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的上演意味著什麼?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觀察      2023-06-01 10:34:17

  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首輪上海演出將在本週收官,之後開啟國內音樂劇市場空前規模的全國巡演。圍繞它的討論涉及方方面面:如與百老彙等各版本比較、各卡司的演唱表演特點、譯配的“信達雅”等等。可以説,其所承載的話題廣度與深度,已遠遠超過一部劇的鑒賞本身,甚至由此引申出中國音樂劇下一階段該如何發展的深度討論。

  緣何掀起如此大的熱議?首先是因為市場“久旱逢甘霖”。渴了太久的國內演藝界迫切需要大部頭來激活市場;另一方面,是由於經典IP的恒久魅力;而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暫別中國音樂劇爆髮式生長的上一週期,以《劇院魅影》中文版為代表的大劇場音樂劇密集上新,也給予從業者與觀眾,零距離、直觀深層透視行業的契機。

  不過十多年,中國音樂劇市場就從《媽媽咪呀!》中文版開票首日賣出幾張票的“窘境”,跨越到今天《劇院魅影》中文版首周票房800萬元、累計票房近4800萬元的盛況。面對市場的空前熱情,行業在振奮之餘也應清醒:作為一部“完全版權複製”作品,在與西方超一流從演員水準到製作標準化等全方位的“對標”過程中,《劇院魅影》中文版從製作到演出再到市場反饋的全環節,都將是一次自我檢視的絕佳契機。其將幫助我們直面並找準行業高速發展中亟待補齊的短板,為音樂劇行業下一輪發展找準發力點。

  為何偏偏《劇院魅影》中文版姍姍來遲?

  作為舶來品,音樂劇的中文本土化並非近期探索。回溯歷史,在音樂劇在中國方興未艾的1987年,中央歌劇院就將音樂劇《樂器推銷員》以中文版的形式搬上舞臺,成為了中國音樂史上的中文版“第一”。此後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則來到2011年。彼時,《媽媽咪呀!》中文版上演,成為中國第一部全版權複製的本土化音樂劇。僅僅一年後,韋伯的另一部代表作《貓》中文版再掀風潮。而到了近年,本土化製作的視野已擴及俄語、韓語、法語音樂劇。為何偏偏是許多人的音樂劇啟蒙之作《劇院魅影》的中文版姍姍來遲?

  通俗地來説,一個顯性因素就是——貴!《劇院魅影》中文版總製作人馬晨騁透露,該劇總體投入是《貓》中文版或者《媽媽咪呀!》中文版這樣同為百老彙經典的兩倍。這一點,觀眾可以從舞臺上獲得直觀的感受。舞臺上,還原了“巴黎歌劇院”的奢華布景,《漢尼拔》《啞巴》和《唐璜的勝利》三場虛擬歌劇“戲中戲”從古羅馬共和國時期一直演到18世紀,與之相配合的僅僅服裝就需要230多套。

  然而投入“真金白銀”並不是困擾行業著手本土化的最大阻力。資金準備好了,産業鏈上下游是否“準備好了”呢?不同於市面上的一些“非完全版權複製”製作,可以在服裝、道具上為了成本控制和二度創作適度做減法,像《劇院魅影》這樣的“完全版權複製”大製作,其舞臺呈現要與百老彙“一模一樣”。而這也就意味著,從演員整體素養、産業標準化到市場基礎,都決定著《劇院魅影》中文版能否真正順利落地。現在看,三年窗口期後的“姍姍來遲”,某種意義上也成為文化消費意願回暖下的“正逢其時”。

  從經典IP本土化實踐裏照見産業發展短板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姍姍來遲”所必須面對的,是當下國內觀眾審美需求的大大提升。資訊傳媒發達時代,很多觀眾得以將其與各類《劇院魅影》音視頻細細對比,尤其是該劇25週年紀念版這一“經典中的經典”,將觀演預期極大地拉高。

  基於這樣的背景,《劇院魅影》的市場反饋除了討論“和原版一不一樣”外,普遍集中于討論“完全版權複製”的唯二變數——譯配和演員表演。

  此次《劇院魅影》中文版譯配可圈可點。

  事實上,在網路可查的一批影像資料裏,不乏一批音樂劇愛好者譯配的優質版本。然而“看”與“聽”是兩回事。文辭優美準確押韻的同時,也要讓演員唱得舒服、觀眾聽得明白。《劇院魅影》中文版緣何贏得觀眾好評?譯配人員構成起到很大作用。他們中,既有像陳少琪這樣資深的華語音樂詞人加盟,把關字詞與樂句音調起伏的匹配度;也有具備文學功底的負責詞意“信達雅”;而“90後”譯者則提供時代感與流行感視角;甚至演員也會在實際演唱中提出歌詞修改意見。這一模式適度修正了此前某些作品飽受觀眾詬病的譯配缺陷,值得其他從業者參考借鑒。

  而之於演員部分,幾組“魅影”各具特色,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下國內音樂劇演員的最好水準。當然,借由這部涉及百多位演職人員的大戲,演員團隊間的參差與綜合實力欠缺,也讓一個問題更加凸顯,即培育全能型演員的緊迫性。

  在中國,得益於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各藝術類院校本身的強勢項目,所培育出的音樂劇專業學生也各有特點:或是聲樂紮實;或是表演細膩;或是舞蹈見長……然而反過來,這也就意味著,目前全能音樂劇演員“鳳毛麟角”。而音樂劇,恰恰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當代藝術,要求演員“能歌善舞擅表演”。在之前,小劇場引進劇或原創音樂劇在考慮到製作成本之餘,也因清醒認知到這一問題,用減少大型歌舞段落等方式“藏拙”。可是,在真正經典的大製作面前,大段且歌且舞的場面,難免會讓短板凸顯。

  而這一點,或成為今後音樂劇産業的下一個發力點。面對市場龐大、蓬勃向上、資源吞吐量極大的音樂劇産業,不應將其作為絕對孤立的演藝門類。如何為特定劇目、在特定週期,招募到高水準人才,需要製作方的高標準要求,同樣也需要探索更為有效的機制合作路徑,更好地盤活演藝資源要素,實現各方多贏的局面。

  新一輪大製作上演將帶來更大量級的觀眾群積累

  以往,行業裏有一種聲音,認為音樂劇在各地發展,都要走過從原版引進到本土化中文版製作,再到原創音樂劇的發展歷程。其所對應的是藝術樣式從藝術普及,到模倣借鑒、産業標準化,再到文化輸出。然而,在具體實踐中,音樂劇的演進之路並非是線性的,尤其對於起步較晚的亞洲各國而言,往往三者並行,甚至經歷多輪迴圈迭代。

  以南韓為例,其先是于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音樂之聲》《貓》等一批百老彙經典。1995年,他們推出原創音樂劇《明成皇后》並成功在海外上演,形成第一個發展週期。千禧年引進原版《劇院魅影》不久後,就推出了該劇的韓文版,由此引發新一輪音樂劇發展浪潮。此後,首爾大學路成為原創音樂劇的重要孵化地。最近十年,南韓音樂劇在常態化上演與明星化包裝的同時,《洗衣服》《我的遺願清單》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原創音樂劇,成為南韓重要的文化輸出。

  在這個過程中,《劇院魅影》韓文版則穿越週期。截至今年四月推出的新版,20多年間其已經歷經三個本土版本和三次國際巡演版。幾乎每一輪,都站在南韓音樂劇新一輪發展和新一代觀眾培養的關鍵節點。

  相比之下,中國雖起步較晚,但相對也擁有更加紮實的市場基礎底座,在各國發展模式的借鑒交流中減少試錯成本。尤其是近幾年,新的時代環境與審美潮流,讓中國音樂劇發展走出自己的特點。

  以上海這座亞洲音樂劇中心之城為例,從2000年到2010年前後,市場的“從0到1”的發展路徑與日韓有相似之處。2002年音樂劇《悲慘世界》在上海大劇院的上演,開啟原版大製作的引進之路。

  2018年,現象級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在上海文化廣場的上演,成為第二個市場增長的重要節點。其啟示著國內音樂劇人意識到明星效應在音樂劇市場的拉動效應。由此為起點所積累的“音樂劇女孩”、即以都市女性白領學生為主的觀眾,成為第二代音樂劇消費群體。

  而過去三年,海外演出受阻下,音樂劇熱度逆勢而上。這其中,尤以在亞洲大廈上演的小劇場音樂劇勢頭最猛。而在這個過程中,海外熱門作品中文版亦是新支點——一部《阿波羅尼亞》讓大廈裏“天天演”的“星空間”不斷增加。儘管小劇場聲量並不能帶來觀眾的量級飛躍,但卻對市場鞏固起到助推作用。

  來到2023年,文化演藝市場復蘇的同時,其主力消費群體也在悄然進行著代際迭代,亟待進入新一輪的擴容。也就是説,如果把《悲慘世界》原版到《媽媽咪呀!》中文版引發的觀演潮,視作是中國音樂劇市場“從0到1”的原始積累;把從《搖滾莫扎特》到《阿波羅尼亞》中文版培育的“音樂劇女孩”看做是“從1到10”的新一輪擴容。那麼此番《劇院魅影》中文版開啟的全國巡演,有沒有可能掀起“從10到100、甚至到1000”的量級突破?那麼,而有關新一代潛在觀眾群的畫像不再具體于年齡、職業、性別,他們既可以是從娛樂消費轉向文化消費的劇場新觀眾;甚至當我們把視野投向冰山之下——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他們會是把“看一次音樂劇”視作上海城市旅遊必做選項的全年齡段遊客?

  我們希望,以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等劇在今年的密集上演,成為中國音樂劇市場新一輪擴容的轉捩點。(黃啟哲)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