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獨家探訪“天回醫簡”文保現場:“扁鵲醫書”本體將完成保護修復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3-05-07 20:53:28

  中新網成都5月6日電 題:獨家探訪“天回醫簡”文保現場:“扁鵲醫書”本體將完成保護修復

  記者岳依桐

  細長的深棕色竹簡被棉線固定在透明玻璃片上,8支至10支為一組,浸泡在蒸餾水中等待雜質析出;旁邊裝滿黃色加固試劑的試管內,一支支清理後的竹簡則靜靜“沉睡”,待脫水加固完成後,它們將被取出,再進行乾燥定形、粘接修復等步驟……6日,中新網記者獨家探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直擊“天回醫簡”文物保護修復現場。

肖嶙正查看試管中的竹簡脫水加固情況。 張浪 攝

肖嶙正查看試管中的竹簡脫水加固情況。張浪 攝

  2012年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漢墓的“天回醫簡”因被證實為目前中國出土的唯一一部“扁鵲醫書”而在學界享有盛名。但930支竹簡在淤泥中埋藏了2000餘年才得以面世,其內部結構非常脆弱,文保工作開展異常困難。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肖嶙透露,歷經10餘年,“天回醫簡”的保護修復工作“曙光初現”,或將於兩年左右完成,與公眾見面。

肖嶙正進行“天回醫簡”清理工作。張浪 攝

  “當年竹簡出土時,被淤泥包裹,看起來就像一堆黑乎乎的腐物,如果不是有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在現場,甚至可能被忽略。”回憶起考古發掘時的場景,肖嶙仍記憶猶新。“後來我們將竹簡整體提取回實驗室,經過初步研究,才確定其本體是書簡。”

“天回醫簡”出土場景,被淤泥包裹。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天回醫簡”出土場景,被淤泥包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由於書簡出土時交錯堆疊、互相粘連,為了不破壞其順序,為後續研究工作打好基礎,文保工作者創新採用電腦正射影像技術對出土書簡進行實驗室考古,以正射影像為底圖,通過CAD軟體繪製記錄書簡的疊壓關係,為其編聯復原提供了可靠依據。

“天回醫簡”影像,人名“敝昔”清晰可見。 柳長華供圖

“天回醫簡”影像,人名“敝昔”清晰可見。柳長華供圖

  “採集完影像後,我們在開展文保工作的同時,也及時將書簡影像資料提供給古文字專家同步進行研究。”肖嶙告訴記者,2013年夏天,一個令所有人振奮的消息傳來:“這是一本醫簡,併發現了人名‘敝昔’,而深入查閱西漢早期文獻後,確定‘敝昔’就是扁鵲。這很可能就是失傳的‘扁鵲醫書’!”

成都老官山漢墓發掘現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成都老官山漢墓發掘現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狂喜過後,文保工作者冷靜下來,繼續謹慎細緻地開展工作。“飽水竹木器的保護修復本就是一道難題,出土後的竹簡軟得像麵條一樣,要一支支安全揭開分離,手必須非常穩。開工前,我們還通過端著裝滿水的杯子行走等方式練手。”肖嶙説,僅分離竹簡、清理其表面淤泥等工作,就耗時數年,而浸泡釋污、脫水加固、乾燥定形、粘接修復等步驟平均也需至少半年。

“天回醫簡”出土不久,文保工作者正在進行其表面清理工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天回醫簡”出土不久,文保工作者正在進行其表面清理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日前,“天回醫簡”的內容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與《療馬書》8部醫書出版。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表示,其中許多內容歷久彌新,有很多常見病的配方依然具有價值,對中醫藥文化傳承、研究、發展意義匪淺。

“天回醫簡”出土不久,肖嶙正在進行其表面清理工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天回醫簡”出土不久,肖嶙正在進行其表面清理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用十餘年時光保護修復一批竹簡,對於很多人而言可能難以想像,但文保工作者以堅定的信念日復一日堅持著。在他們看來,為了與世界“再會”,“天回醫簡”已經等待了數千年,若能用十餘年換得它們安全長存,這些付出不算什麼。

  “文物保護修復的步驟落于紙上,不過寥寥幾句,但每一步背後,都是無數次重復的操作和大量的時間。”從事文保工作近30年的肖嶙感慨道,能與源遠流長的歷史為伴,雖然辛苦,但卻值得。(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