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大陸招收臺生就讀陸大學之政策成效及影響

柳金財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11490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最近福建省內985、211名校公佈,皆招收臺生近百人,足見大陸對臺政策非常重視對台青年工作,也印證福建省在對臺工作中政策及資源優勢。無論是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其師資優秀、設備新穎及國際排名、學生學習主動性,皆受到臺生家長之青睞。2022年大陸本科專業對臺招生,特別是福建省八所高校對臺單招以及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兩校聯招”時間由學校自定,顯見福建在對臺招收本科專業生政策有其彈性及因地制宜。

2023年大陸大學對臺招生發榜,列于211福建省福州大學破天荒錄取239名臺生,985廈門大學錄取94名、福建醫科大學錄取15名,該校大學在福建省是僅次於廈門大學的名校,在省內招收前5%學生,此次卻僅要求臺生“學測語數英任1科均標”的低門檻,等於向台灣7成以上的學生招手。

2019年福建發佈《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計42條措施,內容不僅包含高校擴大對臺招生,也鼓勵引入臺高等教育教師等,2019年秋季開始對福建高校新招收的臺生發放5千元(約2.2萬元新台幣)的入學助學金,對引入的台灣高教教師發放每年10至12萬元(約45至54萬元新台幣)的補助。而在校非延長學制的其他台灣學生按相同標準補發一次性助學金。同時,在現行高校錄取臺生政策的基礎上,福建試行更靈活的錄取方式,支援閩台高校、職業院校開展“2+2”和“1+2”“2+1”等合作模式,實行雙錄取雙授學位。

大陸對臺招收大學本科專業生的政策歷經變化,呈現落實“一代一線”中關注“青年世代”的特色。自2010年開放123所大學,試辦免試招收台灣學生,學測成績需達最頂尖的“頂標”始能申請就讀,並經其大學面試合格即可入學,共有83人被37所大學錄取。2011年放寬門檻,從“頂標”擴及為“前標”,擴大招收臺生的大學增加到至205所。

為吸引臺高中生申請至陸大學就讀意願,逐年調降門檻,2019年降至學測語、英、數單科達均標即可提出申請,對臺招生高校擴增至336所。2023年開放線上申請的學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26個省市的400余所高校。這顯示是擴大招生範圍從985到211,擴及大陸各省,尤其福建具有先試先行的政策優勢。

近年來大概每年2~3000名臺生赴陸就學,儘管受到台灣少子化影響,臺生並無降低赴陸就讀大學動機及意願。尤其是自2019年啟大陸對臺招生大降標,放寬到“語英數任1科均標”即可,近20所陸校招臺生超過30人,特別是湖南師範大學更錄取95人。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台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的熱情不減,截至2021年統計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生已達1.2萬人。

值得關注是,2020年4月9日大陸宣佈暫停陸生赴臺就讀政策,此引發陸生赴臺就讀是否全面中斷疑慮,教育部港澳台辦負責人表示,綜合考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後,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對已在台灣高校(大學)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台灣繼續升讀,但這並非代表大陸對臺政策不再倡議兩岸社會文化融合。

大陸宣佈暫停2020年各地各學歷畢業生赴臺升學就讀,據估算2019年度研修生16696人、學位生新生2259人,若研修生加上學位生(含舊生)總計25049人,陸生已成為台灣大專校院境外生的主要來源,約有24%。若大陸暫停學籍生(學位生)來台就學,其衝擊力度較小;但若連同交換生(研修生)皆無法來台就學,則對台灣高校衝擊力度大。

台灣私校則期待大陸研修生赴臺,但受限于兩岸政治對立及台灣“反中”及對陸生不友善政治氛圍,致許多陸生赴臺就學阻卻不前。又因許多陸校不在台灣教育機構承認的範圍裏,即使臺生到這類陸校修學分並無法取得認可,降低台灣青年交換學習交流意願及動機。

儘管目前兩岸青年學生難以參與相互交換研修,及陸生就讀台灣的大學有所困難,然大陸持續增加提供臺生升學管道誘因,加強對臺生招生力度,此體現對臺政策重視“青年世代”重要性。顯然,大陸對臺招收大學本科生有其兩岸融合之目標。無庸置疑是,台灣社會在民進黨主政下,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造成台灣人認同、台灣認同及“台獨”支援度皆創“歷史新高”,尤其是年輕世代的中華國族觀特別薄弱。

台灣青年受到“去中國化”措施及“文化台獨”、“教育台獨”、“柔性台獨”及“漸進式台獨”政治社會化影響,從其所歷經政治及教育社會化過程檢視,一旦年輕學生世代的中華國族認同被改變,恐將加速激進“台獨”路線採取政治躁進主義行為,致兩岸敵意升高陷入惡性迴圈中。當台灣年輕世代擁有雙重身份認同,認同“兩岸一家親”及“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較為有利於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建立及政治統合目標達成。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