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軍,安徽省合肥市人。現為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社科院國際所研究員、南京市政府涉台諮詢專家。曾長期受聘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
楊澤軍(資料圖)
“大仁哥”已成“算計男”——陳建仁人設大崩塌
臺新任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前台灣地區副領導人陳建仁,因其宗教背景和大咖學者身份,以及溫文爾雅的談吐,在島內社會曾倍受推崇,素有“大仁哥”的暖男稱謂。然而,自其走上從政之路,在台灣政壇這個污濁的政治大染缸裏,其早已不是那個民眾心裏的“大仁哥”,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過去的“大仁哥”已經變成了“算計男”,陳建仁清新的人設出現大崩塌。
陳建仁學者出身,是島內資深的知名學者,主要從事流行病學、人類遺傳學、公工衛生、預防醫學等領域研究,頗有建樹,35歲即成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先後入選台灣“中研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蒙古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並獲法國教育部棕櫚學術勳章、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The Knowledge for the World"獎、王民寧學術研究傑出貢獻獎等多種獎項。陳在島內宗教界也頗具影響,是一位知名的宗教信仰者,被視為虔誠的宗教信徒。應該説,陳建仁先前予外界的確是清新的學者形象,獲得一定好感,“大仁哥”的暖男名號也不是那麼輕易得來的。這次陳建仁出任臺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蔡英文還借此以“溫暖堅韌”定性新的行政團隊。然而,這些年來混跡于官場,陳的形象已大打折扣。大不于從前,特別是近些年來,官越做越大,官場上的一些壞毛病、壞習氣,也不可避免地沾染到他的身上,逐漸地陳建仁的“大仁哥”形象弱化,“算計男”的名頭響起。
翻看陳建仁的履歷,清楚地看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陳建仁開始逐步地從學界向政壇發展,從“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起步,歷任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國科會”副主委、“衛生署”署長、“國科會”主委、“中研院”院長、台灣地區副領導人等。由此看,其似乎已由一名學者走上了從政之路。其實不然,這麼多年來,其仍然是維持著學者身份,即便是幾度當官,前後十餘年時間,他都沒有放棄。初看起來,他是對自己學者身份情有獨鍾,依依不捨自己從事的專業。然而,據臺媒體披露,表面的“大仁哥”形象,背後卻是充滿著利益的算計。據報道,陳建仁自最初出任臺“國科會”生物處處長,至後來任“國科會”副主委、“衛生署”署長、“國科會”主委、台灣地區副領導人等職,均是以借調名義前往任職,先後借調5次,其始終沒有放棄其“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身份。這次出任臺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仍是如法炮製。據稱,陳建仁的人事案是由蔡辦發函至陳任職的“中研院”借調,而在2016年至2020年擔任台灣地區副領導人四年期間,也是屬借調性質。陳建仁孜孜不倦、始終堅守其“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身份,並非其真的在意其專業,如果真的在乎,就會拒絕如此頻繁地被借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且現今的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如此長時間從事行政工作,也很難跟上學科的快速發展。其之所以堅持保留“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身份,臺媒一語道破天機,其在意的就是借調之後仍保有特聘研究員每月49萬新台幣的優渥退路,這位“大仁哥”看上去清流、憨厚,其實是滿滿的算計,權、名、利一樣不願少,樣樣都要。
其實,陳建仁的人品,早就受到質疑。為給自己臉上貼金,公然撒謊,將其家族裝扮成是“二二八”事件中的受害者,借此撈取政治資本。而實際上其父在戒嚴時期是國民黨地方派系大佬,係屬被重用人物,後出任高雄縣長。據從小在高雄長大的一位臺媒體人反映,當年陳父風光無限,對陳將其家族塑造成戒嚴時期的受害者感到不齒,根據這位媒體人多年的觀察,認為陳是“毫無誠信又貪婪”,和其溫文爾雅的外表形成鮮明對照。陳作為學界的大咖,卻也曾涉嫌論文抄襲而被迫辭職。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其為台灣的所謂高端疫苗站臺而致使其人設大崩盤。台灣研發的所謂高端疫苗,問題多多,被爆未經臨床實驗,就竭力推出,逼老百姓施打。作為公共衛生專家的陳建仁本應從醫學科學立場出發,嚴格把關,為民眾的生命健康負責。可陳非但如此,相反服務於民進黨當局的政治需要,一味為該問題疫苗站臺背書,多次公開力挺,自己根本沒有施打該疫苗,卻煞有介事地大談疫苗效果不錯,説什麼注射後沒有什麼感覺,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欺騙民眾,結果導致多位疫苗施打者出現不適,甚至是死亡,引發島內社會強烈不滿和恐慌,一段時間,島內是談高端疫苗色變。陳建仁則因為其行為被民眾嘲諷為是高端疫苗的“推銷員”。
以陳建仁的專業影響,應該認真專注于自己的專業學術研究,不要摻和到島內複雜的政治中,不應到官場去這麼混幾頓、走幾遭。畢竟做學問、搞專業才是陳的強項,而官場並不太適合陳建仁。在台灣地區副領導人任上,陳建仁就是個擺設,基本聽不到其聲音。這次出任臺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民眾並不買賬,認為陳建仁難以勝任,百分之八十的民眾不看好陳的執政前景。而陳若一直堅持在自己的專業學術研究,不去摻合官場之事,有可能會取得更多成果,也不會晚節不保,“大仁哥”形象也不會變成“算計男”。( 作者 楊澤軍 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臺研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涉台諮詢專家組成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