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啟航!新“太空出差三人組”奔赴蒼穹

“神舟”啟航!新“太空出差三人組”奔赴蒼穹
北京時間5月30日9時31分,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啟航!新“太空出差三人組”奔赴蒼穹!這既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迎來的首個乘組,也是中國航太員隊伍“新成員”——航太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秀”。

神十六點火發射。圖源:新華社

  北京時間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太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六號航太員乘組在飛船模擬器中(2023年5月8日攝)。新華社發(徐部 攝)

  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9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5次飛行。神舟十六號乘組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迎來的首個乘組,由航太員景海鵬、朱楊柱和桂海潮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這也是中國航太員隊伍“新成員”——航太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秀”。

  截至目前,神舟十五號航太員乘組進駐空間站已滿半年,正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神舟十六號航太員乘組。按計劃,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

新“太空出差三人組”

  5月29日,神舟十六號航太員乘組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舉行。這是指令長景海鵬(中)、航太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右)、載荷專家桂海潮揮手致意。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由1名首批航太員和2名第三批航太員組成。其中,航太駕駛員景海鵬和航太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太員大隊,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太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載荷專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一名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太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相比以往乘組,神舟十六號乘組的特點可以用“全”“新”“多”三個字來概括: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太駕駛員、航太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航太員類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太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航太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次飛行;三是“多”,航太員景海鵬是第四次執行飛行任務,將成為中國目前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太員。  

 景海鵬:中國四度飛天第一人

神舟十六號航太員景海鵬進行出艙程式訓練(2023年5月5日攝)。新華社發(徐部 攝)

  執行4次飛行任務,3次擔任指令長。從神舟七號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時27分鐘飛行,到神舟九號的13天宇宙遨遊,再到神舟十一號的33天中期駐留……再次啟程,景海鵬又將奔赴新的太空任務。

  為了能第四次圓夢,這7年裏,景海鵬沒有耽誤過訓練,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睡過覺,週末幾乎沒有休息過。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成為他每天的標配;70多本手冊指南、成千上萬條指令他已爛熟於心……

  年近六旬,但景海鵬的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能依舊優秀。與2名比自己小了整整20歲、毫無飛行經驗及太空環境體驗的隊友組成“跨代乘組”,三人配合默契,團結如一。 “1+1+1=1”,是景海鵬給乘組設定的目標。

朱楊柱:中國首位航太飛行工程師

神舟十六號航太員朱楊柱進行水下訓練(2023年3月29日攝)。新華社發(徐部 攝)

  “作為航太飛行工程師,我將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完成好空間站組合體的日常使用、維護和維修任務,開展好載荷照料和實(試)驗工作,確保空間站更加高效、穩定、安全、長久地運作!”

  高二時,朱楊柱曾想參加空軍招飛卻遺憾錯過,“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東西。”他高考報考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最終如願穿上軍裝。他潛心學習專業知識,先後攻讀流體力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參與研究的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畢業論文被評為全軍優秀論文。十年寒窗苦讀後,朱楊柱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順利畢業。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當第三批航太員選拔開始,朱楊柱再一次向他的飛天夢發起衝鋒。這一次,不是駕駛戰機翱翔藍天,而是飛向更高更遠的太空!

桂海潮:中國首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載荷專家

神舟十六號航太員桂海潮進行操作訓練(2023年3月8日攝)。新華社發(徐部 攝)

  “能把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義了!我一定要試一試,將這麼多年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018年,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太員選拔範圍擴大到航空航太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擔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桂海潮,第一時間報名參選載荷專家。現在,經過兩年半的系統訓練,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擁抱太空:“十年磨一劍,一朝上太空。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作為載荷專家,桂海潮的主要職責更側重於實(試)驗項目。這些實(試)驗領域跨度大,艙內外載荷數量和實(試)驗項目多,實(試)驗設備和機櫃精密,維護維修操作要求高。神舟十六號乘組作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將是目前開展在軌實(試)驗項目最多的飛行乘組。

太空乘組將常態化輪換

神舟十五號航太員乘組與神舟十四號航太員乘組“勝利會師”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據了解,中國空間站將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載人飛行任務將以每年兩次的頻率實施。神舟十六號乘組在飛行任務期間,將迎來2次對接和撤離返回,即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再對接和撤離以及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對接;駐留約5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載荷在軌實(試)驗,實施航太員出艙活動及貨物氣閘艙出艙,進行艙外載荷安裝及空間站維護維修等任務。

神舟十五號乘組即將返回 創多項紀錄

  待神舟十六號乘組進駐,神舟十五號航太員乘組將在完成在軌交接和輪換後返回地球。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入軌。在軌期間,神舟十五號乘組圓滿完成4次出艙活動任務,成為執行出艙任務次數最多的乘組。他們還開展了多次載荷出艙任務、8項人因工程技術研究、28項航太醫學實驗,以及38項空間科學實(試)驗,涵蓋了生命生態、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等,獲取了寶貴的實驗數據。

  目前,他們正在緊張有序開展神舟十六號乘組進駐和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乘組返回前,需要持續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在軌實(試)驗,完成返回前實驗樣本採集、處置和下行物品的清點整理。

第四批預備航太員選拔已全面啟動

  為滿足載人航太工程後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太員選拔已于2022年全面啟動,按照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組織實施,計劃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太員,包括航太駕駛員、航太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等三類,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初選階段選拔工作,共有100多名候選對象進入復選階段,其中航太駕駛員來自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航太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主要來自工業部門和高等院校,有10余名來自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候選對象進入復選。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5月29日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説,第四批預備航太員選拔工作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計劃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選拔工作。如果港澳地區的候選對象通過復選和定選,可于明年初進入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

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  

我國將於明年上半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中國空間站構想圖 新華社發

  目前,中國空間站已轉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擁有完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成熟的航太員選拔訓練和保障體系。

在軌工作安排主要有6大類任務

  乘組的在軌工作安排也趨於常態化,主要有6大類任務。一是駕乘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和返回,輔助貨運飛船、巡天望遠鏡等來訪飛行器對接和撤離,確保人員物資正常輪換補給。二是對空間站組合體平臺的照料,包括飛行器狀態設置、在軌物資管理、平臺設備維護巡檢、艙內外設備安裝、載荷進出艙等工作,確保空間站平臺安全穩定運作。三是乘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狀態監測、在軌鍛鍊訓練等,確保航太員在軌健康工作生活。四是進行在軌實(試)驗,利用空間站艙內外應用設施開展大規模科學研究與應用,確保發揮空間站應用效益。五是開展科普及公益活動,包括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公益視頻拍攝等,最大化發揮空間站綜合效益。六是進行異常情況處置,包括在軌故障的應急處置,對故障設備進行在軌維修更換,必要時通過出艙活動進行艙外維修作業,確保空間站能夠長期穩定運作。

空間站基本構型將升級“十”字型

  由於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已經對接于中國空間站的前向對介面,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這是空間站三艙“T”字構型下實施的首次徑向交會對接任務。

  據悉,我國正在研製可重復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載人飛船。為進一步支援在軌科學實驗、為航太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將適時發射擴展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型升級為“十”字型。

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

  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在中國空間站建造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航太機構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

  一方面按照既定計劃穩步推進已有的,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等機構間的國際合作項目,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另一方面,積極拓展與新興航太國家的合作交流,重點在空間站科學實驗與應用、中外航太員聯合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等方向。此外,還積極參與空間環境治理、太空交通管理、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等國際議題討論和規則制定,為人類在外空領域應對共同挑戰作出貢獻。


綜合整理自:新華社、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軍網-解放軍報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