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強應大會發言人王超的邀請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參加。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華夏經緯網綜合媒體報道】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一個多小時的答問中,李強集中回答了10位記者關於新一屆政府工作、中國經濟前景、對外開放、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等一系列問題,資訊量極大!
談政府工作: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新一屆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施工圖,與全國人民一道,一步一個腳印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今後工作中,有這麼幾個方面是我們要重點把握的:
第一是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始終牢記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這兩個字,扎紮實實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客觀地講,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會天天盯著看GDP增長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業、收入、教育、就醫、生態環境等身邊具體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去謀劃、推進,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第二是集中力量推動高品質發展。現在,我們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視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特別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總的來説,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第三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中,還是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在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強應大會發言人王超的邀請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參加。這是李強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談中國經濟:中國人不會被任何困難所壓倒
今年,中國經濟預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這是我們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確定的。當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20萬億元,基數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戰不少,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並不輕鬆,需要倍加努力。
今年我們的困難也不會少,但是,大家想一想,哪個時候、哪一年沒有困難呢?我們從來都是在克服困難中不斷實現新發展的。我們中國人不會被任何困難所壓倒。
從最近兩個多月情況看,我國經濟運作出現了企穩回升態勢,一些國際組織也調高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我想用8個字來概括,就是“長風破浪,未來可期”。對此,我充滿信心。
談鄉村振興:下一步具體工作中,要突出三個關鍵詞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現在還有近5億人常住在農村。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不全面的。就鄉村振興來講,下一步在具體工作中,要突出三個關鍵詞:
一是全面。不光是發展經濟,而是要全面彰顯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二是特色。中國地域遼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風貌,保護和傳承好地域文化、鄉土文化,不能千村一面。
三是改革。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來促進鄉村振興,廣大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要讓他們積極參與改革,並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談糧食安全:確保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國糧食産量連續8年超過1.3萬億斤,總體上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們將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不斷提高糧食生産能力。我這裡特別想跟農民朋友們説句話:政府所有支援糧食生産的政策只增不減,鼓勵大家多種糧,確保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強應大會發言人王超的邀請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參加。新華社記者 翟健嵐 攝
談民營經濟:民營經濟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後更不會變。確實,去年有段時間,社會上有一些不正確的議論,使一些民營企業家內心感到憂慮。其實在發展民營經濟這個問題上,黨中央的方針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確的。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作了強調。對此,我們是旗幟鮮明、堅定不移的。
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在新起點上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支援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從發展空間看,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還有很多新領域新賽道有待開拓,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民營經濟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談就業問題:解決就業問題,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要靠發展經濟
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要靠發展經濟。具體工作中,我們將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戰略,進一步加大就業服務、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支援力度,多措並舉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支援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1158萬,從就業看,有一定壓力;但從發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我們將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幫助年輕人通過勞動和奮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談人口負增長:我國“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
我國人口增長由正轉負,有人擔心人口紅利會不會就此消失。我看沒那麼簡單。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品質,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國有近9億勞動力,每年新增勞動力都超過1500萬,人力資源豐富仍然是中國的突出優勢。更重要的是,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可以説,我們的“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發展動力依舊強勁。當然,我們對人口增減可能帶來的問題還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積極應對。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強應大會發言人王超的邀請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參加。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談港澳發展:香港、澳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和特點。回歸以來,在國家的支援下,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澳門作為旅遊休閒中心享譽世界。
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香港、澳門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但這是暫時的困難、發展中的困難。中央政府將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援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支援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全力支援香港、澳門提高國際競爭力。有祖國作堅強後盾、有“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門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削弱。香港、澳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談台灣問題:兩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濃于水,打斷骨頭連著筋
兩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濃于水,打斷骨頭連著筋。我們將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要讓更多台胞、台企來大陸,不僅願意來,而且能融得進,有好的發展。
當前,早日實現兩岸同胞正常往來,恢復各領域常態合作,是大家的共同期望,需要共同努力。
談對外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
對外開放是我們的基本國策,無論外部形勢怎麼變,我們都將堅定不移向前推進。我這裡特別想説一説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共用發展機遇的重大舉措,已連續舉辦5屆,即使在疫情之下也沒有中斷,去年有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家企業參展。進博會的舉辦充分説明,開放的中國大市場是各國企業發展的大機遇。
今年,我們還將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環境會越來越好、服務會越來越優。開放的中國歡迎大家來投資興業。
談中美關係:中美合作大有可為,圍堵、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
這幾年在美國國內有些人在炒作兩國“脫鉤”的論調,有時還很熱,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從這種炒作中受益。據中方統計,去年,中美貿易額近76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中美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從對方的發展中受益。我去年大部分時間是在上海工作,接觸了不少包括美資在內的外企高管,他們都告訴我看好上海、看好中國,希望從合作中實現共贏。這些都表明,中美可以合作、也應該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為。圍堵、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強應大會發言人王超的邀請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參加。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談疫情防控:我國疫情防控的各項策略措施是完全正確的,防控成效是巨大的
疫情三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同心抗疫,現在已經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三年多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防控,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在病毒致病力較強的階段,我們果斷實施“乙類甲管”,有效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為疫苗和藥物研製、疫苗接種普及等爭取了寶貴時間。隨著病毒致病力減弱和我國防治能力提高,我們對防控措施作了一系列優化調整,適時進行了轉段,實施了“乙類乙管”。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大國,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較快恢復了經濟社會正常秩序,是很了不起的。實踐證明,我國疫情防控的各項策略措施是完全正確的,防控成效是巨大的。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當前新冠疫情傳播的風險仍然存在,我們將及時研判,做好預測預警,並制定完善不同情景下的疫情應對預案,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協調,共同維護人類健康福祉。
談政府自身建設: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
新的使命任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打算,以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轉變職能、提升效能、改進作風。突出抓四件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紮實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創造性執行能力,堅決守住廉潔底線。
我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我們要推動各級幹部多到一線去,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向人民群眾學習,真正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長期在大機關工作的年輕同志,要深入基層、心入基層,更多地接地氣。
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都要有服務意識、發展意識,特別是在履行審批、管理職能時,不能光踩剎車、不踩油門;不能盡設路障、不設路標;凡事要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要堅決反對一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真正做有創造力的執行者。
綜合自新華網、中新網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