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示威者25日高舉“這不是我們的戰爭”標語,要求停止對烏軍援。(大公報)
【華夏經緯網綜合媒體報道】在中國外交部發佈《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積極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危機之際,美歐西方卻仍在加緊向烏克蘭提供武器。
2月24日,七國集團首腦宣佈將與夥伴國繼續推進對烏克蘭防空系統、彈藥和坦克的支援;將向烏克蘭提供總計390億美元的援助,以支援烏重建。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2月14日透露,歐盟已向烏克蘭提供了價值至少80億歐元的武器和軍事裝備。
在高通脹、高物價、高能源價格的社會環境下,美歐政府持續軍援烏克蘭的行為已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等多國民眾連日來走上街頭,反對北約國家向烏克蘭繼續輸送武器,呼籲和平解決俄烏衝突。
美西方付出的是錢和武器,烏克蘭人付出的卻是生命
俄羅斯衛星社2月27日援引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的數據稱,從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大約775億美元軍事援助。
據悉,其中293億美元是自去年2月俄羅斯在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來的直接對烏軍事援助,約450億美元屬於額外緊急援助款,用於加強烏克蘭整體安全、恢復經濟、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克服人道主義危機。
資料圖:當地時間2月10日,美國飛機將軍事援助物資運抵烏克蘭基輔鮑裏斯波爾國際機場。
在歐盟新“三駕馬車”——法國、德國、義大利中,德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規模最大。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2月發佈的自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家及組織排行榜,德國向烏克蘭提供了約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遠超法國7億美元的援助額。
據德國媒體披露的資訊,截至今年2月,德國已經交付給烏克蘭的物資支援包括15輛獵豹自行防空炮,3輛M270多管火箭炮,10門PzH-2000自行榴彈炮及智慧制導炮彈,3200個攜帶型防空系統,近1萬件“鐵拳3”和“鬥牛士 ”反坦克火箭筒,近2200萬發子彈、2.8萬個頭盔以及大量米格-29備件。德國國防部長鮑裏斯·皮斯托瑞斯2月26日表示,北約將向烏克蘭提供總計62輛德制“豹2”主戰坦克。
2022年7月14日,烏克蘭軍人準備在哈爾科夫地區使用美國提供的M777榴彈炮向俄羅斯陣地開火。
隨著越來越多、殺傷力越來越大的武器流向前線,軍事衝突愈演愈烈。
過去一年,555次防空警報,響徹基輔上空;只有數萬人的小城巴赫穆特,成了鏖戰中的“絞肉機”。圍繞扎波羅熱核電站的爭奪曠日持久,全球核安全風險與日俱增;在赫爾松的拉鋸反覆上演,俄烏兩軍疲憊不堪。
美西方一味投入軍事和經濟援助,卻不勸和,只會讓衝突長期化,這對整個烏克蘭,是巨大的傷害。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表示,“美國人付出的是錢,是拿出的武器,但是烏克蘭人民付出的是生命。”
美西方對烏軍援不得民心,歐洲數萬民眾遊行抗議
美歐政府持續軍援烏克蘭的行為已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據“今日俄羅斯”新聞網報道,德法意等多個歐洲國家近日爆發多場反北約示威活動,遊行民眾要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停止對烏克蘭運送武器。
2月25日,德國柏林,數萬人聚集在勃蘭登堡門,高舉反戰標語,反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視覺中國供圖
當地時間26日,法國巴黎及境內3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大規模“反北約、要和平”的抗議示威活動。抗議活動僅在巴黎就吸引了約10000人參加,不少人手中高舉“為了和平”“反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橫幅,抗議對烏克蘭進行軍事援助,並呼籲政府退出北約。抗議活動的組織者是法國右翼政治人物弗洛裏安·菲利波領導的愛國者黨,他表示,示威活動已連續進行兩個星期。
德國26日也舉行了“反北約、反戰爭”的抗議示威活動。當天,大批民眾聚集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附近,抗議北約國家對烏克蘭輸送武器的做法,並要求進行和平談判。該基地是美國空軍在德國西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一個軍事基地,一些抗議者高喊“美國人回家”。
當地時間25日,有數千人在義大利熱那亞和米蘭舉行示威。約有4000名示威者參加了熱那亞的遊行,示威者們高呼口號,稱北約向烏克蘭輸送武器違反法律,要求政府停止使用熱那亞港口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在米蘭,也有數百名示威者走上街頭,反對西方政府軍援烏克蘭。
此前,美國有上千名反戰人士在華盛頓市林肯紀念堂前舉行集會,要求美國停止煽動俄烏局勢,敦促美國促進雙方和談,呼籲解散北約、削減美國軍費等。集會組織者表示,這可能是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反戰示威。
對烏危機“勸和促談”,中國“和平方案”獲廣泛認同
2月24日,中方發佈《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明確提出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國際社會應堅持勸和促談正確方向,幫助衝突各方儘快打開政治解決危機的大門,為重啟談判創造條件和提供平臺。中方願繼續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俄烏衝突已持續一年,而且戰場形勢仍處於膠著狀態。這場21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衝突不僅造成了雙方參戰人員的大量傷亡和難以估量的財産損失,而且還引發了世界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供應鏈和産業鏈的全球性、複合性危機,嚴重遲滯了處於低谷期的世界經濟復蘇。顯然,儘快結束軍事衝突不僅符合俄烏兩國利益,而且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多國專家認為,中方發佈的立場文件不僅符合衝突雙方的利益,也回應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
2022年3月8日,一對情侶在烏克蘭伊爾平告別。(新華社發,迭戈·埃雷拉攝)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就一直站在和平一邊,積極勸和促談,為和平發聲,為和談盡力。早在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同法德領導人舉行視頻峰會時就提出“四個應該”,明確了化解俄烏衝突的“中國方案”,即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應該得到遵守,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重視,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都應該得到支援。
從全人類的角度看,這些原則應該成為國際社會化解俄烏衝突的“最大公約數”。單方面獲取絕對安全是造成俄烏衝突悲劇的思想根源,戰略上的短視和不負責任是俄烏衝突的直接原因。作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世界各國應攜手勸和促談,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指引,推動世界走向國家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的正軌,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解決複雜的國家間安全問題。
所有為和平的努力都是為了守護人類共同的家園。今天的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命運與共。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與人民,都衷心希望這場衝突能早日畫上休止符。
綜合自中新網、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海外網、光明日報、參考消息網、中國網等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