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岸音樂人聯手探尋音樂背後的兩岸文化交流往事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3-03-16 09:39:45

  當我們聊台灣音樂的時候,我們在聊什麼?那英是“青春”,華晨宇是“少年時代”,張傑是“放學的路”......翻開關於音樂的記憶,總有一角屬於台灣音樂。3月15日,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引言篇播出,兩岸歌手及文化學者,與觀眾一道回顧台灣音樂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探尋音樂背後的兩岸文化交流往事。

  回顧台灣音樂往事,兩岸音樂人訴拳拳心聲

  按照時間脈絡,節目拆解了台灣音樂一路以來諸多高光瞬間——把台灣音樂領入芬芳黎明的台灣“民歌運動”、隨經濟一道飛速發展的唱片工業年代、兩岸音樂交流開啟而帶來的華語流行全盛時期......跟隨兩岸音樂人的記憶碎片,台灣音樂的“過去”與“現在”被一一展現。

  浪濤的回聲總有時差,台灣音樂的航程由站在甲板上的人開始説起。作為最早在台灣出道的大陸歌手,那英回憶起在台灣製作唱片的日子感慨萬千:“音樂氣氛和大家的友情,還有寶貴的作品,我還是很懷念”。而親身經歷了台灣“民歌運動”,最早在大陸開演唱會的第一代民歌歌手楊祖珺,對那個音樂口口相傳的年代記憶猶新:“我們很幸運是唱自己的歌的這一代,在創作歌曲的時候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

  隨著濤聲愈來愈大,兩岸開啟交流後,大陸的90後成為第一批受到華語流行音樂衝擊的人群。大陸搖滾樂隊夏日入侵企畫講到:“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在聽台灣流行音樂,會有很大一部分90後關於音樂審美的建立,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華晨宇也坦言:“那個時代的音樂都很創新,對我影響很大,開始讓我去慢慢學習”。結合音樂人們的講述,節目呈現出不同時期的台灣音樂以各種姿態影響著幾代人對於音樂的看法,對於熱愛的追求。

  追尋兩岸文化源流,時代有歌生生不息

  “寶島台灣從有歷史的那刻起,每聲心跳,山海麓林都聽得到。涌動的心事,呢喃的心語,總能經過逾千公里的臍帶流入心臟。”當鏡頭掃過寶島的山巒、海岸、街道,這片孕育出無數音樂佳作的土地,向世人展示著它與中華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

  台灣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回到他成長的故里“眷村”,由一碗陽春面引出的歲月往事,見證了兩岸文化的互促共榮,王偉忠頗為感慨:“時間會把人分開,距離會把人分開,但很多東西是分不開的”。

  曾赴台灣教學的廈門大學教授周長楫説起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表示:“台灣的文化就是閩南文化,而閩南文化就是我們的中華文化”,而作為台灣“民歌運動”先驅之一的胡德夫,也經歷過多次“尋根之旅”,“我去過黃河的源頭,看到野孩子樂隊唱他們黃河岸邊上的歌,到現在的年輕人在都市裏也在寫他們這一代的鄉愁,我被給了很多”。

  節目以澎湃的筆觸,書寫下台灣音樂的文化印記,道出“生生不息”的深層含義。相同的語言與文化根基,孕育出兩岸相連的情感,正如胡德夫所言:“我們會激蕩出另外一個時代,船面會越來越寬,浪聲會越來越大,我們就是洶湧的海洋,生生不息”。

  《聲生不息·寶島季》將於3月16日起,每週四19:30芒果TV播出,每週五19:30湖南衛視播出,3月18日起每週六21:00登陸台灣中天亞洲臺,4月1日起每週六20:30登陸TVB。(來源:海峽導報)



責任編輯:李欣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