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3年2月文化關鍵詞,包括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曹操高陵考古、陜西西頭遺址考古、山西運城稷山東渠遺址考古、山西發現5000年前考古遺址、陜西櫟陽城遺址考古、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與天無極 璀璨秦中——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宋元海絲宴”、《2023中國詩詞大會》、北京人藝《雷雨》、香港影片《毒舌律師》、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星雲大師、陳廖宇等入列。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通知》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涉及不同門類,要找準各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契合處、聯結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機融入能進一步豐富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等旅遊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底蘊。>>>【詳文】
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來源:新華網)
作為2023年首個全國性大型文化活動,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2月24日至26日在京舉辦,超十萬人次進入展場,創歷屆新高。本屆訂貨會以“新征程堅定文化自信,高品質再創出版輝煌”為主題,集中展示圖書40萬餘種,展覽面積5萬平方米,展臺數量2900余個,參展商數量700余家,參展規模創歷屆之最。>>>【進入策劃】
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黃文軍 攝(來源:中新網)
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推介公佈活動,16日在廣東茂名市舉行。本次活動推介了100個“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據介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自2016年首次公佈項目名錄以來,目前已向業界及社會推介了七批共697個“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涉及紀念建築、會堂建築、教科文體建築、住宅與住區、醫療建築、辦公建築、賓館建築、交通建築、商業建築、工業建築等十多種門類,時間跨度百餘年。>>>【詳文】
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非遺大集。李一璠 攝(來源:中新網)
在陜西榆林舉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非遺大集上,榆陽老街精心佈局了4800平方米的非遺精品展館,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非遺傳承人,203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三秦街、河洛街、天府街、齊魯街特色街市別具一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攤鋪依次排開,是一次獨具特色的非遺保護成果的集中展示。>>>【詳文】
《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上線。(圖源於網路)
由國家圖書館聯合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等單位研發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8日在國家圖書館正式發佈上線,即日起公眾可從國家圖書館官網登錄免費使用。這兩項重要的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項目旨在用數字化手段完整保存並流傳珍貴古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詳文】
被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古人類頭骨化石出土情況。(來源:新華社)
1月22日,“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北尚義縣四台新石器時代遺址、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雲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寧夏賀蘭縣蘇峪口西夏瓷窯址等6個考古項目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進入策劃】
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出土的瓜棱罐與匣缽。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新華網)
國家文物局2月1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尚義四台遺址、雲南晉寧古城村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重要成果,是中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發展、國家禮儀與祭祀制度、手工業技術、都城建築營造的生動體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歷史成就。>>>【進入策劃】
曹操高陵出土文物。(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曹操高陵及陵園綜合研究”近日發表新的研究成果,曹操高陵西側發現的宋元時期建築基址,可能是北宋時期為曹操高陵設置的守陵戶所在。考古人員在曹操高陵西側200米處發現宋元時期磚砌地下排水設施和建築遺跡,出土大量瓷器、錢幣和包括骰子、圍棋子、陶球在內的娛樂用具及建築構件。>>>【詳文】
西頭遺址斜圳地點發掘全景。(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發 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 供圖
考古人員在西頭遺址發現西周時期城址和大型高等級墓地。結合文獻記載和地理位置,基本確認西頭遺址與守護西周王畿之地的“豳師”密切相關。經過考古工作,確認西頭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其中以商周時期遺存為主體,分佈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涇河流域發現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聚落之一。>>>【詳文】
東渠遺址位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月14日對外公佈一處夏時期遺址考古成果,運城稷山東渠遺址發現大量農業遺存,結合稷山一帶“后稷”傳説,可能恰是“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的考古學實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於2021年、2022年兩次對東渠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房址2座、陶窯2座、灰溝1條、灰坑43座,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玉石器,以及豐富的動植物遺存。>>>【詳文】
山西運城夏縣轅村遺址出土的石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月13日對外公佈2022年考古新發現,當地考古人員在山西運城發現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靠近鹽湖,其海量的鹽業資源與遺址的形成、發展密不可分,對探索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發展進程中的資源控制與利用具有重要價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轅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轅村,地處鹽湖北部。經調查,轅村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遺存為主體的古代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詳文】
三號建築F2晚期陶便器與彎管組合情況。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供圖
考古人員在陜西櫟陽城遺址發現一處距今約2400年的高等級廁所遺跡,這是中國歷代宮城考古中發現的唯一一例廁類遺存,也是中國考古發現的第一個“沖水式”廁所。櫟陽城遺址位於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據文獻記載,櫟陽城作為秦都30餘年,也是漢朝的第一個都城。2022年,考古人員對櫟陽城遺址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前期的三號古城中的兩座建築進行了發掘。>>>【詳文】
灣區特展中“潮流灣區”現場 展覽組織委員會供圖(來源:中新網)
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20日在深圳市開幕。展覽以“新起點·新風尚”為主題,延續並深化了以“案例”為結構的策展思路,分為主體展和灣區特展兩部分,共計展出122個案例、1331件作品,同步設立了線上展覽,綜合運用圖文、視頻、三維動畫、實物等形式,多維度展示案例作品的主題和內容。>>>【詳文】
圖為“殷墟甲骨”專題展廳。蔣啟明 攝(來源:中新網)
“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開幕式2月15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行。從甲骨文到明清檔案,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首次集中展出。展覽共分為“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分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廳,展出面積近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國圖藏甲骨、敦煌遺書,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漢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計249種382件。>>>【詳文】
“與天無極 璀璨秦中——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在湖南博物院開展。鄧霞 攝(來源:中新網)
2月24日,“與天無極 璀璨秦中——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在湖南博物院開展。120組陜西古代文物精品,以時間為脈絡,以周秦漢唐文化為主要軸線,為參觀者揭開陜西地區一頁頁光耀中華歷史的璀璨篇章。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為觀眾展示陜西地區的周禮秦制和漢風唐韻。>>>【詳文】
“宋元海絲宴”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應妮 攝(來源:中新網)
蟹釀橙、山海兜、沆瀣漿、通神餅……這些滿含古意的菜肴正穿越千年來到食客的面前。20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完成首期提升改造,“宋元海絲宴”驚艷亮相。“宋元海絲宴”以南宋福建泉州石獅籍美食家林洪著作《山家清供》為還原藍本,挖掘、復原、創新具有“海絲”內涵、宋元美學特徵的代表性菜肴,是兼具世遺文化傳承和閩南菜特色的文化主題名宴。>>>【詳文】
《2023中國詩詞大會》海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中國詩詞大會》日前圓滿落幕。《2023中國詩詞大會》精選十大熱詞歡喜、尋味、燃、寒暑、先生、本來、心動、天下、十年、遠方,帶觀眾走近古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詩情畫意中。總決賽上,選手們懷著對詩詞和生活的熱愛,“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將詩與遠方詮釋得淋漓盡致。最終,“詩意機長”馬保利摘得年度總冠軍頭銜。>>>【詳文】
北京人藝《雷雨》劇照。(來源:新華網)
一座周公館,幾代《雷雨》人,2月17日,北京人藝經典劇目《雷雨》再次上演。作為今年上演的又一部舞臺經典,《雷雨》一直以來都被譽為北京人藝的“壓艙石”, 自1954年首演至今已經過了69年,累計演出600余場。>>>【詳文】
《毒舌律師》海報。
一宗國際名模涉嫌虐待女兒的冤案,竟成了法律界、權貴與名媛之間的角力場!捍衛法律尊嚴的律師們如何在重重困難下伸張正義?電影《毒舌律師》在全國院線上映。該片由吳煒倫執導,黃子華、楊偲泳、王丹妮、謝君豪等主演,1月21日在港公映屢破票房紀錄,目前已成為首部票房破億的港産片。>>>【詳文】
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海報。
今年春節檔,中國電影迎來了一次強力的反彈,總票房高達67.57億元,但《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卻沒有在這場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該片先是在大年初三公映,只上映了兩天就臨時決定撤檔。遺憾的是,改檔2月17日公映後也沒有迎來票房上的絕地反擊。按照目前趨勢,幾乎宣佈了票房上的失敗。>>>【詳文】
星雲大師。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于2月5日安詳離世,享年96歲。星雲大師俗名李國深,1927年8月出生於江蘇江都,12歲在南京棲霞寺出家,1947年從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遷居台灣,1967年在高雄開創佛光山。他畢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積極推動兩岸佛教交流交往。>>>【詳文】
《中國奇譚》視頻截圖(來源:中新網)
2023年初的爆款動畫片《中國奇譚》,由八個不同風格的動畫短片組成,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5。目前,這部動畫片的第八集也已經播出。該片總導演陳廖宇透露,探索和多元化是《中國奇譚》的兩個關鍵詞。八個短片追求不同風格,本身是這次創作最原始的標準之一,希望能給觀眾提供更多選擇機會,並借此探索中國動畫發展的更多可能。>>>【詳文】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