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驕傲丨厲害了,中國橋!又一張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3-05-16 15:58:04

中國驕傲

【導語】世界排名前10位的斜拉橋,中國佔7座;世界排名前10位的懸索橋中,中國佔6座……中國已經開啟了超級橋梁建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橋”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出中國橋梁的建設水準,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新名片。“中國橋”不僅僅連通地域,更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通道,建立起中國與世界人民友誼的新通途。

  21世紀的橋梁看中國  


    橋梁,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標誌,也體現著國家科技水準和綜合國力。中國是橋梁大國——有超過100萬座公路和鐵路橋梁。從20世紀50年代建造武漢長江大橋開始,中國橋梁從“建成學會”到“努力追趕”再到“超越引領”。近年來,中國建橋人不斷刷新世界橋梁紀錄,創造著“第一”與“之最”。

圖為橫跨在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武漢長江大橋。 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圖為橫跨在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武漢長江大橋。 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説過,從一座橋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當地工商業的榮枯和工藝水準。從全國各地的修橋歷史,更可看出一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情況。

近幾年中國橋梁的成長,是與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同行的。“縱觀世界橋梁建設史,上世紀70年代以前要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紀,則要看中國。”這已是世界橋梁建築領域公認的觀點。

世界第一長橋——京滬高鐵上全長165公里的丹昆特大橋;世界最長最高全透明玻璃橋——張家界玻璃大橋;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斜拉橋——全長11072米的滬通長江大橋;世界第一跨海長橋——長達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

2018年10月24日,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圖為2018年6月拍攝的大橋夜景。中新社記者 麥尚旻 攝

    2018年10月24日,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圖為2018年6月拍攝的大橋夜景。中新社記者 麥尚旻 攝

“如今,中國橋梁震撼世界,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其次是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但關鍵在於科研技術系統的長期積累與勃發。”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孫文劍表示,中國橋梁人在科技、工藝、裝備、材料和美學上緊跟國內外科學前沿和熱點,善於學習創新,在大跨度公鐵橋梁設計、研發、試驗和應用中屢創佳績。

2014年7月1日,全長9969米、被譽為“高鐵黃河第一橋”的晉陜黃河特大橋正式通車,大橋自西向東跨越黃河,連接起山西、陜西兩省,是目前我國高速鐵路跨越黃河最長、建設規模最大的橋梁。

“晉陜黃河特大橋全橋共175個墩臺,絕大多數為45米以上的薄壁空心高墩,樁基深入地下逾100米,並且在國內首次運用了鋼桁加勁組合結構。”中鐵上海局工作人員張興宇表示,正是因為高超的技術水準,該工程榮獲了國家AAA級安全文明標準化誠信工地、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和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

同時,在許多國際頂尖橋梁獎項的評選中,中國橋梁工程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其中。2013年年底正式通車的馬鞍山長江大橋,曾自主研發出19項國內外專利,獲得素有橋梁界“諾貝爾獎”美譽的喬治·理查德森獎。獲得這個獎項的還有浙江嘉紹大橋、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膠州灣跨海大橋。因為技術的不斷提升,目前我國橋梁建築正在將一個個不可能化為現實。

  為人民群眾搭建幸福生活  


作為交通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橋梁不僅創造著一項又一項的世界紀錄,也為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創造著更多的便利。一座座宏偉的大橋不僅飛跨江河湖海,並且在千山萬壑、重巒疊嶂的山區為當地百姓搭建起幸福生活。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長久以來,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使貴州因不便的交通而備受關注。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通州鎮平裏河村,一座三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平塘特大橋橫跨槽渡河谷,遠遠看去,藍白相間的橋體和清澈的河水相得益彰。據悉,像這樣跨越槽渡河、連通平裏河村的橋還有兩座——平裏河橋和平裏河大橋。

圖片來源:央視網

圖片來源:央視網

當地老人王秀花介紹,這三座橋裏最早的一座是建於1958年的平裏河橋,當時這座三孔石拱橋極大便利了村民的出行。半個多世紀後的2015年,在平裏河橋上游1公里處,長168米的平裏河大橋建成,成為國道G552平塘至羅甸段交通要道。

“因為這座橋,許多村民終於有機會將自己家種植的番茄、辣椒、四月桃等蔬果賣出大山,越來越多的百姓因橋而富。”平塘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底,全長2135米、主塔高332米的世界山區最大跨徑的三塔斜拉橋——平塘特大橋建成通車,更是讓許多遊客不遠萬里驅車前來,只為一睹“天空之橋”的雄姿。橋下特意配套建設的“天空之橋”觀光旅遊服務區,也讓越來越多當地村民吃上了橋旅融合的“旅遊飯”。

和貴州類似,雲南的山區、半山區佔全省總面積的94%,省內共有河流600多條、天然湖泊40多個。在這種自然環境下,安全隱患大、運輸效率低的“溜索”曾經是居住在當地大山深處群眾的一種出行方式。為了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近年來,“溜索改橋”成為相關部門著力改善的重要工作之一,而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的月亮灣大橋就是其中的典型。

雲南月亮灣大橋 圖片來源:央視網

圖片來源:央視網

據悉,長751米、橫跨金沙江的月亮灣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徑的混凝土梁懸索橋,大橋連接雲南永善縣大興鎮和四川金陽縣德溪鄉,庫區水位落差達60米以上。

“我們和對岸的四川鄉親們世代交好,原來‘溜索’的時候往來一趟非常麻煩,如今修了大橋,村民們騎著三輪車就可以把枇杷、砂仁、花椒等農産品送到對岸。”永善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溜索改橋”工程不僅便利了鄉民通行,也為鄉村旅遊和特色農業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數據顯示,“溜索改橋”工程實施後,雲南、四川、貴州等七個省區的5168個村落告別溜索,迎來現代化橋梁,真正實現邊遠貧困地區群眾幾代人的夢想。鳳懋潤表示,架橋修路就是為了方便人們的出行和貨物的運輸,未來,希望通過建設者的不斷努力,讓越來越多的百姓收穫更多便利和滿滿的幸福感。

  “中國造”橋梁連通世界  


     中國橋梁不只在國內開花,也在進軍海外,將最先進的造橋技術延伸到全球各地,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受惠。

一座座飽含中國智慧和中國誠意的橋梁,讓當地人民的幸福感更上層樓。中國企業在歐洲修建的第一座大橋:塞爾維亞澤蒙—博爾察大橋,在當地獲得“中國橋”的美譽,時任貝爾格萊德市長錫尼薩·馬利更稱其讓“兩岸過去10年間從未被開發過的數千公頃土地有機會重獲新生”。

中國企業建造的東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橋——尼雷爾跨海大橋在早晚高峰時段可為兩岸民眾節省通行時間約1小時,同時為坦尚尼亞提供了超過1000個勞動崗位,不僅將中國技術與管理經驗留在了當地,也為坦尚尼亞培養了一批橋梁建設人才。許多橋梁建設項目還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大量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並推動了旅遊産業的延伸。中國力量給當地經濟和百姓生活帶去了切切實實的發展便利,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履行著大國擔當。

塞爾維亞澤蒙—博爾察大橋項目

塞爾維亞澤蒙—博爾察大橋項目

中國橋梁正逐漸超出原本的物質意義,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走出去的眾多中國工程,更成為中外友誼的象徵、增進全球互信互惠的抓手。面對早期對中國製造“品質低劣”“環境污染”的抹黑,中國企業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反駁了這些雜音和偏見,展示了中國製造的可靠、可信。

在克羅埃西亞佩列沙茨跨海大橋工程中,中國的設計、施工等各環節都達到甚至超過歐盟標準,且施工海域處於自然保護區,中國用一系列努力有效杜絕了向海中排污。克羅埃西亞總理普連科維奇説,它不僅把克羅埃西亞南北領土連接在一起,也把克羅埃西亞和中國連接在一起。

澤蒙—博爾察大橋建造期間,遭遇歐洲30年一遇的極寒天氣,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多瑙河冰層上,中國工程人員依然在冰面上晝夜奮戰,大橋的建設工程沒有延誤一天,獲得了當地人民深深的敬意。不論是專業能力還是敬業精神,或是危急時刻伸出的援手,中國企業都堪稱典範,不僅有力彰顯了社會責任感,也增進了中外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多年篳路藍縷,橫跨世界江河湖海的中國橋梁,是中國優質基礎設施建設的代表作。它們勾連起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也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通道。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班納漢湄公河特大橋、援緬甸滾弄大橋……中國仍在奮力書寫世界橋梁建設的輝煌篇章。


綜合自中新社、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等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