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海觀潮】紀念“汪辜會談”30週年(一)|“九二共識”的首個重要産物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3-04-25 10:34:01

301907

  【台海觀潮】紀念“汪辜會談”30週年(一)|“九二共識”的首個重要産物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經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外界矚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這是自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九二共識”後,兩岸間交流交往的首個重大活動,是兩岸關係的一次重大突破,“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成功舉辦的基礎,而首次“汪辜會談”則可説是“九二共識”的第一個重要産物。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處境大為改善、向好發展,一個重大的標誌是美臺“斷交”,中美建交,中美關係的重大突破,對國際形勢、對世界格局産生了重大深遠影響,一個中國原則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尤其是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共中央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祖國的發展進入快車道。與此同時,中國共産黨對臺大政方針隨之作出重大調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張,如1979年元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1981年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提出“九條建議”(又稱“葉九條”),1983年鄧小平提出“六條設想”等,明確堅持一中、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政治基礎,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主張通過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在一個統一的國家的前提下,大陸實現社會主義,台灣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推動台海兩岸“三通四流”,拆除兩岸隔絕的人為藩籬。

  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祖國大陸對臺方針政策的積極調整,對台海局勢産生了極其重大深遠的影響,給予國民黨當局巨大壓力,逃臺後在台灣實行的“戒嚴”體制,以及在此基礎上奉行的與大陸“漢賊不兩立”及“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難以為繼,不得不有所鬆動,兩岸關係出現微妙變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臺方先是宣告台灣地區,包括台灣本島和澎湖地區,“解除戒嚴”,開放黨禁;緊接著宣佈開放赴大陸探親,台海冷戰的僵局被打破,兩岸交流之門許許開啟。然而,隨著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增多,又衍生出種種其他問題,極大地限制著兩岸交往的深化發展。為解決這些衍生的新問題,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先後於1990、1991年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聯繫與協商的民間性仲介機構,台灣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著重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處理的兩岸事務;大陸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此後,兩會經1992年10月香港會談及其後一系列函電往來,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被稱之為“九二共識”,其核心意涵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為兩岸的交流往來、關係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正是有了“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作了明確定位,為兩岸的交流、交往鋪設了政治基礎,這才有了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會談”。“汪辜會談”可以説是“九二共識”的一個實實在在的重要産物,是“九二共識”形成後兩岸關係的首項重大成果,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對此後的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可以説,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汪辜會談”。

  現今,距第一次“汪辜會談”的舉辦已經整整過去30載。在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之際,不僅要追憶其為改善、發展兩岸關係的重大歷史功績、探討其對兩岸關係的重要現實意義,更要始終清楚地認識到“九二共識”之於“汪辜會談”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九二共識”、堅持“兩岸一中”的核心內涵不動搖,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和圖謀,這才是對“汪辜會談”最好的紀念和傳承,有利於緩和當前高危緊繃、劍拔弩張的台海局勢,使得嚴峻的兩岸關係重回“汪辜會談”的正確軌道,回到平穩良性的互動狀態,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持久的發展,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早日到來!(楊澤軍 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涉台諮詢專家組成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