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2023看中國丨保穩提質勢頭好 外資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3-03-03 10:38:13

2023看中國

【導語】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中國經濟卻始終保持著強大的韌性和吸引力。外資具有聯通國內國際的獨特優勢,對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要部署之一。

外資到底看不看好中國?最新數據給出了回答。2023年開年首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76.9億元,同比增長14.5%,規模穩步上升,結構持續優化,彰顯中國依然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國際機構、在華外資企業等紛紛表示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認為中國經濟將迸發出更大活力,為全球帶來更多市場機遇和發展紅利。


中國吸收外資迎來“開門紅”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後程。商務部最新發佈數據顯示,2023年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7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5%;折合1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0%。

從行業看,2023年1月,我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0.4%;高技術産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2.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74.5%,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59.6%;從區域分佈看,同期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13.4%、25.9%和21.6%。

2月4日,來自哈薩克的貨車、即將出口的車輛在新疆巴克圖口岸排隊等候出境。(圖源:新華社)

2月4日,來自哈薩克的貨車、即將出口的車輛在新疆巴克圖口岸排隊等候出境。(圖源:新華社)

另據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中國外貿經受住了各種風險考驗,圓滿實現了保穩提質的目標。總體上看,2022年中國外貿站上了新高度,釋放了新動能,作出了新貢獻。

新高度,是2022年中國進出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到了42萬億元人民幣,突破40萬億元大關。以美元計,達到了6.3萬億美元,這是在2021年超高基數之上實現的新突破。中國已經連續6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

新動能,2022年電動汽車、光伏産品、鋰電池,成為我國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的産品出口新增長點。2022年,電動汽車出口增長了131.8%,光伏産品增長了67.8%,鋰電池增長了86.7%。同時,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等外貿新業態也在蓬勃發展,進出口規模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佔外貿的比重超過7%。

新貢獻,從國內看,2022年貨物與服務凈出口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了17.1%,拉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從國際看,在全球經貿環境動蕩的大背景下,中國採取了有力措施,穩定生産,穩定出口,保障了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


中國外貿企業開年忙

新年伊始,中國外貿企業就開始趕生産、忙接單。從商務部跟蹤監測的樣本外貿企業情況看,2023年開年已經出現一些積極信號,特別是出口大省接單情況有所好轉。

有企業邊抓生産邊忙招人。在惠州仲愷高新區,廣東一納科技有限公司1月底開工以來加足馬力。自2019年成立以來,公司自主開發的多種類奈米材料陸續開花結果,2022年銷售額同比增加279%,2023年訂單排到了二季度。為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公司全面啟動新春招聘,計劃在2023年將人員規模擴大一倍。

有企業加緊拓市場、抓訂單。惠州銘薪電子有限公司已派出行銷人員,趕赴中東、歐洲以及美國、南韓等地,拜訪客戶、開展洽談。公司總經理張謙説:“希望一季度衝刺‘開門紅’,今年産值再增10%。”

1月27日,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中國寶武馬鋼股份特鋼公司生産線上,工人在生産線上忙碌。(圖源:新華社)

1月27日,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中國寶武馬鋼股份特鋼公司生産線上,工人在生産線上忙碌。(圖源:新華社)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近期發佈,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比上月上升3.1個百分點達50.1%,新訂單指數較上月上升7個百分點至50.9%。

阿裏國際站跨境指數顯示,平臺上新能源行業的優質商機增速達92%,成出口亮點。阿裏國際站計劃今年將推出100場數字化海外展會,並於3月新貿節線上上推出3萬場新品跨境直播、40場新品發佈會等。

擬於4月開幕的第13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將全面恢復線下展。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儲士家介紹,目前申請參展的企業超過4萬家,線下展展位預計從6萬個增加到近7萬個。同時,外貿中心將發揮“鏈主”帶動作用,壯大廣交會展館運營,預計2023年舉辦各類展會超110場,觀眾約1200萬人次。


外資持續加碼中國市場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中國穩定而廣闊的市場對全球資本仍然有強大吸引力。截至2月3日,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達1467.11億元。僅1月份,北向資金凈流入額累計達1413億元,創單月凈流入新高。

去年底,中國貿促會對160多家在華外資企業和外國商協會進行快速調研的結果顯示,99.4%的受訪外資企業對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更有信心,表示將繼續在中國投資興業,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98.7%的受訪外資企業表示將維持和擴大在華投資。

“考慮到全球利率下滑,對海外資金來説,中國資産具有吸引力。”瑞銀證券中國策略師孟磊認為,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外資對中國經濟有了更高的期待。瑞銀對今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為2%左右,中國則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

2022年9月3日,人們在服貿會國家會議中心展館國別展區參觀。(圖源:新華社)

2022年9月3日,人們在服貿會國家會議中心展館國別展區參觀。(圖源:新華社)

今年1月,渣打銀行獲得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證券公司的許可,成為繼摩根大通證券、高盛高華證券之後,第三家獲批的外商獨資證券公司。“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在更高水準基礎上持續推動金融開放,這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渣打銀行相關負責人張曉蕾説。

施羅德基金日前獲批在中國設立外資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成為中國第五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公司。施羅德投資相關負責人郭煒表示:“這離不開中國政府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援。我們將積極推進籌備工作。”

1月8日起,中國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逐步恢復陸路、水路口岸客運出入境。多家外國在華商會日前表示,此舉對區域經濟和全球貿易帶來明顯利好。中國英國商會發表聲明表示,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企業樂觀情緒持續上升,“中國重新成為(外資的)優先投資目的地”。


跨國公司看好中國機遇

隨著中國疫情防控政策調整,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高管開始“重返中國”。據外媒報道,大眾汽車公司的高管今年1月底2月初訪問了中國,梅賽德斯—賓士公司的管理層人員近期也有訪問中國的計劃,蘋果、輝瑞的高管計劃在近期訪華。另據德國媒體透露,多家汽車企業高管計劃來華訪問,一些中層員工也被公司要求前往中國,進行業務學習。

2022年6月23日在瀋陽鐵西工廠裏達廠區開業儀式上拍攝的全新BMW i3汽車。(圖源:新華社)

2022年6月23日在瀋陽鐵西工廠裏達廠區開業儀式上拍攝的全新BMW i3汽車。(圖源:新華社)

跨國公司高管來華的目的不一而足。有人實地考察當地業務,也有人出席在中國舉辦的各種大型會議。如匯豐集團高管將到北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還準備在華主辦匯豐中國—東盟客戶論壇。分析人士認為,在世界經濟前景暗淡之際,跨國公司高管密集來華凸顯出從中國挖掘新商機的積極意願。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稱,根據多家國際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乏力,其中歐美經濟增速恐怕更加低迷。在此情況下,投資者需要在全球尋找好的投資機會。隨著中國全力以赴“拼經濟”,中國市場將帶給跨國公司更多機遇,中國對外資的價值和吸引力將進一步提升。

匯豐集團受訪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復蘇的腳步正在加快,這給全球市場注入了信心,也給在華經營的外企提供了業務增長動力。匯豐高管來華,希望更好把握中國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

有分析人士認為,跨國公司高管陸續來華,將使外企在華發展預期更加穩定,今年中國吸收外資金額有望在去年已達12326.8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再創新高。


中國經濟為世界帶來暖意

“中國的經濟前景變得更為明朗”“中國經濟將再次為全球增長作出最大貢獻”“今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軌跡很大程度上將由中國消費者決定”……近來,隨著國際組織和投資機構紛紛調高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進一步增強,“全球經濟復蘇看中國”成為廣泛共識和普遍期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上調至5.2%,高出此前預測值0.8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1/4。

聯合國《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將放緩至1.9%,中國經濟增速則將達到4.8%。摩根士丹利、高盛、匯豐、摩根大通等多家國際投資機構均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彭博社網站報道認為,中國經濟反彈勢必將為全球經濟注入一劑急需的強心針。

2022年11月5日,海南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景。(圖源:新華社)

2022年11月5日,海南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景。(圖源:新華社)

德意志銀行中國債務資本市場主管方中睿表示,德銀看好今年中國市場的整體表現,將其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從4.5%調高至6%。方中睿認為,隨著中國增長前景的改善以及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持續看好,德銀繼續看好債券承銷、財富管理和託管業務等領域的發展新機遇。

世界500強企業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表示,不少國際組織和知名投行近期紛紛上調中國發展預期,充分反映各界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普遍看好。新的一年,國際社會期待中國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更多活力。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運作總體回升對世界至關重要。中國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必將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網、央視新聞、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