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30日電 (記者 劉舒淩)兩名參加台灣大學經濟係學生會選舉的學生日前提出十余項涉性別、族群歧視的主張,引來各方強烈關注。未踏出校園的青年難免有一些偏差行為,為何這次台灣社會展示出不寬容、不輕縱的嚴肅態度?
事件緣起,是本月21日臺大經濟係學生會在社交媒體平臺公佈本學年正副會長選舉公報,其中一組候選人提交的參選主張毫不遮掩地傳達出對於女性、少數民族、特定職業身份的歧視且涉及宣稱暴力與強制行為。相關內容當天即爆發爭議,也迅即被撤下。
涉事二人很快作出道歉,校方稱將嚴肅懲處。也有觀點為兩名學生開脫,稱二人行為屬惡作劇、“反諷”,不必小題大做。但是,台灣社會多數人顯然在意這件“小事”,連日來報章雜誌、網際網路平臺具名發表的批評不斷涌現,可看到三個層面的意見。
首先,不認為兩位學生是一時興起、未經思考;相反,二人認為開女性的玩笑、開弱勢群體的玩笑沒關係。此一觀點認為,現實世界裏,歧視會帶來排擠行為,甚至導致犯罪,但一些大學、中學名校已長時間存在歧視弱勢者的惡劣風氣。作家張慧慈21日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臺大,不意外》,以自己在該校擔任助教時的經驗為例,直言台灣社會用高額稅金教育出一群沒有同理心的人,且歧視者未接受相應教訓,展現了教育的失敗。
其次,網際網路的發展,社會環境的縱容,助長了校園裏的偏差觀念。此一觀點直指,政治人物以失言為樂,新聞媒體以羞辱當事人為標題,都是共振著醜惡的語言文化。台灣應該從線上到線下、從學生到成年人,停止針對弱勢者的敵對與仇恨、輕蔑與嘲弄。作家楊渡刊文指出,新世代學了網紅的嘩眾取寵,學了政界低級的參選者政見表達,卻不知自由是以不妨害他人為前提。
第三,掌權者“説一套、做一套”,讓歧視心態和語言大行其道。多年來,台灣行政當局有關法令強調“尊重多元價值”,也為保護弱勢團體、少數族群的權益推出舉措,但始終無法做出表率。來自高雄的高職教師鐘邦友投書《聯合報》,指出當局反歧視、反霸淩的宣導確實不遺餘力,但何以相關事件層出不窮?他舉例,民進黨籍台灣行政機構前負責人蘇貞昌接受質詢時訕笑台灣社會向來重視的“四維八德”為“四尾、土龍、土虱”,“獨派”大老辜寬敏公開説穿裙子的不能當台灣地區領導人。這位老師表示,執政者敗德亂行、寡廉鮮恥,是孩子的壞榜樣。
此外,臺大校園中發表的離譜參選主張已不是單一事件,今年四月還出現影射台灣少數民族升學相關制度的歧視布條。知名高中也有如出一轍的乖張言行,如台中一中的園遊會有攤位以“烯環鈉”為主題,涉嫌以閩南語發音的諧音貶低少數民族群體,還有一些學校的社交媒體粉絲團出現以符號拼湊的納粹圖案。
此類事件多發于一向備受推崇的大學、中學“精英”學府,不少涉事學生有著優良的學業表現,歧視之風影響到校園以外。圍繞臺大歧視事件,該校校友、作家楊照在其廣播節目上指出,台灣社會對臺大學生已形成一種印象,即他們進入職場具強烈的“臺大意識”,要求得到不一樣的對待,不了解也不在乎不同成長背景的同學(同事),後者很容易遭到排擠。
不少意見領袖就消弭歧視歪風提出解方。連鎖體能訓練中心創辦人何立安的觀點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很大迴響,他以留學時一門多元文化課程為啟發,提出臺大等名校生在學業、社會上是“優勢”一方,他們毫無代價地把歧視當玩笑,低估了事情嚴重性。“消弭歧視的有效方法,不是叫被歧視的一方自立自強。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被歧視者,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歧視者的自省。”(完)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