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關注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3-02-13 10:44:18

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金臺視線·關注農村人居環境②)

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重要工作。一方面,需要對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産生量;另一方面,需要對養殖業、小企業進行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量。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加強全鏈條治理能力,提升農民環保意識,多措並舉,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建設美麗鄉村,宜業宜居同等重要。生態環境部近日公佈的2022年全國地表水環境品質狀況數據顯示,全國地表水環境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其中,總磷主要表徵多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情況,比如農業種植、畜禽養殖等。

在採訪中,專家和讀者表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必須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儘快形成齊抓共管、持續推進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從源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加快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也是重中之重。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劉學軍介紹,近年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各項計劃對遏制污染發揮了積極作用。“從2015年到2020年,我國化肥用量減少了13%、農藥用量下降了14%左右;化肥農藥利用率明顯提高,均超過40%。不少鄉村的生態環境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劉學軍説,但要實現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徹底改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農藥化肥減量增效難度仍然較大。據《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發佈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調研發現,為了開發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一些農村在農業生産各個環節加大投入力度,突出表現為經濟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大肥大水”現象。雖然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産力,但也導致農藥、化肥等用量居高不下。還有一些農戶在經濟作物種植過程中過量使用殺蟲劑、殺菌劑等,也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研究人員發現,近幾年,有些農村的土地品質下降很快,“地都被種壞了”。究其原因,是在農業轉型過程中,種植結構和經營過程發生了變化。為了獲取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一些農戶常年單一種植某種高經濟效益的作物,弱化了原本通過多樣化種植模式抵禦病蟲害的優勢。而長期“大肥大水”模式形成的增産效應也不斷降低。

“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以及部分農藥、化肥品質差,導致土壤肥力減弱。”東北石油大學教授李紹萍表示,一些農戶過分注重提高作物單位産量而忽視産生的污染。

“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通過使用有機肥、測土配方、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科學方法,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從源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河南駐馬店市讀者杜先生説,有些地方培育扶持了一批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管理規範的專業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農業科技服務,取得很好效果,建議儘快總結推廣。

統籌生産發展和環境保護,兼顧環保要求與群眾需求

陜西商洛市洛南縣網友去年8月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鄰居在院子裏養了十幾頭豬,糞便等就直接倒進河裏,“河邊不遠處就是村民日常取水的水井,下游就是張坪水庫,是洛南縣的水源地,希望有關部門儘快查處。”

洛南縣委督查辦公室接報後,責令該養豬場立即關停,清理糞便,三日內將周圍環境衛生整潔到位。同時對其污染環境問題上報相關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這兩年井水的口感明顯變差了。”去年12月,遼寧朝陽市朝陽縣北四家子鄉毛秦營子村村民王先生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説,由於當地養豬的村民較多,一些養殖戶沒有對污水等進行處理就直接排入河裏。

記者調查發現,被投訴的多為中小型養殖場,大多采用傳統養殖方式,養殖戶缺乏環保意識、法律知識,或者在養殖廢棄物處理上投入少,甚至根本沒有環保設施,因此造成環境污染。

針對這一問題,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去年11月召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場會,要求統籌畜牧業生産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繼續組織開展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核查,推動提高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水準。同時,加快培育糞肥還田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強畜禽糞肥科學還田利用指導服務,促進養殖戶與現代畜牧業發展有機銜接。

在一些地方,村辦小企業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安徽亳州市渦陽縣陳大鎮前于樓村村民反映,當地一家養豬場、兩家工廠違規排污,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渦陽縣生態環境分局會同陳大鎮開展現場檢查發現確實存在揚塵、噪聲、污水等問題,於是現場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其中一家企業停業停工、清理原料、拆除設備、填埋滲坑,不得再進行生産;養豬場需要定期噴灑除臭劑,減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劉學軍表示,養殖業和小企業的污染問題,大部分是因為沒有嚴格按環保標準進行污染物排放控制而産生的管理問題,核心還是經濟利益驅使。“環保設施建設和技術應用需要投入一定的資源,但這也會擠佔養殖戶和企業的利潤空間。環境治理應兼顧環保要求與群眾需求,可以考慮採取分階段治理的方式。一方面做好前期環保論證,包括對廠址與居民住宅距離的設定;另一方面做好日常監督和環境評估,保護周圍村民的合法權益。”劉學軍説。

構建起全鏈條治理框架,實現全過程監管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有專家認為,目前的治理難點在於如何構建制度化、系統化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規劃,從源頭到末端實行綠色生産和污染物達標排放,不留漏洞。而且還要更加重視環保教育,做好宣傳、科普等工作,逐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無論何種降低污染的生産方式,都需要農民認可並自覺選擇,才可能得到大面積推廣和使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以秸稈焚燒為例,各地採取不少措施,有的地方還動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監測,但依然屢禁不止。有農民説,燒秸稈可以給土壤增肥,還能滅蟲滅菌、減少病蟲害,而就地粉碎髮酵處理有可能殘存蟲卵。

對此,農業農村部多次發文要求做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強指導服務和宣傳引導。不僅要求各地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專家指導組,加強指導培訓,推動技術整合示範應用,還要求多角度、全方位進行科普宣傳,分層次、分環節、分對象組織開展經驗交流和現場觀摩,強化示範帶動,引領提升各地秸稈綜合利用水準。據農業農村部發佈的《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秸稈還田生態效益逐步顯現、秸稈市場化利用加快突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近些年,農民種植蔬菜增加了收入,但大量廢舊地膜卻造成了污染,影響了村容村貌。”甘肅蘭州市榆中縣讀者葉先生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關部門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但成本相對較高,農民使用率並不高。

可降解地膜、高效低風險的綠色農藥、微生物肥料……在農業生産中,污染小、效率高的綠色農資産品並不少見,但由於成本、使用條件等因素限制,推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建議有關部門從生産、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入手,不斷加強規劃管理力度,大力推進農資産品減量化、生産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産業模式生態化,實現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綠色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讀者劉先生在來信中説,比如針對農膜污染問題,應落實嚴格的農膜管理制度,全面加強市場監管,禁止企業生産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地膜,同時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處置水準。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解決當前主要問題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構建起全鏈條治理框架,推動形成從污染産生源頭到生産過程污染物排放控制,再到末端減排治理的制度化、機制化。”劉學軍表示,“建議有關部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實現精準防控、科學防控的目標。同時聯合多部門協同治理,實現從源頭控制為主逐漸向全過程管控的轉變。”

本報記者 孫立極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