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陳士良:兩岸交流比斷流好 雙方對話比對抗好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3-03-17 10:24:37

陳士良

陳士良(資料圖)


  作者 陳士良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

  今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步緩解和兩岸防疫措施的逐漸放開,海峽兩岸同胞的往來開始漸漸恢復,彼此的人員交流也出現了解凍的跡象。在大陸和島內民眾的壓力下,1月7日至2月6日,中斷了近3年的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的直接往來(即台灣當局所稱的“小三通”)客運航線終於有條件復航了。2月18日至2月20日,應台北市政府邀請,由上海市台辦、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組成的工作團組也赴台灣現場參加了“2023台灣燈會上海展區”的活動。由此兩岸輿論認為,這可為全面實現滬臺交流融冰升溫、再上臺階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最近桃園市議會議長邱奕勝率訪問團到上海參訪,返台後卻遭到島內民進黨和“基進黨”的輪番批評,甚至被扣帽子。這完全是殺雞儆猴,大有扼殺兩岸民間交流之勢。

  兩岸交流比斷流好,可以讓廣大民眾充分享受“和平紅利”。回顧2008年至2016年,由於在台灣主政的國民黨馬英九當局認同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積極推動兩會的事務性商談,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致使海峽兩岸各個領域和民間交流非常密切,也使島內民眾充分享受了兩岸“和平紅利”,有力地促進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海峽兩岸呈現出春暖花開的祥和景象。

  以兩岸人員往來為例,2008年後隨著兩岸直達航點的城市增多,大陸赴臺的遊客也逐年增加,並迅速突破每年100萬人次。2011年6月8日,大陸又開放赴臺個人遊,當年大陸居民赴臺人數達到178.4萬人次,相較于2008年的30.2萬人次,增長幅度超過了5倍。2012年,大陸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赴臺個人遊的試點城市,使大陸赴臺的遊客人數進一步攀升,超過258.6萬人次。到2015年,大陸赴臺人數增加至418.4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有力地促進了兩岸各領域大交流、大合作的良好發展態勢。同時,也給台灣帶來數百億元新台幣的觀光業收入。這完全是兩岸民眾雙贏的結果。

  雙方對話比對抗好,民進黨當局不要説一套,做一套。台灣地區領導人最近曾聲稱,要“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願和大陸開展對話,一起尋求雙方可接受、促進區域和平穩定的可行之道。”既然要想“對話”,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就應該拿出與大陸開展“對話”的誠意,不要説一套,做一套。此次,邱奕勝議長率參訪團到上海參訪,先後走訪了古北市民中心,了解大陸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參訪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館等,感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等發展成果。此外,他們還參訪了台資企業禾新醫院、M50創意園、張園、豫園等地,體會上海的城市風貌和人文底蘊,並與上海市領導及靜安、徐匯、普陀、虹口、楊浦等區的領導就城市建設進行了交流。可見,這完全是市政基層的溝通和探討。正如邱奕勝議長説的,城市交流有利於桃園未來的建設參考,並可以給桃園市長張善政建議。他還表示,交流總比吵架好,交流總比打仗好。難道要把兩岸互動的門關了嗎?

  記得兩年前的2021年2月23日,邱太三就任陸委會主委時就表示,兩岸交流勢必要恢復,期待未來兩岸能夠“春暖花開”。但是,無論是邱太三講“春暖花開”,還是蔡英文提出兩岸對話,都是言不由衷。此次邱奕勝議長帶團到上海參訪後回到台灣,立即遭到綠營的“群毆”,完全説明民進黨蔡英文當局説的是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如果對於兩岸民間的基層交流也要亂扣帽子,橫加指責,徹底制止,那就更不要説有進一步交流和對話的誠意了。

  今年春節前夕,“台灣民主文教基金會”舉辦“民眾對當前兩岸關鍵性問題的看法”民調發佈會。其中在“兩岸是否應該以‘九二共識’為前提,重新開啟兩岸交流對話,讓兩岸關係重回正常”這一問題上,持同意態度的民眾佔46.7%,高於不同意的35.8%。可見,在兩岸關係上認同“九二共識”仍然獲得台灣多數民眾的支援。今年是“汪辜會談”30週年,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如果真心期待兩岸關係“春暖花開”,有意要恢復兩岸接觸、交流、對話,就應該順從台灣民意,像國民黨馬英九當局那樣,堅持“九二共識”這一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假如只是説空話,甚至極力打壓積極推動兩岸交流的島內各界人士,繼續給雙方的基層交流與合作設置種種障礙,那是註定要失敗的。

  島內多個媒體和機構近年來所做的民調均顯示,廣大民眾普遍認為民進黨當局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做得特別差,導致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民眾的安全感也越來越下降。為此,我們奉勸民進黨蔡英文當局要拿出誠意來,不要説一套,做一套,對島內積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各界人士大打出手,給剛剛回暖的兩岸民間交流再“潑冷水”“扣帽子”,否則,台灣交通部門主管王國材所期望的,今年吸引100萬大陸游客赴台灣觀光旅遊的“豪言壯志”怎麼能夠實現?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