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京城“磚雕張”七代傳承守護非遺技藝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3-05-17 10:34:02

  本報記者 陳雪檸

  走進白塔寺附近的丁章衚同,改建後的四合院建築群以四季名花為主題,北京磚雕是其中的點睛之筆。院門一側的廊心墻上,荷花舒展花瓣,葉片隨風微卷,下有水波流動,一幅“夏日蓮荷映滿池”的畫面躍然于墻上。

北京磚雕寶相花茶臺。

“磚雕張”第六代傳承人張彥。

  過去,北京磚雕多用於皇家建築、園林及貴官府邸,四合院的影壁、垂花門、廊心墻上也常以此為飾。“手用三種刀,祖傳七十二式刀法,再加上心授口傳的口訣,做出來就是雄渾大氣的北京磚雕。”在北京市級非遺項目北京磚雕代表性傳承人、“磚雕張”第六代傳承人張彥看來,50年的堅守不僅關乎一門瀕危技藝,更是對北京老城文脈的延續。

  四年雕出一朵牡丹花

  在順義區木林鎮陀頭廟村,有這樣一處院落——院子裏擺放的不是農具,而是一塊塊、一排排碼放整齊的青磚雕花。這是張彥的工作室,也是他生活工作的地方。“這是我父親當年用的工具、圍裙,父親做的磚雕我全都留著,用手摸它感覺好像還熱乎乎的。”雖然父親過世已有30餘年,但他在煤油燈下埋首雕刻、磚屑飛舞的場景,對張彥而言仍如在眼前。

  時間撥回到上世紀70年代,5歲的張彥發現了父親的小秘密。

  “每天勞作回來,晚上吃完飯,父親總得消失一個時辰。有一天夜裏,我看到西廂房的門縫透著亮光,扒著往裏看,才發現父親在雕磚。”張彥回憶,那天他興奮得整晚睡不著,第二天一吃完晚飯就跟著父親擠進了房間,靜靜地看著父親忙碌。“父親問我是不是喜歡,説想學雕磚手藝,要先從磨磚開始。”

  從此以後,每天早上雞一叫,張彥就起床,把兩塊磚對在一起磨兩個小時。“磚從6公分厚逐漸變成了兩公分,我就把它立在墻邊,開始磨下一塊。”就這樣,他一磨就是3年。磨磚過關了,他又開始認刀,練習刻線。直到一年後,他才在方磚上雕出了第一朵牡丹花。

  “這小子雕得行!”父親第一次的誇讚,讓他高興了好幾天。那段日子裏,張彥最愛聽父親講祖輩們雕磚傳藝的往事。清乾隆年間,張彥的先祖張尚祖應召赴京做工,進了皇家木作細木雕班組,後因工種需要分到磚瓦作磚雕組。到了第三代傳人張廷相時,憑著“以磚倣木”的絕技,京城“磚雕張”的名號就此叫響,並一代代傳承下來。

  微型古建築圓家族心願

  大學畢業後,張彥為了家傳的北京磚雕手藝,放棄了所學的國畫專業,決心繼續跟著父親學。

  “剛剛改革開放,周圍的同齡人都忙著賺錢,只有我在家‘啃’磚頭。”張彥説,雖然身邊人免不了冷嘲熱諷,但他心裏有一桿秤,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趁年輕多學,把這門家族手藝原汁原味地傳下去。“跟父親學習磚雕手藝的黃金時間是刻不容緩的。”

  從1982年開始,張彥跟著父親一學就是10年。

  北京磚雕的技法融浮雕、透雕、刻線為一爐,雕口落刀不改,一氣呵成。“北京磚雕用這三種刀就可以完成,但特別講究雕口刀法。”張彥介紹,刀法有七十二式,包括鑿、切、削等,而在實際行刀過程中,往往是幾種手法同時進行。“像花葉上的筋脈,每一條不是簡單的一條線,而是有兩頭尖中間稍粗的變化。我學的時候父親就在邊上盯著我的手,不停地説‘這裡轉一下’‘那裏走一點’,絕活之處還要捏著我的手,手把手教我。傳承,講的就是這個過程。”

  2008年,張彥在20多家競標方中脫穎而出,受邀為北京奧運村設計製作大型磚雕作品《國騰》。這組由青龍、旺財、雙魚和朱雀構成的磚雕,共有600多塊,製作時間僅3個月。它的驚艷亮相讓更多人知道了北京磚雕,知道了“磚雕張”的絕活。

  除傳承磚雕技藝外,張彥還致力於微型古建築的製作。這是曾祖父張廷相當年未完成的心願。“它的所有工藝工序,與實際建築是一模一樣的,真磚、真瓦、真石料、真木料,按照古建築營造技法純手工製作。”鉛筆那麼細、指甲蓋那麼薄的筒瓦,都由張彥親手燒制,各種磚瓦件加起來有一兩萬件。歷時一年多,張彥完成了“北京吉祥門樓”的製作,它如同一本古建築的“活字典”,凝聚了古都文化的精髓。

  把接力棒傳給第七代

  受到家庭熏陶,張彥的一雙兒女對非遺也情有獨鍾。

  作為第七代傳承人,張彥的女兒張金暉在中國傳媒大學讀書時,就與同學們成立了“非遺青年”社團。如今,她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非遺保護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希望在傳承技藝的同時,學習和完善非遺保護理論的研究。兒子張金亮從事北京磚雕運營發展和智慧財産權保護工作,同時也嘗試用創新技術為北京磚雕添活力。他用現代數控技術雕刻的北京磚雕作品不失古韻,多次在雕刻設計大賽中榮獲獎項。

  “從上一輩手裏接過接力棒,再好好地傳給下一代,這就是我的責任和使命。”放下手藝人“技不外傳”的觀念,如今張彥的工作室裏還有十余個徒弟,年輕的不過二十齣頭,年長的已有五十多歲。“家有好的手藝,不怕沒人學。”對於北京磚雕技藝的傳承,張彥從未感到發愁,在他看來,有生命力的手藝就不會消失。

  如今,在傳統建築裝飾領域,在北京衚同修繕、古建築及文物修復過程中,北京磚雕技藝都有一番用武之地。面對新時代新生活的需求,張彥還為北京磚雕開發了許多文創産品,其中微型北京磚雕入選了“北京禮物”,北京磚雕茶臺、硯臺也有望面向市場銷售。

  “這50年走過來,感受最深的就是堅守。”張彥説,現在由於視力不好,無法長時間雕刻,但每天只要一有時間就會雕上一陣子,“磚雕是快樂所在,我會一直雕到雕不動的那天”。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