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份凸顯對臺政策戰略自信及定力(台島夜話)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3-03-10 12:21:21

台島夜話 藍紅版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度重申“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反獨促統”及“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等關鍵詞,凸顯大陸對臺政策具戰略自信及穩定性。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對臺政策部分的第一句是“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與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寫入“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表述相同,顯示此總體方略已成為大陸對臺政策的指導思想及行動綱領。

  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份凸顯“總體方略”統禦性,取代既往“我們要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這與二十大政治報告涉台政策揭橥“總體方略”相同,展現新一屆政府對臺工作與前屆政府具有傳承性及創新性、一致性。既往“大政方針”概括承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等。“總體方略”統領對臺政策論述主軸,也涵蓋既有政策論述及組成,具有“原則堅定性”及“策略靈活性”。

  首先,“總體方略”為兩岸政策最高指導思想及原則。主要內容包涵:一、強調國家統一、一個中國原則。二、推介“一國兩制”,對臺方針保持“連續性、穩定性”。三、突出“兩反鬥爭”,“反台獨”及“反干涉”。四、堅持“九二共識”、“平等協商”,兩岸“求同存異”、 “聚同化異”,共議統一。五、堅持“兩岸一家親”、融合發展促進“心靈契合”。

  另 “總體方略”統整五項關鍵政治語詞,包括“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對台獨”、“融合發展、共同市場”;“文化傳承、心靈契合”。足見“總體方略”極具系統化、完整性及創新性、宏觀性,從包含既有高階政治,到也有經濟社會文化低階政治。既涉及國家統一目標,涵蓋兩岸政策思維及策略,也統攝對臺政策各領域,涵蓋性十分全面。

  其次,對臺政策展現戰略自信及定力,具一致性及可預測性。“從對臺工作大政方針”轉變成“總體方略”,“總體方略”體現大陸對臺政策之戰略自信及積極主動性,大陸在涉台問題上政策目標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對臺策略更加具體且具操作性、執行性,“總體方略”成為推進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綱領。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份響應中共黨二十大報告:“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政府工作報告涉台政策關鍵內容, 無論是“總體方略”或“對臺工作大政方針”仍為主體,説明大陸對臺政策之持續與變遷、傳承與創新,極具一致性、連貫性及可預測性,並無産生政策發展之“典範斷裂”困境,而是政策更為體系化、完整性及創新性,積極掌握兩岸路線及政策的話語權及主導權。換言之,大陸“對臺大政方針”已發展成熟及具穩定性,“總體方略”成為對臺工作的最高指導思想及原則。

  復次,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政府工作報告宣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以“國家統一、民族復興”願景構築現代國家建造及國族主義。習近平提出“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國家完全統一及振興偉大中華民族,實踐“中國夢”。揭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倡議“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積極形塑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建構現代國家及國族認同。

  政府工作報告從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兩岸統一問題已納入對臺政策議事日程及議題設定,甚至兩岸如何統一及統一後終局制度性進行規劃安排,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領域逐漸細緻規劃。大陸從揭示“四大自信”(道路、理論、制度及文化自信),後又宣示“統一自信”是“歷史自信”。

  大陸倡議完成國家完全統一與民族偉大復興,即是構建新型中華國族主義及現代國家認同。大陸對臺政策聚焦社會教育文化交流及合作,積極營造“兩岸一家親”,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傳統優良文化,其目的即是降低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促進台灣民眾中華文化認同、中國人認同,加強對統一大業認同。

  再者,反“台獨”就是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大陸當局宣稱加大“反獨促統”力度,強調有信心能力遏制“台獨”、挫敗“台獨”及粉碎“台獨”;同時堅決遏制“台獨”挑釁和外部勢力干涉,築牢“反獨促統”強大陣線。反對任何形式“台獨”,包括文化“台獨”、柔性“台獨”、法律“台獨”、修憲“台獨”及漸進式“台獨”。對臺“總體方略”的核心意涵,引導台灣民眾堅守民族大義,從反對“台獨”的“三個任何“擴大至“六個任何”,擴大“台獨”定義並公開兩波“台獨”清單名冊,藉由産生“寒蟬效應”,威攝獨派政治勢力意圖“改變兩岸現狀”。

  另包括“激進式台獨”,例如激進獨派推動 “制憲公投”,或民進黨“立委”提案刪除“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家統一”字眼等“法理台獨”;以及各種所謂“台灣正名”活動;以“修憲”、“修法”、“釋憲”、“釋法”等形式進行的“修法台獨”。二十大後,大陸在外交、經濟、社會、兩岸政策將會呈現新樣態及施展力度;勢必加大“反獨促統”力度及進程,二十大後對臺政策將“統一課題”納入議程表設定過程。

  最後,政府工作報告宣稱“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共創覆興偉業。”這顯示大陸對臺政策已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轉向更寄希望台灣人民”,實施主軸從政府本位轉向社會本位。並從強調 “向南移、向下沈”轉向著重 “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及青年)策略,再調整至 “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策略。

  大陸積極主動提出重啟小三通及恢復兩岸航線及航點,這符合“兩岸融合”及“融合和統”的對臺政策“主旋律”。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支援福建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並對外公佈 “225 條台胞同等待遇清單”,強化建設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作為,凸顯福建省作為對臺政策的戰略前沿地位,可採取“先試先行”優先、彈性及優惠措施。

  同時,給予赴陸台灣民眾實施 “同等待遇”,其特色為“融入當地”,對大陸的台企、台胞、臺師、臺生等“國民待遇化”或者將其“內地化”。藉由“兩岸融合”途徑,以通促情、以通互惠、以通促融,最終達成“融合促統”、“融合漸統”目標。尤其提出惠台31條措施、26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逐漸産生“磁吸效應”,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從而轉變台灣民眾身份認同,以利建構現代國家認同及中華國族主義。

  整體而論,大陸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份凸顯習近平倡議實踐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之 “中國夢”,為此不僅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反獨促統”及“和平統一”;同時也要振興中華民族文化,以文化傳承者自居,取得中華文化繼承者及傳達者之正統地位;實踐以“文化傳承、心靈契合”弘揚中華文化 ,建構兩岸民眾之親善及社會連帶關係。

  因此,大陸積極推動“融合發展”及“反獨促統”策略,試圖達成“融合促統”、“融合漸統”、 “融合和統”目標。為此,將不斷推陳出新給予台灣民眾,在陸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之發展機遇和落實“同等待遇”措施,為台灣基層民眾、青年群體參與兩岸交流及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兩岸融合之主動性政策攻勢,必將産生“磁吸效應”,而力推“反台獨及反干涉”也會産生“寒蟬效應”,如此民進黨反制性的兩岸政策,恐將陷入被動及邊緣化“雙重困境”。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