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兩岸皆面對人口負成長課題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3-05-24 14:26:18

  作者 滕昕雲,台灣時事評論員

  根據臺內政部門統計,台灣地區在2022年已連續3年人口負成長,全年新生兒不足14萬人,僅出生13萬8,986人,生育率更僅有0.87,成為史上新低。同時,依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2022年末全國人口14億1,175萬人,較2021年末減少85萬人,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可見兩岸均面臨到出生率逐年降低、出生率大於死亡率,人口負成長,所造成的人口老化、高齡化及勞動力不足等人口危機,也是兩岸要積極面對的課題。

  一般在探討出生率,通常會提到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這是指一位婦女在一生當中所生孩子的總和,一般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應該達到2.0左右,才得以維持死亡率與生育率的人口平衡,讓社會發展得以正常運作;通常生育率在1.5是一條警戒線,低於1.5就意味著社會即將進入低生育率,有難以維持人口增長的趨勢。

  同時,生育率也是探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準重要的依據,代表著勞動力人口、社會福利制度、稅收、教育基礎等條件,也同時牽涉到人口老化、高齡化等人口結構,雖然生育率過高未必是件好事,但若生育率的水準低到已開發國家的標準值以下,儼然將是一場危機。

  依據臺內政部門的統計,台灣人口自2020年以來連續3年呈現負成長,出生人口數及出生率也自2015年以來逐年降低,僅在2012年因為民俗觀點,當年適逢龍年,期待有個龍子或龍女較有意願生育,出生人口達到最高22萬9,481人。

  另外,根據美國中情局(CIA)在2021年,公佈了一份2021年全球人口生育率預測報告,在這份報告中預測生育率墊底倒數5名的國家或地區都位在亞洲,分別是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南韓及中國台灣,台灣地區則是全球227個國家或地區的最後一名,生育率僅有1.07。

  歸咎於現代年輕人不生的原因,背後還有一個因素叫做“不婚”,因此在不婚不生的社會之下,再加上華人社會普遍房價不斷上漲,加上薪水不漲、物價持續上升之外,年輕人對於結婚、買房這件事根本就心有餘而力不足,更何況要鼓勵年輕人多生多養,在生活上實在非常辛苦。

  臺內政部門統計,自2016到2021年全台灣的房價漲幅就到達9.85%。因為房價的飆升,導致許多年輕人對買房絕望,而放棄生育的想法,也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導致年輕人不生不孕,使少子化的問題每況愈下。由於房地産也需要人流的支撐和人口,在少子化的影響下,會影響區域發展,促使發展和經濟不平衡。

  不僅台灣地區,中國大陸也面臨到相同的人口問題,根據大陸統計局公佈的2022年出生人口為956萬,比2021年的1,060萬還要少,創下連續6年出生人口減少的紀錄。另外,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UNFPA)日前公佈的年度“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指出,印度以14.28億人口超越中國大陸14.25億,正式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實際上,年輕人想要生子,也並非那麼容易,尤其現代人較注重教育,在追求高學歷的背後通常大多是晚婚居多,婚後又希望維持小兩口的 “頂客家庭”,追求生活品質,到想要生育時,又因為經濟考慮,想多拼幾年存錢,最後條件允許時,年齡大多都超過35歲的最佳懷孕時機,可能又造成“不孕”了。

  台灣少子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養不起”,從一個小孩從出生,就要開始煩惱尿布跟奶粉要用哪一個牌子的,還有幼兒園要讀什麼樣等級的學校,要加強什麼樣的才藝課程,一直栽培到念大學及畢業出社會,少説都要花好幾百萬來栽培小孩,曾經有新聞報導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18 歲,所需的平均花費大約是1千萬元,這對於年輕人來説壓力非常大,以致“0到6歲政府養”這句口號在台灣,深深打動許多家長。

  屏除掉經濟層面來説,如何建立友善的生育工作環境也是需要整體考慮,不論男性或女性在照顧幼兒上,要提供適當的彈性工時、家庭照顧假及友善的職場環境等,更不用説許多年輕人都是在育兒期間要放棄原本的升遷機會,這些都是對於女性是否願意生育、步入婚姻的考慮。

  這些問題除了在政策制定上需要更加積極外,更需要的是可以成為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例如在大眾運輸及公共場合中,可以對孕婦多一點照護,增加多一些親子友善餐廳等,對於育兒的家長能夠有再多一點的包容及關懷,減少精神上的壓力及經濟負擔。此外,增加公共托育設施、居家托育服務、提高生育補助費或育兒津貼,擬定更加方便育兒的請假制度,並保障請産假和育嬰假的勞工就業權利等,讓年輕人不因生子而成為社會的犧牲者,促使年輕人更有願意生育。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