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從外島共識到兩岸共識:建構金門為“兩岸非戰和平區”政治意涵及其效應
作者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2月6日台灣金門縣議會成立“跨黨派問政聯盟”及“無黨籍聯盟政團”,共同發表建構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等4大宣言。這顯示外島地區跨越政黨間政治勢力及民間社會已産生共識,未來將協力促成非戰區目標達成,創造金門能從昔日“反陸堡壘”,遠離無情戰爭炮火的夢魘;並轉型成為兩岸和平緩衝地帶,藉此確保外島永續發展,以建立維護民眾權益、財産、生命、安全之制度性機制。
這兩大政團聯盟共同發表的4大宣言,包括倡議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主張兩岸和平發展,期能遠離無情之戰爭,確保鄉親生命財産安全,生活環境無虞;以及強力推動“廈金跨海大橋”早日興建,營造廈金特區生活圈,帶動金門經濟發展契機等內容。然而,從民進黨當局戒慎恐懼“小三通”全面復航,到質疑“廈金大橋”興建,是害怕兩岸融合會增強外島地區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自“小三通”通航以後,廈門、金門“兩門對開”,廈金間逐漸朝向接近“生活共同圈”的運作模式,利於營造“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及中華民族主義建構,這恐將解離民進黨長期所建構的所謂“台灣國族主義”。然而,極端台灣主體意識揚升飆漲,恐會強化與中華民族主義衝撞。而建置金門為“永久非軍事區”,則利於兩岸和平發展。
首先,外島民眾期待金門應成為“非戰和平區”,具有廣泛民意基礎。根據台灣佛光大學民意中心民調結果顯示,金門地區近8成主張金門作為“非戰和平區”,其中36.1%民眾非常贊成、41.7%贊成,總計77.9%認為金門應成為“非戰和平區”。82.7%金門民眾希望將每年8月23日當作金門的和平日,具有非常高的意願。這顯示金門地區民眾高度期待兩岸和平發展,希望金門地區能夠和平、安定及安全的永續發展。
其次,興建廈金大橋具有六成以上支援度。
依據前述民調數據顯示,當問及“是否要建廈金大橋?”民調數字顯示,61.9%的居民認為應建“廈金大橋”。另當問及廈金大橋的名字,應稱“廈金大橋”?或稱廈金大橋為“媽祖大橋”,此提議有將近5成,47.9%居民的同意。民調顯示金門地區的居民非常期盼有座“廈金大橋”,希望“八二三”成為未來的“金門和平日”及金門成為“非戰和平區”。金門地區民眾希望金門能在兩岸互動中,可以扮演“兩岸和平緩衝地帶”的作用及角色,以有效降低兩岸螺旋敵意。
復次,金門縣內形成跨政黨、跨地方行政與議會協力合作。無黨籍縣長陳福海表示,兩盟成立的初心都是為金門提出建言,前述所提四大宣言,也是其競選時最重要的政見,允諾全力的支援與協助。金門議長洪允典則稱,金門已經歷過無情戰火摧殘,痛心體驗戰爭的無情,成為“永久非軍事區”勢在必行。後續將遞交陳情書請民進黨籍議員轉交民進黨當局,向蔡英文當局表達金門民眾心聲。顯見金門地區不分政黨及任何政治勢力,皆贊成將金門建置成兩岸和平緩衝地帶。
再者,民間力量“由下在上”將在兩岸互動中扮演關鍵性角色。“金門縣廈金大橋促進會”係由民進黨金門縣黨部前主委陳滄江發起成立,2022年6月30日已向金門縣政府申請籌設,縣府函覆准予設立。這一非官方組織角色,可以發揮政策倡議者、推動者、實施者及宣傳者角色。金門地區未來將可能通過公私協力共推民間投票,建立金門為“永久非軍事區”,此將拉大“綠執政當局”與“非綠地方”互動關係、政策之分歧及疏離。
金門縣政府未來若規劃發動縣民“公投”,通過民意展現向民進黨當局遊説施壓,勢將成為一股難以抗拒民意基礎。顯然,無黨籍陳福海一旦與民進黨前主委陳滄江形成策略合作夥伴關係,再結合民間投票程式,通過民眾集體意志,勢將衝擊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政策,形成民進黨當局與外島地方政府,在兩岸政策上分歧及強化彼此政策疏離感。
最後,在金門地方治理及兩岸和平緩衝區議題上,民進黨當局與外島地方政府政策衝突將日趨顯化。2019年時任台當局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與時任金門縣長楊鎮浯會晤,針對楊縣長在海峽論壇響應大陸所提“小四通”主張,陸委會則宣稱“除通水已實施外,通電、通氣、通橋3項現階段並無必要性及急迫性”。但金門縣政府提出由“小三通”升級為“小四通”,遭民進黨當局擱置排除。民進黨當局強調所謂“政治自主性、安全及主權獨立性”,外島地方凸顯經濟社會發展主義及關注地方民生課題,彼此目標南轅北轍。
從金門社會倡議提出“小四通”需求,及最近“小三通”全面復航到興建“廈金大橋”雛議,再到目前建構“永久非軍事區”設想,這些政策倡議將造成“非綠地方”對民進黨當局權威挑戰,衝擊台灣內部“民進黨當局與藍白無地方關係”新一輪博弈關係。
無論是“小三通”全面復航、“新四通”、興建廈金大橋,到最終設置金門“永久非軍事區”,此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涓滴細微有形工程,更是搭建“心靈契合”的無形民心工程,此皆利於共創兩岸和平緩衝區,從而建構長遠性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金門要不要成為“永久非軍事區”,雖然金門縣內民意已形成“金門共識”,但台灣內部應超越藍綠對立尋求凝聚“台灣共識”,而後經由兩岸對話建立“兩岸共識”。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