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2023看中國|中國外交政策展望——努力完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六大任務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3-05-28 17:09:54

440639

【導語】2022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2022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表示,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新征程充滿光榮和夢想,也面臨風高浪急的考驗。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確立的方針,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格局。

  4月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東省廣州市松園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非正式會晤。兩國元首在庭園散步,邊走邊聊,不時駐足,饒有興致地觀賞嶺南園林的獨特景致。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更好服務保障元首外交和中心工作


2023年元首外交將掀起新高潮,主場外交也將亮點紛呈。我們將乘黨的二十大東風,全力做好總體設計和服務保障,展現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氣象。牢記“國之大者”,緊密對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全力防範化解重大外部風險挑戰。

應邀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同來華訪問的亞洲、歐洲、拉美、非洲等多位政要會談會見,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解決……2023年春季,高潮疊起的中國元首外交,持續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在習近平主席引領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新征程上揚帆奮進,標注出中國與世界交往互動新高度。

4月14日,在習近平主席為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巴西總統盧拉舉行的歡迎儀式上,軍樂團特意演奏了名為《新時代》的巴西樂曲。隆重的儀式、精心的安排,讓巴西代表團一些成員熱淚盈眶。

盧拉總統原定3月下旬訪華,因身體不適推遲了行程。這次剛剛病癒就率龐大代表團訪華。習近平主席對老朋友親切地表示:“看到你已經痊癒,我感到非常高興。你康復不久即遠道而來,體現了對兩國關係的高度重視。”

會談後,中巴兩國發表涵蓋49項內容的聯合聲明,一致同意共同深化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為特徵的中巴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世界感受到了新征程上中國外交的堅實步伐。

從柬埔寨首相洪森到加彭總統邦戈,從立春之際到穀雨時節……兩個多月間,來自亞、歐、美、非各大洲的外方領導人接踵訪華。從3月底開始,更是每週都有外國領導人或國際組織負責人到訪。

在習近平主席親自關心下,3月26日,中國同宏都拉斯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宏都拉斯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決定自公報簽署之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自此,中國已同世界上182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朋友圈再次擴大。

4月19日,邦戈總統訪華期間,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將中加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不僅符合中加兩國共同和長遠利益,也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示範作用。

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元首外交戰略引領下,中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不斷深化。新朋友越來越多,老朋友越來越鐵,“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1129448411_16793439920481n

當地時間3月20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莫斯科,應俄羅斯總統普京邀請,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圖片來源:新華社

統籌拓展全方位外交佈局


深化中俄戰略互信和互利合作,夯實兩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落實中美元首達成的共識,爭取中美關係校準並重回正確航向。密切中歐高層往來和戰略溝通,推動中歐關係行穩致遠。堅持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拓展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

2023年的春天,註定不平凡。3月20日,全國兩會閉幕一週後,習近平主席應普京總統邀請,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主席再次當選中國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也是他第9次以國家主席身份訪俄。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國家元首此時訪俄,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進行了長時間深入交流。連續兩天,普京總統將習近平主席送至上車處時,已是繁星滿天。

“友誼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這是習近平主席對這次莫斯科之行的定位。

“我們車隊途經之處,很多俄羅斯民眾自發揮手致意,讓我深切感到中俄關係具有深厚民意基礎。”習近平主席如是感慨。

此訪期間,中俄雙方一致同意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兩國元首就烏克蘭危機進行坦誠、深入交流。中方勸和促談的努力,得到俄方積極回應。

3月31日,春風和煦。西班牙、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國國旗分別同五星紅旗並排懸挂,迎風招展。

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內,三場重要外事活動接連舉行。習近平主席先後會見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今年是中西建交50週年,下半年西班牙將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桑切斯首相此時訪華,既是推動中西合作,也是著眼于中歐關係發展;安瓦爾總理此訪期間,雙方就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兩國關係開啟新的歷史篇章;李顯龍總理這次來訪,雙方將中新關係提升為全方位高品質的前瞻性夥伴關係,為兩國關係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4月7日,習近平主席邀請法國總統馬克龍漫步嶺南園林,臨水而坐,觀景品茗,縱論古今。千年古琴奏出一曲《高山流水》,兩國元首一起欣賞,意味深長。

從在北京密集開展國事活動,到在廣州舉行不打領帶、別開生面的非正式會晤,中法兩國元首圍繞中法、中歐關係及諸多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溝通。

臨別之際,夜色漸濃。習近平主席對馬克龍總統説,很高興我們在中法、中歐關係以及很多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看法,這體現了中法關係的高水準和戰略性。馬克龍總統表示,此訪非常成功,期待並歡迎習近平主席明年再次訪問法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馬克龍總統同期訪華。中法、中法歐、中歐互動,“獨立自主”“合作”都是高頻詞。中法兩國元首強調奉行獨立自主外交,馮德萊恩也表示,“同中國‘脫鉤’不符合歐方利益”“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中法、中歐在雙方關係和國際議題上的共識不斷增多。

e62d9234-863d-4f30-99f2-bad21e5f685c

在位於巴西聖保羅州雅爾迪諾波利斯的隆平巴西種子工廠,一名工作人員展示玉米種子。 新華社記者 王天聰攝

不斷匯聚全球治理最大公約數


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大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為路徑,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依託,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為全球發展和安全事業形成更多共識、匯聚更大力量、採取更多行動。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為全球治理體系注入新理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提出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墻而不築墻、融合而不脫鉤、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倡導全球事務由各國一起商量著辦,治理體系由大家攜手建設,發展成果由各國人民共同分享,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積極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自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以來,在中國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全球發展倡議獲得多項早期收穫,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取得重要成果。2022年6月,習近平主席主持首次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推出中方落實倡議的32項重要舉措,設立開放式項目庫,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推動發展問題重回國際議程中心,得到各方高度評價。截至2022年12月,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支援倡議,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全球發展倡議還寫入中國同東盟、中亞、非洲、拉美、太平洋島國等合作文件。中國積極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倡導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凝聚合力,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

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全球安全倡議是中國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提供的又一重要國際公共産品,為應對國際安全挑戰、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出中國方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領域的生動實踐。全球安全倡議自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對全球安全倡議表示讚賞支援。中國更是以實際行動踐行全球安全倡議,例如中國在應對烏克蘭危機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習近平主席先後提出“四個應該”和“四個共同”,為維護世界和平安寧作出積極貢獻,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深入推進國際經貿合作,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2022年,中國在推進全球貿易治理、能源和糧食治理、數字經濟治理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一是堅持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世貿組織第12屆部長級會議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中國為會議的成功舉行特別是推動會議達成新冠疫苗智慧財産權豁免決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二是積極應對糧食和能源危機。中國同印度尼西亞等六國發起“構建穩定和富有韌性的産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倡議”,同多個國家倡導建立“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並在二十國集團(G20)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為維護世界糧食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三是加強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中國提出了《G20數字創新合作行動計劃》,旨在同各方共同營造開放、公平、非歧視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聯合委員會成立中國加入DEPA工作組,將與中國開展磋商和談判,中國加入DEPA步入實質性階段。

展望未來,國際形勢依然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面對多重挑戰,中國將繼續團結世界各國共同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繼續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凝聚更多共識、匯聚更大力量、採取更多行動。

中歐班列(長琿歐)首單測試。(資料圖) 張瑤 攝

中歐班列(長琿歐)首單測試。(資料圖) 張瑤 攝

積極服務國家高品質發展和對外開放


2023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各方都期待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同總結成就、擘畫藍圖,讓這條造福世界的“發展帶”更加繁榮、惠及人類的“幸福路”更加寬廣。疫情防控在取得重大成果基礎上,面臨新形勢,進入新階段,有必要為中外人員往來提供更多便利,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培育全球發展的新動能。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項重大國際合作倡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並提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項目,持續推進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強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強調,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2022年,在推動共建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一帶一路”建設可謂碩果纍纍。雅萬高鐵作為東盟第一條高速鐵路試驗運作,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2022年前11個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同比增長18.9%,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標箱分別同比增長10%和11%以上。同時,中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標準領域對接合作,已有超過三分之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建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採用中國標準,中國行業或企業在全球市場主導能力顯著提升。

高水準對外開放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對實現更高水準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2022年1至10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7%;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國-柬埔寨自貿協定正式生效,累計與32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協議,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持續提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夥伴不斷增多,關係日益鞏固,正在穩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十年來,中國經驗在全球範圍內産生廣泛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截至2021年底,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累計投資超過43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34萬多個就業崗位;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約12萬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作為一種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理念的可持續性國際合作新範式,日益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必將為全球發展貢獻更多持久動能。

2023年,大國競爭博弈加速升級,多重衝擊對全球經濟造成壓力,世界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日趨分化,全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客觀形勢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

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表明,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必將在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國際合作的生動實踐中開啟新征程。中國將繼續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添新動能。

持續築牢捍衛國家利益堅強防線


旗幟鮮明反對一切霸權霸淩霸道,抵制任何單邊保護行徑,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一切企圖遲滯甚至阻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勢力開展堅決鬥爭,牢牢掌握我國發展和安全的戰略主動權。

構築起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堅強防線。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更堅定的意志、更紮實的行動、更有力的舉措,構築起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堅強防線,把國家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表示,我們旗幟鮮明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實現同9個國家建交復交,在台灣問題上堅決回擊挑釁行徑,鞏固了國際社會一個中國的共識。有力阻遏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鞏固香港由亂到治的良好態勢。以事實真相戳穿涉疆謊言,挫敗“以疆制華”的政治圖謀。我們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聯大三委連續7次挫敗反華人權行動。我們開展外交鬥爭,針對的是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言行,維護的是自身正當權益,反對的是霸權霸道霸淩,伸張的是國際公平正義。我們用行動告訴世界,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發展前進的步伐。我們有主動迎戰的底氣,不畏強權的骨氣,維護正義的志氣。中華民族嚇不倒、壓不垮,不怕鬼、不信邪,我們決不會坐視國家利益受損,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不畏強權霸淩,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嚴。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不可逾越的紅線。針對美國眾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嚴正警告,執意竄訪中國台灣地區,我們堅決鬥爭、堅定反制,有力打擊美國反華分子和“台獨”分裂勢力氣焰,充分彰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的堅定意志。1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支援認同。100多個國家的政府、政黨、議會和多個國際組織公開表態,理解支援中方維護國家主權的舉措。佔世界人口80%以上的國家同中國站在一起,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更加鞏固。

針對少數國家炮製涉疆、人權等問題對中國污衊抹黑,我們以真相戳穿謊言謠言,邀請聯合國人權高專及眾多國際人士實地走訪新疆,連續多次在聯合國平臺挫敗美西方的圖謀,形成上百個國家支援中國正當立場的強大聲勢。許多發展中國家表示,這一勝利,不僅是中國的勝利,也是發展中國家的勝利,更是國際公平正義的勝利。

我們還對“民主與威權”的虛假敘事予以揭露,指出其本質是挑動國家對抗、分裂國際社會,以所謂“民主”之名,行干涉別國內政之實。我們闡釋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成功實踐,守護真正的民主精神,倡導正確的民主觀,激濁揚清、明辨是非。世界上不接受壟斷民主定義權、反對以意識形態搞分裂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著力提升國際傳播力和話語權


深入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闡釋宣介,講好中國共産黨的故事、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不斷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理念制度的理解認同。適應數字化、全媒體的新發展,讓真相傳得更廣,讓謊言無處遁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黨中央如此重視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當前國際傳播的效果、目標,更要注重國際傳播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我國國際傳播的綜合實力。

中國在國際傳播新秩序中如何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需要運用系統觀念,加強頂層設計,站在國家發展安全的高度建構國際傳播戰略體系,對國際傳播理念進行反覆推演,明確目標和宗旨,理清方法和策略,做好國際傳播效能規劃。

從傳播戰略目標來説,“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説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這“五個著力”彼此關聯,互為支撐,合力建設才能實現整體效力,是我們追求國際傳播戰略體系優化升級的戰略目標。主動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中國精神、中華文化、中國擔當,注重把握好“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的基調,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講究輿論鬥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出能夠彰顯中國立場和中國價值的“中國方案”,是這“五個著力”要達成的正面效應。

以破促融,解構西方話語體系並對國際傳播話語體系進行再定義。所謂“以破促融”,就是自覺摒棄當前國際傳播話語框架的西方中心主義與霸權主義的敘事邏輯,破除部分西方媒體抹黑中國、妖魔化中國的各種錯誤言論,惟妙惟肖運用中國話語增強敘事表達的説服力,做到融通中外、創新發展。把我們想要表達的與海外受眾想要了解的兩者充分結合,注重“人·事·情”的融合,以情直抵人心,以理心悅誠服,在國際社會上及時發聲,避免處於失聲、失語狀態。當下,我們要用“彰顯中國特色、展示中國風格、體現中國氣派”的中國敘事體系,增強國際傳播表達效能,將中國國家形象改“他塑”為“自塑”、改變西方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刻板印象。

以立為本,建構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所謂“以立為本”,就是建構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要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歷程與中國人民偉大鬥爭實踐,基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遵循“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時代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提出諸多帶有鮮明中國標識的“中國方案”,有力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為世界話語體系的重塑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一帶一路”倡議的價值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世界認可與讚譽;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指明瞭方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凝聚著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全球共識,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著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的中國智慧。這些蘊含著中國智慧的創新理論在國際傳播實踐中進一步融合與昇華,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網、人民日報、中國網、光明網)


責任編輯:侯哲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