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關於長津湖,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3-05-04 09:33:31

1

最近,韓國領導人在美國國會發表了近1個小時的演講,裏面提到了一場人盡皆知的戰役——長津湖戰役。

他的原話是: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在長津湖戰役中突破中共軍隊12萬人的人海戰術,取得了“奇跡般成果”。

這話從韓國總統的嘴裏説出,有點讓人啼笑皆非。不少中國網友的第一反應是:長津湖也好意思提?這可是美國人都不願意提的茬啊!難道真要哪“湖”不開提哪“湖”?

4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4月2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以史為據、當場駁斥:根據中方戰史記載,此役共殲敵3.6萬人,其中美軍2.4萬人,包括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也在混亂中翻車身亡……

其實,我們什麼都不需要説,把這面旗拿出來就夠了——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繳獲的美軍北極熊團團旗。

圖中左下角為志願軍戰士繳獲的美陸軍步兵第7師第31團(北極熊團)團旗。圖中右上角為消滅美陸軍步兵第7師第31團團部的志願軍某部四連榮獲的獎旗(資料照片)。

2

韓國領導人這套説辭,註定掀不起什麼波瀾,因為鐵一般的事實早就擺在這兒。

值得警醒的,是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如何珍視英雄?

所謂“歷史虛無主義”,一言以蔽之,就是“時而虛無,時而不虛無。”對自己不利的虛無,對自己有利的不虛無;自己不喜歡的虛無,自己喜歡的不虛無;有流量的虛無,沒流量的不虛無……

近年來,國內輿論場上一些歪曲歷史、醜化英烈的虛無主義言論時不時沉渣泛起,甚至裏應外合。它們披著“客觀”“解密”“研究”等等各色外衣,或任意虛構,或蓄意解構,或肆意重構……

有的看似客觀,實則歪曲歷史,解構歷史定論。就長津湖戰役,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都承認了,説長津湖戰役是“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敗退”。可國內輿論場一些人打著客觀中立的旗號,以所謂專業、學術角度解構早有定論的歷史。

2021年10月7日,兩名年輕人在北京一家影院觀看電影《長津湖》的海報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有的看似理性,實則陰陽怪氣,消解崇高精神。2021年國慶檔電影《長津湖》火了,刷新了當時中國電影票房最高紀錄。有位網友體驗當年戰士們啃凍馬鈴薯的艱苦,發帖感嘆當年有多不容易,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然而一些人開始以理性分析之名當起“杠精”,對這位網友冷嘲熱諷、陰陽怪氣,甚至搞人身攻擊,企圖攪渾輿論,抹黑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侵害英烈名譽榮譽,羅某平被判有期徒刑七個月並公開賠禮道歉

有的看似調侃,實則編造野史,污衊英烈模範。此前,羅某平、辣筆小球、作業本等一眾所謂網路“大V”, 多次發表詆毀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等侮辱性言論,對英雄烈士詆毀貶損、惡意消費,挑戰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最終引發眾怒,反把自己搞了個身敗名裂。

滅人之國,先去其史。

欲強其國,必重其史。

炒野史、玩爛梗,對歷史妄自菲薄,對英雄插科打諢,在網路上“千里送人頭”,在學術上矮化民族精神史,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可見一斑。

3

2021年10月25日,志願軍烈士家屬代表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英烈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我們如何看待歷史,決定著我們如何走向未來。

對待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要堅持四個“特別”:頭腦特別清醒、眼睛特別明亮、立場特別堅定、鬥爭特別堅決。

對歷史的重要性認識要特別清醒。“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歷史虛無主義的最終結果,就是動搖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

對歷史虛無主義言論要特別敏銳。拿屈辱歷史開玩笑,把民族傷痛當成娛樂,以污衊英雄抖機靈,用出格言行賺流量……歷史虛無主義套路往往帶有欺騙性、迷惑性、煽動性,又往往裏應外合,在境內外興風作浪。要時刻保持敏銳的判斷,不可掉以輕心。

對輿論場上的雜音立場要特別堅定。捍衛歷史、尊崇英烈,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每個人都要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不能有任何猶豫觀望,更不能有絲毫妥協退讓。每個人都有權利和義務對上述行為進行批評、勸阻和制止,形成對這種惡劣行徑“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

對鬥爭手段的採用要特別堅決。無知不是“護身符”,任性不是“通行證”。針對戲謔英雄烈士的“惡搞視頻”、歪讀曲解甚至惡搞歷史經典等言論和行為,我們要旗幟鮮明、敢於亮劍,更要用法律武器予以嚴厲打擊。

2022年9月17日,志願軍老兵崔龍福向烈士英名墻敬禮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歷史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記憶。

每一位國人都必須了解本國的歷史並心有“溫柔與善意”。每一位國人都必須捍衛本國的歷史並抱以“絕不答應”的堅定。

我們要永遠銘記,73年前的那個冬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在長津湖的冰天雪地中鏖戰。

當犧牲的那一刻來臨,他們是否留戀家中的父母?是否放心不下一同浴血的戰友?是否曾給身後祖國的土地,一個深情的回眸?

多少年輕的生命啊!他們用鮮血書寫的歷史,不能被虛擲和歪曲,我們必須堅決捍衛之。(記者 王朝 李永錫)

文章來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