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明代衛所制“活化石”張家口萬全右衛城迎“新生”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3-06-01 11:53:28

  明代衛所制“活化石”張家口萬全右衛城迎“新生”

  圖為有“京西第一衛”和明代衛所制“活化石”之稱的萬全右衛城。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中新網張家口5月31日電 (記者 崔濤 李曉偉)“我們家的祖宅就在這座城裏,童年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爬城墻,每一段城墻上都有不同的風景。”提起萬全右衛城,在北京、蘇州等地工作多年的王珊珊滿是回憶。

  萬全右衛城,坐落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該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已有600多年曆史,有“京西第一衛”和明代衛所制“活化石”之稱,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重要節點,也是河北乃至華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軍堡衛所之一。

圖為萬全右衛城裏部分復原的古建築。 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圖為萬全右衛城裏部分復原的古建築。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據張家口市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工作人員張強介紹,萬全右衛城在明代經歷了數不清的戰事,卻從未被攻破過。至明末清初,邊關形勢得到緩和,萬全右衛城的軍事防禦功能逐漸弱化,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對於這段歷史,王珊珊也曾在長輩口中聽到。她説,當時民間開始出現蒙漢文化交流,蒙古商人趕著牛羊、馬匹從草原上來到萬全右衛城換取糧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萬全右衛城逐步成為周邊區域最為繁華的商業名城。

  然而經歷數百年歲月,如今除了堅固的城墻屹立不倒,萬全右衛城的古建築大都已消失于歷史長河中。

圖為工人正在復原萬全右衛城主要生活區和街道原貌。 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圖為工人正在復原萬全右衛城主要生活區和街道原貌。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要為當地居民留住‘鄉愁’,讓他們看到一座‘活’起來的長城衛城。”走在已經修繕完的城樓上,張強告訴中新網記者,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加速,長城從歷史的長廊裏緩緩走入新時代,河北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這座承載數百年曆史的長城衛城迎來新生。

  “2022年起,萬全區利用傳統的建築方式復原以前萬全右衛城主要生活區和街道原貌,再現城中玉皇閣、文廟、指揮使官署等古建築。預計今年年底,一期工程就能開街運營。”張家口萬全區城鄉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曉倩説,為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此間正在全力打造萬全右衛城長城主題文化園區。

萬全右衛城中通向城樓的通道。 翟羽佳 攝

萬全右衛城中通向城樓的通道。翟羽佳 攝

  劉曉倩説,萬全右衛城長城主題文化園區開街運營後,遊客可在古城裏的戲樓、茶館、醋坊、油坊等場所進行沉浸式體驗,感受古人生活。

  得知古城正在重建,王珊珊欣喜不已。她説,她家的祖宅也將進行開發復原。“看著城中一座座復原建築拔地而起,父輩口中的古城真得‘活’了過來。”

  “除了長城主題文化園區,我們還建起了一座長城衛所博物館。”張強説,該博物館主要展示明代長城沿線軍事防禦體系,立體呈現明代長城衛所文化和萬全右衛城600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變遷。

  張強笑稱,為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長城,博物館專門設置了劇場,遊客可穿上明代服飾以話劇等表演形式沉浸式體驗了解長城文化。同時,用劇本殺、密室逃脫、博物館奇妙夜等形式,讓遊客同文物深度對接。

  16歲就離開萬全右衛城的王珊珊説,萬全右衛城重建後,她希望能回到這裡工作,以這座古城居民的身份,向全世界介紹它的過去和現在。(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