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場活動現場展示的北京中軸線建築群模型。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來源:中新網)
1982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突尼西亞舉辦科學研討會,同期在哈馬馬特召開的執行局會議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國際古跡遺址日,並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辦全球性的慶祝活動。這一建議經執行委員會討論後通過,並於次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屆大會上得到批准。大會在一項決議中號召各成員國倡導並推行“4·18國際古跡遺址日”。
從2001年開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每年都要為4月18日確定一個活動主題,各會員國根據這一主題自行選擇活動內容與形式,如舉行圓桌會議、科學研討會,開辦展覽、講座,向公眾免費開放博物館和遺産地等。之後各國會將有關報告、論文、海報、新聞報道等文字和圖片資料送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秘書處備案。
2023國際古跡遺址日中國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辦。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來源:中新網)
每年4月1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國際古跡遺址日”。今年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是“變革中的文化遺産”,旨在探索在充滿變革的世界中文化遺産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路徑。
“變革中的文化遺産”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理解:一是文化遺産在世界變革中所處的位置、遇到的困境和解決途徑;二是文化遺産在世界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出的貢獻和創造的價值。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革過程中必然充滿風險挑戰,但變革也會催生新的機遇。
2023國際古跡遺址日中國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辦。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來源:中新網)
4月18日,2023國際古跡遺址日中國主場活動在北京圓明園遺址公園舉辦。本次活動圍繞2023年國際古跡遺址日“變革中的文化遺産”這一主題,通過專家演講、展覽展示、公眾交流等環節,讓專家與公眾交流分享對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思考。
活動上,一項有關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研究報告——《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與城市文化可持續》發佈,報告以北京中軸線為核心案例,呈現遺産保護工作在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産業帶動等方面的體現,探討如何通過優化中軸線遺産保護工作,更好地賦能北京城市發展。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來源:中新網)
4月18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武漢發佈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報告(2018—2022)》。截止到目前,全國共評定出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數據顯示,55處公園舉辦社會活動4733項,展覽活動367項;共開展考古和科研項目465項,學術活動633項。五年累計遊客達1.46億人次。
近5年,三星堆、禦窯廠、大窯龍泉窯、明中都、遼上京、二里頭、屈家嶺等7處公園新頒布了遺址保護條例,鄭韓故城、渤海上京、禦窯廠等10處公園已啟動或完成了文物保護規劃修編工作,保證了文物工作的持續、科學、有效開展。
同時,考古科研目標不斷明確。2018-2022年,釣魚城、石峁、明中都、二里頭、殷墟等5項考古發掘項目陸續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石峁、仰韶村、三星堆、隋唐洛陽城、泥河灣、鄭州商城、殷墟等8項進入“考古中國”重大成果發佈。
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蒙古文旅廳供圖(來源:中新網)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研究闡釋、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間。國家文物局負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管理工作,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考古遺址公園符合若干條件且已初具規模後再開展評定工作。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工作自2010年啟動,十餘年來共評定四個批次。截止到目前,全國55處公園規劃總面積6.7萬公頃,開展文物保護工程290項,處理遺址病害302例,遺址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相關連結:
國家文物局發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報告(2018—2022)》
攜手保護 應對挑戰——專家及相關人士共話“變革中的文化遺産”
(資料綜合新華社、中新網、央視新聞客戶端、人民日報海外版等)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