是迄今為止在江西發現最早的有關南昌的實物資料。值得一提的是,銘文上的“南”,內部為一“羊”字,比如今的“南”字多了一橫。而最早的“南昌”二字,發現于湖南龍山裏耶2枚秦簡之上。

昌邑豆形燈

“昌邑籍田”豆形燈。(攝影:虞鷹)

  豆形燈為漢代燈具常見樣式,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座。部分燈盤有支釘用來插燭。這件“昌邑籍田”豆形燈,燈盤外壁有“昌邑籍田燭定第一”銘文,為昌邑王行籍田禮所用的禮器。

“昌邑籍田”銅鼎記載西漢諸侯“籍田”禮儀

青銅鼎

劉賀墓出土的部分青銅鼎。(攝影:虞鷹)

  鼎是古代最重要的禮器,夏商周秦漢延續兩千多年,被視為傳國重器,也是王侯貴族等級、身份和權力象徵。劉賀封為海昏侯,如按周代禮制可使用七鼎。劉賀墓共出土20多件青銅鼎,其中主槨室10件,大部分為生活實用器。

“昌邑籍田”銅鼎

拼圖:“昌邑籍田”銅鼎。(攝影、製圖:虞鷹)

  “昌邑籍田”銅鼎上有銘文“昌邑籍田銅鼎,容十斗,重卌八斤。第二”。銘文共7行,每行2字,第六行3字;“第二”可能為所用器物編號,説明籍田的鼎有可能有好幾個。鼎上銘文屬於小篆。可知此鼎是劉賀父子任昌邑王時使用的禮器。“昌邑籍田”銅鼎是我國首次發現記載西漢時期諸侯王國“籍田”禮儀的實物資料,也是我國自古重視農業生産,以農為本的生動例證。

青銅連枝燈和博山爐:蘊含“升仙”思想

青銅連枝燈和博山爐

青銅連枝燈和博山爐。(攝影、製圖:虞鷹)

  連枝燈即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呈樹形立置,燈柱上分層伸出多個燈盞。其造型取材扶桑神話。劉賀墓兩件連枝燈中的一件出土于主槨室西室南部,與博山爐配套使用,蘊含漢代盛行的“升仙”思想。連枝燈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至漢代極為流行。

  青銅博山爐,為焚香器。因其造型像傳説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名。飛禽走獸出沒于山巒疊嶂之間,其間有細小煙孔,可使煙氣慢慢散發,形成雲氣繚繞景象,如同仙境。出現于西漢,盛行于宮廷和貴族生活之中,是漢代神仙信仰的生動反映。

環保無污染的青銅釭燈

青銅雁魚釭燈

既環保又可調明暗的青銅雁魚釭燈。(攝影:虞鷹)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雁魚釭燈,呈現雁回首銜魚佇立的狀態,由雁銜魚管、雁體、燈盤、燈罩組合而成。魚身及雁頸、雁體中空相通。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和雁頸導入雁體內,被其中貯存的清水吸收溶解,達到環保無污染效果。兩片弧形燈罩可左右轉動,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雁自古被視為“仁、義、禮、智、信”俱全的靈物,其嘴中魚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愛、金玉滿堂等吉祥寓意。此燈將科技、審美融于一體,兼具實用與藝術雙重功能。

青銅釭燈

青銅釭燈。(攝影:虞鷹)

  海昏侯墓還出土了青銅釭燈,由器座、托盤、側面燈罩、頂部燈罩和弧形煙管組成,利用虹吸原理製作。《廣雅.釋器》疏證雲:“凡鐵之空中而受枘者,謂之釭。”即空管狀結構。釭燈常被設計成人、牛、鳳和雁銜魚等象生造型,在漢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人手臂,牛雙角,鳳、雁頸部等作為導煙管,防止燃油燈對室內造成污染。

編輯策劃、攝影、設計製圖: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