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會聲音丨中國經濟破浪前行 代表委員滿懷信心話發展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3-03-10 15:54:09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圖源:新華社)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圖源:新華社)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今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預期目標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2023年全國兩會進行時,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吸引外資等成為熱點話題之一。怎樣看待今年我國經濟走勢?經濟發展的機遇在哪?如何推動經濟長期向好?一起聽聽代表委員們都怎麼説?

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現了經濟平穩運作、發展品質穩步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

“過去一年,我國發展取得來之不易的新成就。”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靜安區副區長龍婉麗説,這一年的成績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一道拼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的。龍婉麗説,我們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成效明顯,在攻堅克難中錘鍊了基層的綜合治理能力,讓我們對未來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位於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標誌“海鷗門”。(圖源:新華社)

位於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標誌“海鷗門”。(圖源:新華社)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全國政協委員、立信會計事務所合夥人、甘肅分所所長張萍分析,從國際看,全球貿易形勢不容樂觀,世界經濟可能面臨滯脹局面;從國內看,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但也要看到,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陳雨露認為,中國經濟具有迎難而上、爬坡過坎的能力,一直是在克服困難中發展進步,在應對挑戰中超越自我,完全能夠抵禦短期波動、贏得長遠發展。看總量,去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超121萬億元,同比增長3%,經濟增長快於多數主要經濟體,物價總水準持續平穩運作,“全球脹”與“中國穩”形成鮮明反差;看結構,儘管受疫情影響,我國仍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産業、投資、消費、貿易等領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這些共同為今年我國經濟回暖奠定了良好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雖然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伴隨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各項政策不斷落實落細、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積聚增強,今年經濟運作有望總體回升。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1月17日,消費者在浙江義烏果品市場採購年貨。(圖源:新華社)

1月17日,消費者在浙江義烏果品市場採購年貨。(圖源:新華社)

消費對經濟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2022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産總值增長1.0個百分點;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9642億元,增長6.2%。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

“隨著市場潛力加快釋放,中國經濟向好發展的底氣將更足。”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周漢民認為,今年經濟工作應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特別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其中,在服務類消費上支援文化和旅遊業發展,既吸引消費者“紛至遝來”,也讓其“流連忘返”;在汽車、家電、住房、建材等領域,綠色消費也有很大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太平鳥董事長張江平表示,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針對這幾年疫情影響,當前尤其需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採取強有力措施,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增加消費場景,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應進一步完善促消費體制機制,健全標準品質管理體系,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同時完善消費政策,支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

“當務之急是解決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千方百計讓百姓願消費、讓企業敢投資。”北京中企華資産評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權忠光委員認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穩就業、促增收,解決“不能消費”問題;引導企業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提升服務水準,解決“不願消費”問題;持續發力解決好教育公平、住房、醫療和養老保障等工作,消除後顧之憂,解決“不敢消費”問題。


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2022年全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明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並提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2021年11月13日,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竹泉村村民在展示晾曬糧食。(圖源:新華社)

2021年11月13日,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竹泉村村民在展示晾曬糧食。(圖源:新華社)

“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已經超過121萬億元,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升,每個人對此都有切身感受。近年來,我們在湖南積極參與教育扶貧,資助了5000多名貧困學生,為他們勞動就業、提高收入打下基礎。”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南省委會主委賴明勇表示,提高收入才能有需求、有消費。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的目標,應提升人力資本水準,鼓勵多勞多得、勤勞致富,同時要兜住底線、促進機會均等。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校長鄧輝認為,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是擴大消費的關鍵。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適當增加消費信貸,支援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企業,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

“信心比黃金更寶貴。對老百姓來説,最重要的是做大‘蛋糕’。”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在發展中讓更多人享受到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果實。要暢通經濟迴圈,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從而增收入、促消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説,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低收入群體規模偏大,必須繼續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通過共同奮鬥實現水漲船高、各得其所,為分好“蛋糕”創造條件。“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特別是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切實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鄭功成説。


擴大就業容量 提升就業品質

就業就是民生改善的“溫度計”,也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2022年,就業市場受到疫情等因素衝擊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取得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的成績,可以説難能可貴、來之不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説,就業目標的實現,得益於就業優先戰略的堅定實施,從宏觀、中觀到微觀的各項政策為穩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廣闊的産業空間和良好的就業生態,為勞動者多元就業提供了更多選擇。

福建省2023年高校畢業生聯合招聘大會上,應聘大學生正在面試。(圖源:中新社)

福建省2023年高校畢業生聯合招聘大會上,應聘大學生正在面試。(圖源:中新社)

“去年,企業用工受疫情影響,疊加高校畢業生規模創新高的現實,就業創業工作有難度。”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陳曉紅説,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推出了一系列實招。她所在的學校積極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通過校園招聘、訪企拓崗、精準幫扶等舉措,大力推動畢業生就業創業,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穩定在91%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關注到身邊的新變化:從拍短視頻、直播帶貨,到建民宿、辦農家樂,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人員通過多元方式就業創業。“我們村裏的櫻桃、桑葚等農産品就是通過直播帶貨銷往全國各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歐陽華説。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過去三年,中國外貿表現逆勢上揚,成為中國經濟的一抹亮色和強勁動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進出口促穩提質,並且要繼續發揮進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傑認為,今年的“三駕馬車”中,外貿依然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火車頭。在增長亮點方面,他提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今年開始甚至在“十四五”時期相當長的時間裏,佔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會穩定在三分之一。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中國在國際合作上不斷開闢新路徑,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

在廣西欽州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無人駕駛車輛在轉運集裝箱。(圖源:新華社)

在廣西欽州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無人駕駛車輛在轉運集裝箱。(圖源:新華社)

全國人大代表、海關總署廣東分署主任李魁文表示,在跨境電商方面,要做好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方案的有效實施,形成“跨部門協同配合、跨關區分區協作”的合力,優化跨境電商營商環境;在市場採購方面,應加強市場主體準入和分類管理,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聯合懲戒力度,促進市場採購貿易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建議,進一步加快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相關的法律體系建設,同時,加快數字技術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領域的應用,加快國際通行的數字標準採用,形成貿易綜合服務的生態圈。他表示,加快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相關的立法工作和數字化技術應用,既有利於加強資訊互通共用,促進國際貿易便利化,也有利於推動中國加快參與全球數字貿易和數字經濟規則的制訂。


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品質發展合力。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數控車工高級技師周穎峰説,近年來,中國製造業“含金量”越來越高,裝備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步伐持續加快,這背後有政策的支援,也有産業工人的努力。他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裝備製造業,我和工友們要擼起袖子、乘勢而上,儘早實現從製造者到創造者的轉型。”

2022年12月9日,國産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航的儀式現場。(圖源:新華社)

2022年12月9日,國産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航的儀式現場。(圖源:新華社)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築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品質總監鄒彬經常深入職業院校、裝配式工廠與建築工人交流。他發現,在建築業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進程中,相關領域技能人才越來越多。“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我很興奮。我會繼續努力,以工程項目為依託,帶動更多工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鄒彬説。

“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首要任務,就需要努力在做大總量、提升品質上取得突破。”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銅陵市市長孔濤説,銅陵堅持品質第一、效率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突出“畝均論英雄”導向,既推動傳統産業往高端環節走,做強做優銅、精細化工等優勢産業,也推動新興産業往核心環節走,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電池、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以質的有效提升為量的合理增長提供新動能,用量的合理增長為質的有效提升夯實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秦榮生説,高品質發展集中體現為發展品質、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機統一,是在多重約束條件下尋求最優解。政府工作報告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等方面給出了具體措施,幹貨滿滿,必將有力提振市場信心。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網、中新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