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緣——閩台藝術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400余件閩台藝術作品,分為“同宗同源 敦親睦族”、“海峽之音 合韻千年”、“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四個部分,展品自明清至當代,時代跨越近四百年,從戲曲、民藝、工藝美術、文學、書法、繪畫等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閩台藝術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繼承性和發展性,全面深入詮釋了“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思想主題。本期策劃,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閩台同宗同源的血脈親情、語言同係的戲曲傳統、以及兩岸文脈的連結與傳承。
“源·緣——閩台藝術展”現場。(攝影:虞鷹)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福建與台灣,在地緣與血緣以及文化淵源等方面都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時代。福建是台灣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福建先民很早就跨越海峽墾殖台灣。經過一代代移民的經營,台灣地區形成了許多以親緣宗姓為紐帶的閩台文化聚落。安溪寮、福安裏、泉州厝、興化坑、永春陂、同安宅、龍岩莊等以福建漳州、泉州地名命名的台灣聚落,以及詔安、梅山等100多個閩台同名村鎮,完整記錄了福建先民開發台灣的歷史軌跡。閩南話、氏族宗祠、布袋戲、媽祖信俗、閩南建築等習俗與藝術形式,時時訴説著閩台同根的綿長柔情。
茶樹根雕《觀音戲目蓮》(清 福建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閩台文化一脈相承,既體現了中華文化在歷史衍化中融合伸展、一體多元的重要特徵,也印證了台灣地區與福建乃至祖國大陸在文化上存在無比深刻的內在關係。閩台文化是兩地民眾共同的精神印記,閩台藝術是兩地藝術家表達感情的橋梁。
此次展覽展品自明清至當代,時代跨越近四百年,從多方面展示了閩台藝術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源·緣——閩台藝術展”現場。(攝影:虞鷹)
本次展覽的序廳“同宗同源 敦親睦族”,通過族譜、家譜、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灣同胞帶回的台灣土壤等展品與抽象的閩南紅磚建築結合,展現中華民族“重土戀家、重視血緣”的文化傳統。
據介紹,如今在2300多萬台灣同胞中,超過1800萬同胞的“根”在福建,尤其是台灣的林、黃、劉、王、蔡、許、鄭、李等姓氏族裔,很多都能在閩台兩地家譜族譜檔案中找到“根”。
泛黃的家譜族譜。(攝影:虞鷹)
展櫃裏陳列著一份份泛黃的家譜族譜,它們記錄了李氏、蔡氏、吳氏、張氏等族人前往台灣進行農業生産、從事貿易、抗擊荷蘭殖民者等事跡。
重修五通路亭碑拓片。(清 廈門市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來自廈門市博物館的重修五通路亭碑拓片記錄了兩岸交往的一段佳話。五通古渡是通往台灣的咽喉要道,是廈門與金門、台灣通航的重要渡口之一。五通渡頭原有一個路亭,供來往旅人休憩,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清乾隆年間,11位前往台灣任職的官員捐出俸祿,集資雇工重建路亭,並立碑為念。
寫著“想家”兩字的白色夾克衫,一旁的玻璃罐裏裝著台灣帶回的泥土。(攝影:虞鷹)
一件寫著“想家”兩個大字的白色夾克衫十分引人注目。夾克衫旁的玻璃罐裏裝著台灣帶回的泥土。1987年底,台灣宣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88年初,以何文德為團長的台灣第一批返鄉探親團跨過禁斷數十年的台灣海峽,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土。何文德回大陸探親時就是穿著這樣一件夾克衫,還帶回了一抔台灣泥土。
展覽“海峽之音 合韻千年”單元,通過南音、薌劇(歌仔戲)、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以及現代戲等戲曲形式,展現閩台語言同係,閩台人民通過共同的戲曲傳統所表達出的情感聯結。
疊韻悲琵琶(圖左)和南音民間藝人曲本(圖右)。(攝影:虞鷹)
或橫抱琵琶,或吹奏洞簫,或手持拍板,或彈撥三弦……一組德化白釉“憶南音”瓷塑生動表現了南音表演場景。(攝影:虞鷹)
南音也稱“南管”“弦管”等,是集唱、奏于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漢、晉、唐、宋時期,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南音。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後隨閩南人過台灣、下南洋,它與閩南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閩南人聚居之地幾乎都有南音會館或社團。南音在台灣又稱南管,深受民眾喜愛。
閩台戲曲。(攝影:虞鷹)
閩台戲曲繼承了中華戲曲的精髓,落地生根,經過千餘年來的傳承發展出了眾多劇種,曲目豐富,表演精湛。福建是我國傳統戲曲大省,而台灣戲曲劇種與福建戲曲一脈相承,同根同源。閩台戲曲融合了中國傳統戲曲與閩南文化兩個重要元素,成為兩地人民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
“轟動鯤島冠全臺,名震中華超四海。”1995年,福建漳州薌劇團赴台灣演出,從節目宣傳錦旗和當地同鄉會贈給劇團的紀念錦旗來看,演出受到台灣同胞的熱烈歡迎。(攝影:虞鷹)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元素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歌仔原是漳州方言曲藝、小調。明末清初,鄭成功率部收復台灣,把歌仔等民間藝術帶到台灣。歌仔與台灣當地民歌小調結合,衍化為宜蘭歌仔、歌仔陣。20世紀初,歌仔戲興于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流行于漳州薌江一帶,故又稱為薌劇。
展臺還設計成了舞臺,展現了布袋木偶戲《大名府》的表演場景。(攝影:虞鷹)
福建素有“木偶之鄉”的美譽。提線木偶、布袋木偶與鐵枝木偶並稱“福建木偶三絕”。明清時期,木偶戲隨著福建移民傳播至台灣地區。展廳裏展示了不同類型的木偶,並以圖文展板的形式介紹了木偶頭製作流程。
木偶戲展臺。(攝影:虞鷹)
展品中,來自福建博物院的“江加走雕木偶頭”顯示了福建木偶戲的源遠流長。木偶戲在福建落地發展出多樣的表演形式,其中提線木偶、布袋木偶與鐵枝木偶並稱“福建木偶三絕”。神奇絕妙的木偶表演技藝為福建贏得了“木偶之鄉”的聲譽。明清時期,木偶戲隨著福建移民傳播至台灣地區,成為聯繫兩地人民文化和血緣親情的重要載體。
“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單元展品。(攝影:虞鷹)
展覽“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單元,通過文學、書法、繪畫、漆畫等藝術形式展現閩台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兩地文化淵源深厚。展廳中可以看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于右任、星雲大師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書畫作品,感受兩岸文脈的連結與傳承。
書法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歷史記憶。閩台兩地的書法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既承襲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帶有閩台人文的獨特風韻,成為閩台文化的重要表現。兩地書法家用筆墨創作出許多歌唱生活、歌唱故土的精品。
展覽中部分書畫作品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余光中款彩釉“媽祖福安”葫蘆。(攝影:虞鷹)
閩台文學源遠流長的文化親緣關係,不僅體現在兩地文人、作家之間頻繁密切的往來互動,更體現在兩地文學表現出的相通的文化想像與共同的情感訴求。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