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盤點2023年3月文化關鍵詞

包括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復活”宮廷演劇、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北京人藝經典大戲《天下第一樓》、新編歷史話劇《屈原》、崑曲全本55齣《牡丹亭》、第27屆香港國際影視展、黃婉秋、楊紫瓊、刑偵劇《他是誰》等入列

  盤點2023年3月文化關鍵詞,包括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2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河南2022年五大考古新發現、2022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2022年山東五大考古新發現、2022年山西重要考古發現、山西垣曲金代墓葬考古、山西朔州東周時期後寨墓地考古、河南安陽約7800年前聚落遺址、“復活”宮廷演劇、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2023之江藝術季活動、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北京人藝經典大戲《天下第一樓》、新編歷史話劇《屈原》、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巡演、崑曲全本55齣《牡丹亭》、兩岸題材舞臺劇《尋味》、黃河流域九省(區)非遺花饃展演、“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燈影中國:廣宇長宙中的生活與想像”特展、“宋人生活與二十四孝——磚雕展”、“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首屆河南週口伏羲書展、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第27屆香港國際影視展、黃婉秋、楊紫瓊、孫毓敏、懸疑刑偵劇《他是誰》等入列。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陜西旬邑西頭遺址出土的陶器刻劃符號與陶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國家文物局供圖)

陜西旬邑西頭遺址出土的陶器刻劃符號與陶文。國家文物局供圖(來源:新華社發)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3月28日在北京揭曉,生動描繪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十大考古新發現按時代早晚排序分別是: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佈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陜西旬邑西頭遺址、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進入策劃

2022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

2022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

洛南夜垣遺址第三期石製品。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2022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12日揭曉,洛南夜垣遺址、旬邑西頭遺址、秦漢櫟陽城遺址、西安三殿漢代古橋遺址、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五橋並列遺址、靖邊清平堡遺址等六個項目入選。>>>詳文

河南2022年五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2022年五大考古新發現

洛陽孟津朱倉北朝墓平面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來源:中新網)

  “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3月21日在鄭州公佈,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佈局、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墓地、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洛陽孟津朱倉北朝墓、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入選。>>>詳文

2022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

2022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

鄭州商城遺址部分出土器物分佈圖。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3月8日召開的2022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從多方面展示了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取得了諸多重大收穫,尤其是圍繞“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些考古發現年代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涉及遺址種類多樣,內涵豐富,再次用考古證明了中原文明一脈相承、沒有間斷的特徵。>>>詳文

2022年山東五大考古新發現

2022年山東五大考古新發現

臨淄趙家遺址從西北向東南方向側視圖。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來源:中新網)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3月1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淄博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入圍。該遺址距今1.32萬年左右,是中國北方地區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遺址之一,也是東亞地區出土早期陶片數量最多的遺址。>>>詳文

2022年山西重要考古發現

2022年山西重要考古發現

運城稷山東渠夏時期遺址的植物遺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山西省政府新聞辦2月28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2022年山西重要考古發現,其中運城稷山東渠夏時期遺址和絳縣西吳壁遺址商代墓地的發現,令學界對夏商文化價值産生了新認識。>>>詳文

山西垣曲金代墓葬考古

山西垣曲金代墓葬考古

南壁蓮花燈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3月14日晚對外發佈考古成果,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新城鎮東峰山村發現金代墓葬,出土的買地券明確了墓葬時代為“明昌”年間,即金章宗第一個年號(西元1190年至1196年),為研究同期喪葬文化提供實物新證。>>>詳文

山西朔州東周時期後寨墓地考古

山西朔州東周時期墓地考古

後寨墓地出土的陶帶耳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3月9日對外公佈東周時期後寨墓地考古發掘資料,考古人員在山西朔州發現321座東周時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風格獨特,體現了中原與北方文化的交融。大部分墓葬未出土任何隨葬品,僅有68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可修復辨識。隨葬器物主要以陶器和銅器為主,包括鼎、鬲、壺、罐、陶帶耳罐以及銅鏃、銅劍等。>>>詳文

河南安陽約7800年前聚落遺址

445327_700x700

河南安陽八里莊遺址出土的紅燒土墻體。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來源:新華社)

  穩定的定居生活、發達的手工業、熟練的採集和漁獵……記者近日從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河南安陽八里莊發現一處以裴李崗文化為主體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遺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圖景正依託豐富的考古材料被不斷還原。>>>詳文

“復活”宮廷演劇

“復活”宮廷演劇

  “梅花獎”得主、表演藝術家黎安(後)和國家一級演員余彬(前)現場表演了《長生殿·小宴》選段 杜洋 攝(來源:中新網)

  3月13日,故宮博物院與上海昆劇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劇目復排等多角度、多層次合作方式來“復活”宮廷演劇。根據雙方計劃,上海昆劇團將推出從清宮戲藏本中精選的“月令承應戲”、經典名著之“三國”“水滸”“西遊”系列,以及昆劇《金雀記》等。其中,“月令承應戲”又稱節令承應戲。>>>詳文

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獻給新時代的交響詩》。康玉湛 攝(來源:中新網)

  作為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開幕演出,由上海歌劇院全新創排的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獻給新時代的交響詩》3月20日晚在上音歌劇院首演。本屆音樂節期間將舉辦42台主體演出項目,包括32台音樂演出和10台舞蹈演出。南京民族樂團《莫愁》、深圳交響樂團《中國故事音樂會》、上海音樂學院《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等多場主題創作演出將展現中國當代音樂藝術的蓬勃朝氣。>>>詳文

2023之江藝術季活動

2023之江藝術季活動

昆劇《十五貫》演出現場。主辦方 供圖(來源:中新網)

  藝出東方,共用之江。近日,在浙江杭州開幕的2023之江藝術季活動分為精品展演、精品展覽、群眾文化活動和“文藝賦美”精品演出等四大版塊,包含戲曲、話劇、舞蹈、交響樂、展覽等形式在內的30余項文藝活動,這場文藝狂歡將持續3個月時間。昆劇《十五貫》是2023之江藝術季“重頭戲”劇目之一,其在昆劇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詳文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

淮劇《影的影》。上海淮劇團 供圖(來源:中新網)

  因故延期至今年舉行的2022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3月11日在上海拉開帷幕。本次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共收到來自中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戲曲院團、藝術高校、民間團體、個人申報的展演劇目85部,最終有13部小劇場戲曲作品脫穎而出,涵蓋京劇、昆劇、越劇、淮劇、漢劇、藏戲等11個劇種,在題材改編、藝術表達等方面進行了先鋒探索。>>>詳文

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

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

雜技劇《鐵道英雄》正在演出中。梁犇 攝(來源:中新網)

  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3月16日晚在泉城濟南開幕。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期間,將在濟南、濟寧、德州等地舉辦優秀雜技劇(節)目展演、專家研討會、走訪基層演出等一系列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8部雜技劇、50個雜技(魔術)節目持續演出至3月28日。>>>詳文

北京人藝經典大戲《天下第一樓》

北京人藝經典大戲《天下第一樓》

北京人藝經典大戲《天下第一樓》劇照。李春光 攝(來源:中新網)

  今年北京人藝以經典開年,連續上演幾部大戲之後,又一京味兒經典大戲《天下第一樓》于日前接力開門迎客。“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這充滿智慧哲理,道盡人生況味的臺詞留給觀眾無窮回味。>>>詳文

新編歷史話劇《屈原》

話劇《屈原》

3月14日,話劇《屈原》首演場景。肖藝九 攝(來源:新華網)

  “雖命運悲慘,然內心要高潔,品行不可低下……”新編歷史話劇《屈原》3月14日晚在武漢首演。該劇以“無場次”編導方式,以人物心理活動為主要線索,講述了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人生歷程。該劇武漢首演後,還將赴北京參加“新時代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適時到屈原故里宜昌展演,並赴港澳及海外演出。>>>詳文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巡演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巡演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部分主創座談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來源:中新網)

  3月15日,中國東方演藝集團2023中國東方藝術季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120場巡演在京啟動。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實現了文物活用和把美術作品搬上舞臺的跨界融合,自2021年首演以來,演出近240場。>>>詳文

崑曲全本55齣《牡丹亭》

全本55齣《牡丹亭》

全本55齣《牡丹亭》劇照。上海昆劇團供圖(來源:中新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作為文旅部主辦的“新時代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晉京展演劇目,上海昆劇團重磅推出的崑曲巔峰之作全本55齣《牡丹亭》于3月8日至10日以上、中、下連續三台大戲的體量在中央歌劇院傾情上演,呈現湯翁原著精髓,復原崑曲風流雅韻。>>>詳文

兩岸題材舞臺劇《尋味》

舞臺劇《尋味》

舞臺劇《尋味》劇照。(來源:中新網)

  兩岸題材舞臺劇《尋味》在京進行首輪演出。精巧的場景、細膩的情感、娓娓道來的故事為觀眾獻上了一曲歲月之歌,個人命運的沉浮與一幅幅悲歡離合的群像在舞臺上緩緩展開。>>>詳文

黃河流域九省(區)非遺花饃展演

黃河流域九省(區)非遺花饃展演

非遺花饃“孔雀開屏”。任麗娜 攝(來源:中新網)

  3月16日,“霍州杯”黃河流域九省(區)非遺花饃展演在山西省霍州市開幕。來自山西、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自治區)的150余件代表性特色花饃作品參加了展演活動。>>>詳文

“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

“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

觀眾拍攝“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展品。(來源:新華網)

  “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3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開幕,這是截至目前在中國境內舉辦的最大規模犍陀羅藝術展。展覽從古代犍陀羅文明發展的角度分為三個單元,選取了來自巴基斯坦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套),為觀眾展示犍陀羅文化的藝術魅力及其影響。>>>詳文

“燈影中國:廣宇長宙中的生活與想像”特展

“燈影中國:廣宇長宙中的生活與想像”特展

展覽現場。上海大學供圖(來源:中新網)

  3月16日,“燈影中國:廣宇長宙中的生活與想像”特展開幕儀式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陜西、河北、湖北、四川、甘肅……本次特展以時空為經緯,展出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件皮影,令觀眾足不出“滬”便能欣賞到不同地域特色和藝術流派,風格迥異又精彩紛呈的皮影藝術。>>>詳文

“宋人生活與二十四孝——磚雕展”

“宋人生活與二十四孝——磚雕展”

“宋人生活與二十四孝——磚雕展”在鄭州展出。張麗娜 攝(來源:中新網)

  3月1日,“宋人生活與二十四孝——磚雕展”在河南鄭州開展。展覽精選宋代磚雕百餘件(套),呈現出宋人的日常生活、娛樂活動以及孝道追求,系統展示宋人的世俗生活面貌以及精神世界。磚雕是以磚作為雕刻對象的一種雕飾。中國磚雕是由東周瓦當、秦磚、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宋代磚雕多成為佛塔表面及墓室壁面的裝飾品。>>>詳文

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

“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

“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啟幕。郭黛晶 攝(來源:中新網)

  3月5日,“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在無錫博物院啟幕。該展以“‘鏟釋’江河文明·鼎立天地之中”為主題,集中展示中原地區和江淮流域考古出土的夏商周時期110件(套)精美文物,向世人講述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融合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燦爛成就。>>>詳文

首屆河南週口伏羲書展

首屆河南週口伏羲書展

學生們在開幕式上誦讀經典。梁照曾 攝(來源:中新網)

  3月6日上午,由河南省週口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教育體育局、淮陽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河南週口伏羲書展開幕。作為“太昊陵朝祖會”活動之一,本屆書展主題為“千年古廟會 文化新氣象”。>>>詳文

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梁朝偉與劉嘉玲合照。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來源:中新網)

  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3月12日晚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香港演員梁朝偉憑藉電影《風再起時》勇奪“最佳男主角”。據悉,本屆亞洲電影大獎共有30部作品入圍,來自22個國家及地區。當晚頒獎典禮現場,21個獎項獲獎名單逐一揭曉,並進行頒獎。>>>詳文

第27屆香港國際影視展

香港國際影視展

《三體》等多元內地佳作亮相香港國際影視展。劇方供圖(來源:中新網)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舉辦的第27屆香港國際影視展3月13日至16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本次展覽是2019年後首次以線下形式進行,共吸引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逾700家展商參展,展示大量最新電影、電視劇和動畫作品。>>>詳文

黃婉秋

電影《劉三姐》視頻截圖

電影《劉三姐》視頻截圖(來源:中新網)

  3月4日淩晨,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婉秋因病逝世,享年80歲。因出演電影《劉三姐》深入人心,她成為了幾代人記憶中的“劉三姐”。黃婉秋祖籍廣東梅縣,1943年生於廣西桂林市,13歲考入桂林市桂劇團,從此踏上藝術演藝生涯。其代表作品還有電影《春蘭秋菊》《長城大決戰》等,曾榮獲中國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詳文

楊紫瓊

楊紫瓊

楊紫瓊憑藉《瞬息全宇宙》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華裔演員。(來源:中新網)

  當地時間3月12日,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舉行。頒獎禮上星光璀璨,備受矚目的最佳女主角由60歲的楊紫瓊摘得,她也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華裔演員。曾經受限于“打女”形象的楊紫瓊,用一部《瞬息全宇宙》宣告,她也可以是細膩的,富有情感的,甚至是搞笑的。等待了40年,楊紫瓊終於等到了伊芙琳·王,開啟了自己的全盛期。>>>詳文

孫毓敏

孫毓敏

孫毓敏。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3月28日18時57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孫毓敏因病醫治無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3歲。從藝70餘年,孫毓敏為觀眾獻上了《荀灌娘》《紅娘》《勘玉釧》等經典劇目,塑造了諸多有血有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以其優美悅耳的唱腔、俏麗嫵媚的扮相和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為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詳文

懸疑刑偵劇《他是誰》

懸疑刑偵劇《他是誰》

懸疑刑偵劇《他是誰》劇照(來源:北青網)

  懸疑刑偵劇《他是誰》在刑偵母題之外疊加懸疑元素,劇集在營造更沉浸式懸疑氛圍的同時,也通過更加真實的警察形象和充滿煙火氣敘事視角呈現故事,將零碎的案件線索融合,層層鋪展案件細節,在事實推理中帶領觀眾一路抽絲剝繭揭秘案件真相。>>>詳文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