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令飛(左)和外國友人交談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紹興5月28日電 題:魯迅長孫周令飛:對外交流就像交朋友 我們要先伸手
記者 童笑雨
2008年,魯迅長孫周令飛和父親周海嬰第一次迸發讓世界文豪與魯迅跨時空對話這一想法時,沒有想到它會在6年後的2014年變成現實,並且持續至今。
5月26日,紹興文旅國際化推廣暨“大師對話”十週年紀念活動在魯迅故鄉——浙江紹興舉行,托爾斯泰、海涅、安徒生等文豪的後人和日本、韓國代表與會。就在前一天,當地還迎來“魯迅與裴多菲”文化交流活動。
持續十年,這場跨文明的文化交流盛會,耗費了周令飛以及魯迅文化基金會團隊不少心血。作為活動發起者,5月28日,周令飛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一直走在向外推介魯迅、推介中國文化的路上。“對外交流就像交朋友,總有個人要先伸手,我們要扮演的就是那個積極的角色,而魯迅是一個很好的符號和載體。”
魯迅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不僅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還在日本、韓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有著重要地位,其作品還成為日韓教材中的經典篇目。
能否開展系列文化交流,把魯迅這一符號推廣出去?父子倆當時設想,應該讓魯迅和世界級文豪大師成為文化使者,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並在民間生根發芽。
帶著這一想法,周令飛開始了“漫漫長征”。那時,由他擔任會長的魯迅文化基金會尚未成立,力量單薄。直到2014年,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首場“大師對話”在紹興市的支援下終於實現,魯迅與雨果率先對話。
此後,才有了“魯迅與托爾斯泰”“魯迅與泰戈爾”“魯迅與夏目漱石”“魯迅與但丁”等十場文化盛事,受眾約百萬人次。
一切看似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但周令飛坦言,沒那麼簡單。“語言不是障礙,對彼此的了解才是。”他説,魯迅雖然在日韓頗有影響力,但在歐美知之甚少。更離譜的是,有些人不知道中國在哪。他堅定認為,要把“大師對話”活動辦下去。
於是,每年周令飛都要從零開始,和國外對接、協商,把活動初衷闡釋一遍又一遍。有時,對方回復並不及時,3個月甚至半年才收到回信。“那就只能等,對話得繼續下去。”
周令飛接受採訪 主辦方供圖
雖然心力交瘁,有時甚至會掉眼淚,但他覺得,作為魯迅後人,得挑起文化交流的擔子。“文人之間的交流,文學之間的對話,就像一滴墨落在宣紙上一樣,最容易浸潤人心。”
但加深兩國交流,推動文明互鑒,僅靠辦幾次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大師對話”活動在周令飛看來,更是立體的呈現,對話主題聚焦的不僅是文豪、文學,還有飲食和民俗文化。
“西方不太了解中國,現在通過文學這個仲介,我們希望能做到對等、平視、互通。”周令飛回憶,在拜訪法國濱海塞納省省長那天,省長陪他們吃了早中晚三頓飯,四個活動都抽空來參加,還發了言。
當時,濱海塞納省省長説的一句話令周令飛印象深刻。他説:“大師對話是一種‘偉大的創舉,讓我們的心靈瞬間靠在一起。”周令飛覺得,有這句話,一切的不容易,都值了。
“大師對話”迎來十週年。“十”代表圓滿,可周令飛不這麼想,他説,“十”並非句號,而是分號,“大師對話”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就像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長河一樣,永不停歇,也不會停歇。
和十年前相比,外國對中國、對中國文學、對魯迅的了解有所提升了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周令飛不敢確定,但他覺得,只要一直在路上,主動“伸手”和別人交朋友,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哪怕每次交流都是從零開始。但有了“大師對話”這十年的積澱,就有了與對話國平等交流的“金鑰匙”和“金名片”。
現在,周令飛正在想如何提升“大師對話”的廣度和深度,將“握手”變為互訪,最後成就世世代代的友誼。
最近,他和團隊正在策劃“跟著魯迅遊中國”,希望邀請各國的大師到中國來,循著魯迅的足跡、作品,進行深度文旅交流。他還把目光放在了各國年輕人的身上,新編單口故事《魯迅先生》,並打算將其翻譯成各國文字,把魯迅以通俗、易懂、好聽的方式講給中外年輕人聽。
今年,周令飛70歲了。他仍然堅信,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化的旗幟,能以一個大師,帶動一批大師的方式,將中國文化的影響,擴散到全世界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完)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