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緣——閩台藝術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400余件閩台藝術作品,分為“同宗同源 敦親睦族”、“海峽之音 合韻千年”、“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四個部分,展品自明清至當代,時代跨越近四百年,從戲曲、民藝、工藝美術、文學、書法、繪畫等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閩台藝術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繼承性和發展性,全面深入詮釋了“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思想主題。
本期策劃重點介紹“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單元,圍繞閩台共同的生活習慣、信俗等,結合兩岸工匠、藝術家共同創造的民間工藝以及工藝美術作品,展現了閩台同根同源的展覽主旨。
展覽中的“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單元。(攝影:虞鷹)
閩台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民間習俗、生活方式,使得閩台民間工藝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點,形式多樣,異彩紛呈。閩台民間工藝的題材與內容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圍繞著消災弭患、祈祥納吉、天官賜福、平安喜樂等人們共同的願望而創造。
鄭成功信俗
鄭成功信俗是福建閩南、台灣民眾尊崇懷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民俗活動。鄭成功在台灣被尊稱為“開臺聖王”“成功祖”“開山祖”。兩地民眾為了答謝鄭成功開發台灣的恩情,同時期望其能夠庇祐子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關信俗,包括祭典、請神、巡境等習俗。鄭成功信俗在閩台地區影響廣泛,是兩岸文化認同的精神標識。
清代鄭成功畫像和鄭成功腰帶玉飾。(攝影:虞鷹)
展廳裏的清代鄭成功畫像為鄭成功後人捐贈,體現了鄭成功的非凡氣度。一組腰帶玉飾為福建南安水頭康店復船山鄭成功陵墓出土。玉帶的使用有著較為森嚴的制度規定,明代玉帶僅限于皇帝、藩王與建立功勳受封的公、侯、伯、駙馬及夫人使用。鄭成功受封延平王,享有佩玉帶的權利。
媽祖信俗
展廳中展示了媽祖坐像及藝術品。(攝影:虞鷹)
媽祖信俗發端于北宋中後期的福建莆田地區,後傳播至東亞及東南亞各國。媽祖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海洋女神,是口述歷史、地方信仰和民間習俗的核心人物。紀念媽祖是閩台地區重要的文化活動,已深深融入居民的生活中。共同的媽祖信仰促進了地區內民眾的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乃至社會認同,是閩台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紐帶。2009年9月,“媽祖信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産。
拼圖:閩台民居的建築裝飾構件。(攝影:虞鷹)
木雕瓜筒、醬釉陶風獅、人物磚雕……在“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單元,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建築構件。閩台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以磚木石混合結構、紅墻赤瓦、燕尾屋脊的傳統古厝民居最為常見。這種建築被稱為紅磚厝,廣泛分佈于閩南及台灣地區。閩台紅磚建築多姿多彩,在裝飾上有磚雕、石雕、泥塑、木雕等構件種類。2012年11月,閩南紅磚建築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據介紹,風獅又稱風獅爺、石獅爺、石獅公,是閩南、金門、琉球群島等地設立在建築物的門、屋頂或村落的高臺等處的獅子像,用於鎮風辟邪。泉州市博物館藏的清代金門風獅爺大門陶燈座,來自福建金門地區傳統建築,極具地方特色。
展覽中的部分漆器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中國漆藝一直以來以其蘊含高雅之光屹立於世界民族藝術之林。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並譽為中國傳統工藝三寶。隨著福建漆藝匠師遷居台灣,傳統的漆藝文化也傳入台灣。因時代、地域、環境的不同,閩台漆藝在各自發展中,不斷融合當地文化,形成各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漆藝表現形式。在連兩岸漆藝文化交流中,我們隨處可見中華血脈相通,文脈同源的表達。
展覽中的部分木雕飾件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木雕藝術作品。(攝影、製圖:虞鷹)
各種繁複精美的木雕飾件引人注目,其中最華麗的當屬金漆木雕。明清以來,一大批掌握木雕技藝的福建先民遷居台灣,把傳統木雕技藝帶到台灣的日常生活中。金漆木雕是閩台木雕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運用在佛像、神像的製作中,後發展至建築裝飾、傢具及日常生活用具中。金漆木雕以樟木、銀杏、冬青、杉、柏、楠等木材為原料,主要使用劈、削、雕、剔等雕刻技藝制木成形,隨後髹以色漆為底,再使用金箔貼金或塗抹上金水,成品流光溢彩、富麗堂皇。展櫃裏的清代金漆木雕人物龍紋桌燈和金漆透雕菓盒,金光熠熠,雕工精湛,令人稱絕。
展覽中的德化窯瓷器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閩台兩地的陶瓷工藝交流十分獨特,福建陶瓷器大量輸臺的同時,也伴隨著陶瓷工藝製作技術的傳入。這些福建陶瓷器在台灣貿易轉机又傳向世界,對台灣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明代的德化窯瓷器從福州、泉州、漳州、廈門港口轉運台灣赤嵌港,再銷往世界各地。台灣作為泉州外銷陶瓷貿易的重要轉机站,是中國古代陶瓷外銷航線中的重要一環。
壽山石雕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壽山石産于福建福州北郊壽山村附近,因稀少珍貴,石質溫潤,柔而易攻,色澤美艷而著稱於世,是優質的雕刻石和觀賞石,有“國之瑰寶”的美譽。以壽山石為原材的壽山石雕是閩台民間工藝的優秀代表。在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活動中,壽山石成為凝聚海峽兩岸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共鳴的重要橋梁之一。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自2016年開始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展覽中呈現了部分參賽作品,壽山石在兩岸藝術家的巧手雕刻之下綻放出絢麗光彩。
漆藝、石雕、錫雕、銀雕、花燈、竹編、剪紙……閩台地區民間工藝有著很強的共通性。
展覽中部分工藝美術作品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錫雕:也稱“錫藝”“錫器”,是廣泛流行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錫作藝術。傳統制錫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的制錫工藝已相當成熟。錫有無毒、不銹、防潮、耐酸鹼等優點,質地軟,熔點低,易於加工,所以錫藝向來都與民眾的日常生活保持著密切聯繫。
福建剪紙:是中國剪紙重要分支之一,經過千年的傳承發展,形成不同的風格。閩北山地地區的作品較為粗獷淳樸,閩南沿海地區作品更為細緻生動,莆田、仙遊地區的作品偏于華美纖巧。台灣剪紙,沿襲大陸傳統,隨著閩粵移民而引入了道教的信仰,剪紙多使用在宗教祭祀與慶吊的紙具上。到現在,閩台剪紙變得自由奔放,多元特徵明顯。
展覽中展示的閩台年畫。(攝影:虞鷹)
台灣年畫:由於閩南人到台灣經商,以及漁民的大量遷徙,清朝中葉台灣年畫開始盛行,早期風格與泉州、漳州、以及廣東的潮陽年畫題材和風格類似,其中門神年畫內容有神荼、鬱壘、秦瓊與尉遲敬德、加官進爵、天官賜福等。
閩台工藝美術作品。(攝影:虞鷹)
展品中,一幅長達13.7米的剪紙作品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欣賞。這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拓榮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袁秀瑩的作品,刻畫了福州三坊七巷的動人風貌。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市中心,起源於晉,形成于唐,至明清達鼎盛,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