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佈會現場。岳依桐 攝
中新網成都4月20日電(記者 岳依桐)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日在成都舉行《天回醫簡》整理出版新聞發佈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天回醫簡》或為失傳的扁鵲醫書,從考古發掘到整理出版,歷經十年。
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與《療馬書》8部醫書,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製劑文獻等內容,構成了一門系統的醫學體系。該書公佈了醫簡的紅外掃描圖像、可見光彩色圖像、反印文圖像、釋文註釋及髹漆經脈人像的高清影像,還附有翔實的整理説明、室內清理揭剝示意圖、髹漆經脈人像的彩繪線圖等。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介紹,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考古工作者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4座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其中3號墓北部底箱發現大量西漢時期簡牘,出土簡牘最終以發現地點及簡文內容命名為“天回醫簡”。
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介紹,經過細緻整理,發現竹簡應是一部古代醫學著作,併發現一個叫“敝昔”的人名,而“敝昔”就是扁鵲。醫簡內容大多是講色脈診及針灸原理的內容,與扁鵲醫學一脈相承,還發現了關於“五色脈診”的內容,這正是扁鵲醫學最突出的標誌。“經過反覆求證,研究團隊證明了‘天回醫簡’確為扁鵲倉公所傳之醫書,漢景帝時由齊魯傳入蜀地,是漢代的主流醫學。”
值得一提的是,“天回醫簡”中許多內容歷久彌新,有很多常見病的配方依然具有價值。柳長華舉例道,比如《治六十病和齊湯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方製劑專書,記載了治療風、痹、癉、消渴、傷中等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105首醫方,側重於製劑的製作方法。其中的藥物製劑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和規範,對方劑組成、藥物炮製、成藥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詳細記述,特別是對複雜製劑的工藝流程,敘述不厭其詳,可見其重在指導成藥的生産過程,保證製劑的品質。
“中醫講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柳長華説,日前出版的《天回醫簡》公佈了醫簡記錄的全部醫方,其中一些方子立意別開生面,其臨床應用潛力尚待進一步研究。“希望通過加強對‘天回醫簡’的系統性研究,推動中醫藥理論創新,並運用到臨床上,探索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也讓更多民眾了解我們自己的醫學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新聞發佈會現場。岳依桐 攝
四川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濮新表示,“天回醫簡”涉及中醫理論、症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診等中醫學的多門學科,説明中醫至少在漢代以前就已走向獨立發展的軌道,對於探究中醫學理論演變和傳承發展規律、系統梳理中醫發展的學術脈絡、復現澄清早期醫學文化基因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出土的完整經穴漆人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與墓葬出土經脈醫書相對照,對研究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