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北尚義縣四台新石器時代遺址、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雲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寧夏賀蘭縣蘇峪口西夏瓷窯址等6個考古項目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此外,安徽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青銅時代遺址、陜西旬邑縣西頭商周時期遺址、四川鹽源縣老龍頭青銅時代墓地、浙江溫州市朔門古港遺址、山東濟南市元代濟南王張榮家族墓地等6個項目被評為入圍項目。
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方艙內景。(來源:新華社)
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現場被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古人類頭骨化石出土情況。(來源:新華社)
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一處兼有古人類、古動物和石製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2022年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保存最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了重要的解剖學特徵。“鄖縣人”處於直立人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節點上,實證了中國百萬年人類演化史,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等重大歷史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河北尚義縣四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細石葉。(來源:新華社)
河北尚義縣四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片及刮削器。(來源:新華社)
四台遺址位於河北省尚義縣,距今10400-6400年,是近年冀西北地區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其中第一期與第二期的房址、石器和陶器等遺存的特徵均體現出連續發展的過程,填補了燕遼文化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實證了中國北方地區萬年文化史,為探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探索中華文明根系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核心區大型宮殿建築發掘現場。(來源:新華社)
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內出土的部分骨器。(來源:新華社)
南佐遺址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是一處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大型高等級中心聚落。遺址核心區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九座夯土臺圍成。“宮城”位於“九台”中央偏北,面積約3600平方米,外有環壕圍繞。主殿位於“宮城”中央,面積約600平方米。南佐遺址的發現,表明隴東地區早在距今5000年前後已經進入文明社會,對於認識該地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第三地點發掘現場。(來源:新華社)
殷墟祭祀坑k23齣土的青銅器(拼版照片)。(來源:新華社)
殷墟商王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部。通過大規模勘探與考古發掘,確認商王陵區有兩個圍溝,東西並列,各自閉合。這些發現突破了對商王陵陵園格局的既往認識。此次勘探還發現了宮殿區與王陵區之間幹道的路溝和路口。在商王陵區西南部發現的大規模西周遺址,為周人滅商以及周王朝國家治理方式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雲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出土的部分小件器物(拼版照片)。(來源:新華社)
雲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出土的瓦當(拼版照片)。(來源:新華社)
河泊所遺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是石寨山文化的核心居址區。此次發掘發現有道路、建築基槽,出土有837枚封泥和1000余枚帶字簡牘等,確證了這一區域為漢代益州郡治所在,有力證明了西漢王朝對今雲南地區的有效統治。河泊所遺址構建起的滇池盆地商周至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生動展現了該區域從多元走向一體,最終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
寧夏賀蘭縣蘇峪口西夏瓷窯址2021-2022年發掘區航拍圖。(來源:新華社)
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出土的瓜棱罐與匣缽。(來源:新華社)
蘇峪口瓷窯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蘇峪口內,瓷窯創燒于西夏早期,出土的“官”字款匣缽和精細白瓷表明,該窯的産品是供應西夏宮廷使用,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唯一一處西夏官窯址。其精細白瓷,在造型和生産技術等方面吸收南北各窯係技術,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窯業類型——賀蘭窯。這一發現填補了西夏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燒造精細白瓷歷史的空白,對探索兩宋時期制瓷業發展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老龍頭青銅時代墓地出土器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來源:中新網)
“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個入圍項目分別是:安徽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青銅時代遺址、陜西旬邑縣西頭商周時期遺址、四川鹽源縣老龍頭青銅時代墓地、浙江溫州市朔門古港遺址、山東濟南市元代濟南王張榮家族墓地。
安徽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
淩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是一處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新發現的祭祀坑出土遺物260余件,其中包括遺址目前所見體量最大的石鉞和玉璜。以大型紅燒土遺跡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築的發現,證明淩家灘存在高等級公共禮儀建築,且具有明確祭祀功能。作為良渚文明的源頭之一、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關鍵節點,淩家灘遺址的考古發現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關鍵資料。
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青銅時代遺址
吉仁臺溝口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由居址區和高臺遺存組成。高臺遺存為一座大型方形覆鬥狀墓葬,是迄今新疆乃至歐亞草原發現的青銅時代面積最大、規格最高、保存較為完整的石構墓葬,對研究歐亞草原青銅時代晚期的墓葬與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發現的木質車輪是中國國內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木質車輪實物資料,為研究歐亞草原絲綢之路,尤其是新疆地區在3000年前與歐亞草原東部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
陜西旬邑縣西頭商周時期遺址
西頭遺址位於陜西省旬邑縣,是涇河流域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聚落之一。發現的西周大型城址與建築基址、圍溝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冶銅遺存、儲糧窖穴等,均表明這是一處高等級遺址。西頭遺址商周遺存聚落規模大、內涵豐富、墓葬等級高、延續時代長,構建起區域商周時期年代序列,為涇河流域聚落演進與商周社會變遷研究、探索周文明起源與發展模式、尋找文獻所載“豳”與“京師”的相關遺存提供了重要考古學材料。
四川鹽源縣老龍頭青銅時代墓地
老龍頭墓地位於四川省鹽源縣,核心區總面積約12000平方米。此次發掘墓葬1400余座,年代自商代至西漢早期,墓葬以西向為主,出土各類遺物6000余件(套),完整建立了鹽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漢時期的年代框架和文化序列。老龍頭墓地凸顯了鹽源青銅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徵,實證了西南、西北地區及歐亞草原青銅文化交流的歷史,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與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體現。
浙江溫州市朔門古港遺址
朔門古港遺址位於浙江省溫州古城北大門的朔門之外。遺址發現有城門、碼頭、棧道、幹欄式建築、沉船、水井等遺存,遺存年代跨度大,以宋元時期為主。遺址出土數十噸古代瓷片,以龍泉窯産品為主,為貿易瓷,實證了溫州古港是成就“天下龍泉”盛世場景的海運起點和樞紐港口。朔門古港遺址規模龐大、內涵豐富,構成了集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其發現填補了中外海上絲綢之路港口類遺産的空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山東濟南市元代濟南王張榮家族墓地
張榮家族墓地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此次發掘的32座墓葬,共出土各類瓷器和陶俑500余件(組),其中官窯瓷器和青花瓷器40余件,出土石碑、石像生等石刻文物100余件。張榮為漢人世侯,被追封為濟南王,子孫亦多居官位。張榮墓是目前全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元代墓葬。墓葬壁畫及出土陶俑體現了漢蒙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石刻文物為研究元代陵園制度、職官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相關連結:
學堂梁子舊石器時代遺址等6項目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資料綜合中新網、新華社、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