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岸媒體探訪泰寧明清園:藏品無言述説塵封往事

華夏經緯網 > 兩岸 > 兩岸交流      2023-06-01 15:08:15

兩岸融媒體聯合採訪團在泰寧縣明清園參訪。 葉秋雲 攝

  中新網三明6月1日電 (葉秋雲)明代千年黃楊木、黃雞翅木鏢箱、金絲楠拔步床……5月31日,33家台灣媒體與大陸媒體組成的兩岸融媒體聯合採訪團走進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明清園,了解明清時期的建築遺跡和精美木雕,倣若穿越歷史長河。

  漫步其間,台灣媒體人洪肇君深受震撼。他坦言,這些古建築得以精心留存,説明園主人陳明青是在很用心地做歷史文化保護工作。

  明清園是全國第一家以收藏、展示明清時期各流派大型古建築和木雕藝術精品為主的民間收藏博物館,園區佔地面積約330畝,堪稱古建築大觀園、古木雕大觀園、家訓文化大觀園。一件件精美的藏品,無言地述説著一段段塵封的故事。

  明清園內,一件古戲臺文物十分吸引眼球。講解員表示,這座戲臺色調淳樸,構件之間妙手天成,是閩東地區頗具代表性的古戲臺之一。左右刻有家訓楹聯:“行事要謹慎,謙恭節儉擇交友;存心要公平,孝弟忠厚擇鄰居”。戲臺雖小,面積只有33平方米,卻詮釋了世間百態。

  “這些古建築對於讀建築學的學生來説,是很好的研究、學習資料。”洪肇君認為,現在大家都在看新媒體、講AI、説未來,本土的木工、建築、雕刻藝術也是要珍惜的,古跡修復依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露天博物館”是否不利於保存?相關專家指出,古民居如果無法在原地保存,採用“露天博物館”方式集中保護並加以利用,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陳明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通過明清園項目的集中保護與展示,可以加深遊客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在有效保護文物的同時傳承好文化。

台灣媒體人鍾愛在參訪過程中不斷用手機拍照記錄。 葉秋雲 攝

  台灣虎尾科技大學教師、大寶桑電臺主持人鍾愛在參訪過程中不斷用手機拍照。她表示,這些文物都是雕刻藝術與文字藝術的完美結合,令人驚艷。記錄下來的圖片將成為教學的內容,帶回去給台灣的學生好好看一看。

  “歷史留有痕跡,需要保存下來;時代在進步,傳統與創新必須齊頭並進。”鍾愛感慨道,很擔心在創新的路上把傳統文化丟失了。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起到橋梁的作用,把傳統與創新聯結起來,慢慢拾回傳統。

  國際新聞視角報社社長陳習珍表示,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在兩岸方興未艾,媒體也都在宣介這一主題,她將把今天的所見所聞帶回台灣,有可能的話,會帶人來福建參訪。

  台灣嘉義之音電臺主持人蕭碧月也表示,回臺以後,將把收錄的導遊、民眾的聲音製作成旅遊資訊,傳遞給台灣島內的聽眾朋友。(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