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可持續性和美好生活

  5月18日,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和美好生活”。全國各地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開展數千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平臺。

什麼是“國際博物館日”

“南博奇妙夜”現場。江蘇省文旅廳供圖

“南博奇妙夜”現場。江蘇省文旅廳供圖(來源:中新網)

圖為館藏文物吐蕃石獅子。日喀則博物館供圖

圖為館藏文物吐蕃石獅子。日喀則博物館供圖(來源:中新網)

  國際博物館日為5月18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于1977年發起並創立。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福建

487418_700x700

  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舉辦地福建博物院。記者 姜克紅 攝(來源:新華社)

  5月18日上午,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活動開幕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福航太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同日開展。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和美好生活”。

“福寄冶山”博物館之夜主題晚會在福州冶山春秋園舉行

  5月17日晚,“福寄冶山”博物館之夜主題晚會在福州冶山春秋園舉行。(來源:中新網)

  除開幕式外,本次活動配套舉辦“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題論壇、博物館青年論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策展人論壇、博物館之夜等系列活動。主會場所在的福州地區還舉辦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陳列展覽、教育項目、互動體驗項目等。

  相關連結:

      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福州舉行  

      走進開放式的“古城博物館”——福州  

      國際博物館協會聚焦可持續發展與美好生活 

      遇見福建:福州古厝裏的實景演出引遊人  

      遇見福建:國際博物館日走進福州“古厝博物館” 

      福州:“福寄冶山”博物館之夜舉行  

      福州閩江兩岸燈光秀迎“5·18國際博物館日” 

      遇見福建:國際博物館日探訪福州煙臺山百年風潮 

2022年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

0da5ec787a004292b3b86c7b4d47c974

  5月18日,位於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博物館“亮相”。圖為賈湖骨笛。王宇 攝(來源:中新網)

  5月18日上午,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在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正式發佈中國博物館發展數據。

  2022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舉辦線下展覽3.4萬場、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場、教育活動4萬餘場,網路瀏覽量近10億人次,新媒體瀏覽量超過百億人次。通過持續完善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我國90%以上的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新展出的雲獸紋漆盤

  新展出的雲獸紋漆盤,它具有典型的漢代漆器風格。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供圖(來源:中新網)

  開幕式現場,中國國家文物局還啟動了“中小博物館數字助力繁星計劃”,該計劃主要聚焦中小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議題,首批將選擇100家中小博物館,公益性地以技術資源助力其拓展數字化傳播方式,助力博物館打造視頻號和文創IP開發,開展專項數字化能力培訓課程,推動中小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相關連結:

      國家文物局:2022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 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  

      國家文物局:2022年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超9成免費開放  

各地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001

各地活動拼圖

  全國各地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開展數千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平臺。

  相關連結:

      中國早期五大文明首次匯聚山西  

      新疆昌吉州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客  

      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長沙開幕 展現秦漢嶺南地區歷史文化 

      “不負古人告後人——張大千民國時期繪畫特展”在江西南昌開展  

      “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亮相瀋陽  

      青海省開展“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系列活動  

      西藏日喀則博物館開館 館藏3200余件文物  

      國際博物館日 廣西合浦漢代海絲文化旅遊熱  

      沉浸式戲劇導覽連接古今 京城宣南文化博物館煥新亮相  

      太原市博物館推出多樣社教活動 展出34件(套)歷代銅佛造像 

      國際博物館日 海南省博物館展出多件“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亮相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開展  

      千年皇家園林“燃”起國風潮 遊客“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

      “福航太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展覽福州開展  

      178件(套)長沙窯瓷器“登陸”海南 再現唐代“海絲”中外交流往事  

      探訪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打造海上絲路文化交流平臺 

      賈湖遺址博物館“亮相” 骨笛等逾400件文物集中展出  

      逛新展、上新書、鑒寶物 國際博物館日南海博物館“上新”迎客 

      國際博物館日:江蘇沉浸式“博物知旅”賦能美好生活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上新” 展出6件新修復文物 

打造“數字博物館”成為一大趨勢

故宮“數字文物庫”

故宮“數字文物庫”海報。故宮博物院供圖(來源:中新網)

  曾經,線上展覽是特殊時期的一個備用方案,但線上的快捷、詳盡、不受時間限制等優點一一凸顯,打造“數字博物館”成為一大趨勢。據統計,2022年中國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場。

遊客在“向日葵花海”房間拍照留念。王在禦 攝

遊客在“向日葵花海”房間拍照留念。王在禦 攝(來源:中新網)

  故宮博物院5月18日全新發佈了2萬件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影像,“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件,同時還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增強了文物檢索能力;

  山西博物院打造的“大河上下·晉魂”黃河文化山西系列主題雲展覽5月18日正式上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策劃的“千年文脈 海上絲路”當日在雲端開啟。

  相關連結:

      故宮“數字文物庫”再上新2萬件數字文物影像 總數超10萬件 

      國際博物館日:福建寧德以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  

      國際博物館日:廣東發佈數字藏品 致敬水下考古人  

      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 探秘數字藝術世界  

      集寧路古城遺址精品文物線上“亮相”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初見成效

在位於北京的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觀眾在一間以永定河生態為主題、展示動態畫作、實景照片和人工智慧生成畫作的展廳裏參觀(5月14日攝)。

  在位於北京的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觀眾在一間以永定河生態為主題、展示動態畫作、實景照片和人工智慧生成畫作的展廳裏參觀。記者 陳鐘昊 攝(來源:新華網)

  近年來,數字化重塑著博物館的形態。在北京,除了傳統的、規模相對較大的備案博物館,一些具有部分博物館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場館正通過聲音、光影、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將傳統的實體展品虛擬化。

  5月18日,北京市文物局面向公眾開發的唯一全域博物館數字化服務入口“北京博物館雲”官方微信小程式正式上線。小程式提供“博物館預約”“展覽推薦”“藏品精選”“社教活動報名”等數字化服務功能,用戶可以隨時開啟“博物館”之旅,打卡北京全域博物館。

  18日,北京博物館學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博物館藍皮書: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報告(2021~2022)》指出,2021年至2022年,北京地區在北京市文物局新備案登記的博物館共18座,是博物館實行行業管理備案制度以來建設數量增長最快的階段。

  相關連結:

      北京:博物館的數字化生長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初見成效 現有博物館超200家  

      線上打卡京城全域博物館 “北京博物館雲”小程式上線  

      “數字分身”暢遊博物館 北京文博沉浸式互動平臺上線  

博物館融入民眾美好生活

圖為市民參觀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熊佳欣 攝

市民參觀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熊佳欣 攝(來源:中新網)

  近年來,我國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多樣的文化選擇,為美好生活提供著豐厚文化給養。

  當前,我國博物館的功能正在從傳統的展覽教育和文物保護向休閒娛樂、教育和文化旅遊轉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正在利用現代科技,如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及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手段創新展覽形式和服務手段。

  相約“打卡”博物館、拍攝製作文物表情包、“種草”冷門博物館、購買豐富多彩的博物館文創、在社交平臺聆聽文物故事……近年來,隨著“文博熱”持續攀升,“看展式社交”逐漸成為當下人們的新生活方式。

  相關連結:

      博物館融入中國民眾美好生活 展大千世界魅力  

      博物館如何“講述”中外文明互鑒故事?  

      讓展覽“動起來”“美起來”“活起來”  

      文學博物館如何走進百姓生活  

      有了線下,年輕人為啥還逛線上博物館   

      無論遠方還是附近,博物館都是美好生活  

      各地博物館創新形式,融入大眾——走出有限空間 創造無限可能  

      人民時評:在博物館邂逅優質文化資源 

  (資料綜合中新網、新華社、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等)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