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澤尊王聖號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簡稱廣澤尊王,此外尚有郭聖王、郭王公、聖王公、保安尊王諸稱。據傳廣澤尊王寶姓郭氏,名忠福,係五代後晉天福年間人氏,郭子儀十一世孫,開閩郭在嵩五代孫,樂華之孫,理柱之子,後唐同光初年(923年)安溪石排山下蓬萊崇善裏誕生,為楊荏長者放牧,後來機緣得到崔蕓公堪輿恩師獻風水寶地並指引遷居現泉州南安詩山公園內龍山宮位置居住,時齡十六歲在詩山鳳山寺第二殿左邊大房古址,盤膝于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據史志記載,廣澤尊王成仙登神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自宋至清,獲歷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3月13日,紀念廣澤尊王誕辰1100週年活動在福建南安鳳山寺舉行。圖片來源:中新網
3月13日,由南安市詩山鎮鳳山寺管委會、南安市台屬台胞聯誼會、南安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南安市臺港澳傳統武術交流協會等相關團體,台南市下林玉聖宮管委會、台北市廣澤堂管委會、桃園市鎮撫宮董事會等13家台灣宮廟代表,香港聖公壇管委會、香港鳳山寺管委會、澳門鳳山寺管委會等港澳宮廟代表共同主辦的紀念廣澤尊王誕辰1100週年活動在福建南安鳳山寺舉行。來自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的逾千名海內外信眾共同拜謁廣澤尊王。
上午九時許,古老莊嚴的聖王公祝壽典禮在悠揚金鐘鑼鼓聲中開啟,敬珍饈果品、進香、宣讀祭文……海內外信眾鞠躬、叩首,共同拜謁廣澤尊王,祈求安康。
逾千名海內外信眾共同拜謁廣澤尊王。 圖片來源:中新網
活動為期三天,主要包括“共敘鳳山緣,同心促融合”台灣嘉賓代表會見座談會、迎賓餐敘、聖王公祝壽典禮、成功故里•溯源之旅及南音、高甲戲、傳統武術等非遺展演,來自台灣本島及金門160名嘉賓及港澳僑嘉賓、海內外鳳山寺主要分廟代表、南安社團代表、當地信眾近千人共襄盛會。
鳳山寺駐台灣辦事處主任、台南市下林玉聖宮管委會主任蔡國輝接受採訪。圖片來源:中新網
來到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的鳳山寺,台胞蔡國輝不禁感嘆,“三年不見,甚是想念”。作為鳳山寺駐台灣辦事處主任、台南市下林玉聖宮管委會主任,蔡國輝與鳳山寺淵源頗深。此次,他組織台灣13家宮廟共200多名台胞跨海前來參加活動。“多年來,兩岸信眾以廣澤尊王為情感紐帶,常來常往,增進彼此了解與交流,共同助推廣澤尊王信俗的傳承與發展。”蔡國輝説。
1999年出生的台灣青年劉俊承第一次來到大陸,他表示,共同的民間信仰是兩岸民間交流的根,希望借此加強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互動與了解,共用商機、共贏未來。
台南南安商會會長周芷茹表示,我覺得廣澤尊王的信仰,就是連接著我們海外華僑跟台灣民眾的神緣跟文化認同,尤其是在原桑梓地的尋根謁祖,更是通過廣澤尊王的信俗作為一個橋梁和聯繫的作用。每次一回到南安,我都覺得像是回到家裏,看到今天的現場,既覺得感動,又感受到兩岸真的是同根同源。
中國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秘書長龔世明表示,借由這個機會來學習了解廣澤尊王在大陸的事跡,回台灣後跟我的家人、親朋好友説廣澤尊王在大陸忠孝倫理的相關的典故。
圖片來源:泉州文化産業網
鳳山寺,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西元938年),是廣澤尊王信俗的發源地,也是閩台港澳及海外各地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香緣祖廟。到了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鄉鄰增修廟宇,使之殿寢、廊廡、門庭、層階齊全。直至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加封“威武英烈廣澤尊王”,並賜建寺宇以祀。因郭山地形類鳳盤舞,從此改名為“鳳山寺”。此後300年,風蕩雨淋,棟宇雖有修葺,但寺貌未作擴建翻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倭寇劫掠詩山,縱火焚燬廟宇,所藏敕賜匾額蕩然無存。明穆宗隆慶丁卯年(1567年),鄉鄰募資重建;明神宗萬曆庚辰年(1580年),繼而擴建;清宣宗道光丁亥年(1827年)到清德宗光緒戊寅年(1878年),相繼屢有修葺營造。寺宇規模日益宏敞,壯觀綺麗,不失舊觀,又增建諸多前代沒有的設施。宋、明、清各代都有皇帝為之賜匾封號,因而香火鼎盛不衰。
後因滄桑多變及十年浩劫,寺廟、佛像蕩然無存,鳳山勝景幾乎傾地湮沒。1978年冬,在海內外同胞的極力倡議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古剎得以重建。經20余載的營造,鳳山寺的配套設施不斷完善,規模日趨宏偉。
結束語
廣澤尊王信俗蘊涵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尋根溯源的民族文化認同,以及孝悌、行善、愛民等精神,與現代文明相銜接,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和群體、社會和諧融洽。廣澤尊王信俗在台灣及東南亞各國有廣泛信眾,是維繫海峽兩岸及海內外閩南鄉親文化認同、情感交流的精神紐帶。保護廣澤尊王信俗,可以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資料來源:中新網、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