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彩虹張掖:西夏國寺活態保護的“三種技藝”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3-05-22 17:26:15

  彩虹張掖:西夏國寺活態保護的“三種技藝”

  2023年5月,遊客正在參觀“西夏國寺”張掖大佛寺大佛殿內木胎泥塑臥佛。九美旦增 攝

  中新網蘭州5月22日電 (丁思 王牧雨)“對於大佛寺的保護利用展示,我們將立足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從文物本體保護、古籍修復專業團隊建設、古籍文創展示利用這三個方面推陳出新,通過與遊客的互動,加深遊客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記憶。”甘肅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所長王康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介紹説。

  張掖,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美譽。如今,其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綠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疇沃野、濕地候鳥、荒漠沙丘等地貌交相輝映,色彩斑斕,是一座彩虹般的城市,一改往日外界對於西北單調“土黃色”的刻板印象。

  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西元1098年)的張掖“西夏國寺”,是西夏時期的皇家佛教寺院,是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群,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王康説,第一種技藝,是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即對大佛寺內文物本體、建築、彩塑、壁畫等進行研究保護,這是最為根本的,也是能夠留住歷史記憶的重要舉措。

  張掖大佛寺于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古建築20余座,佔地3萬餘平方米,館藏文物1萬餘件。截至今年3月,該所還對館藏5300多卷經卷完成了數字化掃描。

2020年8月,拍攝的雨後張掖大佛寺。(資料圖) 艾慶龍 攝

2020年8月,拍攝的雨後張掖大佛寺。(資料圖) 艾慶龍 攝

  “加強古籍修復技藝,以及專業團隊建設的培養。”王康説,該所現在是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傳習點,並成立了專門的修復室,針對當前各類博物館館藏古籍修復的大量需求,該所將重點培養能修、有專業資質認可的古籍修復團隊,滿足和帶動河西走廊地區的古籍修復需求。

  持續增強對珍貴古籍的活化展示利用技藝。王康説,為了滿足遊客多樣化遊覽需求,該所還探索增加與遊客互動方式,將館藏佛經版複製品,讓遊客自行印刷體驗,動手操作感受雕版印刷的歷史過往。

  目前,歷時2年、總投資逾700萬元人民幣的“大佛寺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于5月啟動,這標誌著張掖大佛寺邁入數字化保護新階段。(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