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新春伊始,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癸卯金安——二O二三新春展”。展覽中,國博精選了80余件(套)館藏文物,文物年代上起商代下迄20世紀初,涵蓋玉器、瓷器、銅器、石器、骨角牙器、書法、繪畫等多門類物質文化遺存,從多角度展示了中國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兔文化、生肖文化、吉祥文化和年文化。
現在就請大家跟小編一起走進展覽現場,欣賞精美的國寶文物,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精神底蘊。本期策劃,小編重點介紹展覽中造型各類、工藝精湛的兔文物,了解我國的兔文化和生肖文化。
展覽中部分兔文物的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兔子聰敏機警、善於奔跑跳躍,是敏捷疾速的象徵,自遠古時期即成為先民崇拜和信仰的對象。《禮記·曲禮下》中記載,兔代表‘明視’,是宗廟祭祀的重要祭品之一。神話傳説中,玉兔常與嫦娥為伴,在月宮的桂花樹下搗煉令人長生不死的仙藥,久而久之就成為月亮的代稱和長壽的象徵。
在十二生肖之中,兔寓有祥瑞吉兆之意,古人認為赤兔、白兔的出現預示著王者盛德、國泰民安,是吉祥文化的符號之一。在各種工藝與美術裝飾之中,外形可愛、性情溫順的兔子也是常用題材,其紋飾常常代表前途似錦、人丁興旺和健康長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命的讚美和幸福生活的嚮往。
拼圖:圓明園海晏堂兔首。(攝影:虞鷹)
圓明園海晏堂兔首,位於展覽進門處最顯眼的地方,它是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之一,為清乾隆年間義大利人郎世寧主持設計。十二生肖銅像分別代表一晝夜中的十二個時辰,每到一個時辰,代表這個時辰的生肖銅像便從嘴裏自動吐出噴泉。正午時,十二銅像口中同時噴出泉水。以水報時的十二生肖銅像是海晏堂的精華,聞名世界。
3000多年前的商代“癸卯”卜骨。(攝影:虞鷹)
這片商代“癸卯”卜骨,釋文為“癸卯卜,疑貞癸,疑貞”。商代時干支紀日已成熟。一般認為“疑”是貞人。作為貞人的“疑”,歷史可以追溯到武丁時期。3000多年前的“癸卯”卜骨所使用的天文曆法與文字綿延至今。
明代白玉雙兔耳杯。(攝影:虞鷹)
這件明代的白玉雙兔耳杯採用鏤雕工藝。鏤雕為中國制玉工藝中的傳統技法,是在一塊玉料上多次進行穿插透雕,或由余留的、或由空白的部分形成作品。明代的鏤雕工藝在宋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尤其在鏤雕立體體塊玉器方面實現質的飛躍,這件作品即屬精品。
雙耳杯一般認為是由古代羽觴發展而來,最早的雙耳玉杯見於宋代,明代雙耳杯繼承傳統,但樣式更為豐富。以玉兔為主題作雙耳在明代並不多見,這件作品對於兔形態的把握精準,造型生動,尤其左右相對呼應,工藝精湛。杯身滿工,前後陰刻飾有四爪龍紋,是同類器物中的珍罕之作。
展覽中部分玉兔飾物的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展覽中,從唐代至清代的多件玉石兔飾或奔或伏、或坐或佇,憨態可掬;唐代的淺青釉褐斑瓷兔與元代的青玉兔活靈活現;明代的白玉雙兔耳杯妙琢精治,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傳統工藝和匠人巧思。
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攝影:虞鷹)
兔生肖陶俑。(攝影:虞鷹)
展覽中,一整套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特別引人注目。生肖的造型為獸首人身,獸首分別為十二生肖的形象。人身直立,身穿領寬袖衣,長垂至足,兩手籠袖拱于身前。
早期的生肖俑形象較為寫實,為陶質,見於北朝時期,形像是單純的動物性,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生肖俑的藝術成分逐漸增加,成為以動物和人物相結合的形象,顯得生動有趣。
編輯策劃:虞鷹 攝影、製圖: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