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家!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歡迎回家!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6月4日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太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順利出艙,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這一次,依然採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 當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按照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的指令開始調整姿勢,沿著既定的軌跡朝著地球飛來時,位於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東風著陸場,地面風力僅3-4級,正是著陸的好天氣。

  2023年6月4日6時33分,在現場人員的期盼和歡呼聲中,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平安著陸。7時許,按照出艙流程,航太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全部安全順利出艙。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神舟十五號航太員乘組是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航太員乘組,也是迄今為止執行任務時平均年齡最大的航太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在軌駐留的186天裏,他們首次實現了“太空會師”,開啟了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刷新了中國航太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次數的紀錄,見證了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的歷史時刻,還共同歡度了空間站建成後的首個春節……在浩瀚太空,他們為中國載人航太史冊寫下新的一頁。

這是航太員費俊龍出艙時刻。新華社記者 賀書琛 攝

  “回家了,回家了。”航太員費俊龍出艙後面帶微笑地説:“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完成了所有在軌飛行任務,現在順利回到了祖國,我們感覺良好。”

這是航太員鄧清明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鄧清明依然是一臉溫和的笑容:“感謝全國人民對我們乘組的關心支援和鼓勵,無論年齡多大,能夠被祖國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這是航太員張陸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眼有星辰大海,胸懷赤膽忠心!我們會儘快調整狀態,投入訓練,隨時準備再次出征太空!”航太員張陸的回答鏗鏘有力。

太空出差!在中國空間站的186天

  2022年11月29日夜,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點火升空。發射場區寒風刺骨,氣溫直逼火箭發射最低溫度條件。這是我國首次在超低溫天氣成功發射載人飛船。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神舟十五號和神舟十四號兩個航太員乘組首次“太空會師”,我國首次有6名航太員同時在軌飛行——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由此開始。

  2月9日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五號航太員費俊龍開展艙外操作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劉芳 攝

  在軌期間,神舟十五號乘組完成4次出艙活動,刷新了中國航太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出艙活動期間,3名航太員在艙內外密切協同,先後圓滿完成了艙外擴展泵組安裝、跨艙線纜安裝接通、艙外載荷暴露平臺支撐桿安裝等任務,創造了出艙範圍覆蓋空間站三艙、航太員手持大體積腳限位器和艙外操作臺等多個“首次”,為後續開展大規模艙外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奠定了基礎。

  除圓滿完成出艙活動任務外,神舟十五號乘組還開展了多次載荷出艙任務、8項人因工程技術研究、28項航太醫學實驗,以及38項空間科學實(試)驗,涵蓋生命生態、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等,獲取了寶貴的實驗數據。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期間,航太員使用雙光子顯微鏡,獲取了皮膚表皮及真皮淺層的三維圖像,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乘組在空間站拍下“全家福”。圖源:新華社微網志

  2023年6月2日,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乘組在空間站進行了交接儀式,神舟十五號乘組跑完了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程,把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交到了神舟十六號乘組手中。一天后,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離開空間站組合體,在神舟十六號乘組的目送下踏上歸途。

重大突破!穩定跟蹤飛船穿越黑障區

  飛船返回要經過制動減速、大氣層外自由滑行、再入大氣層以及回收著陸四個階段。此次載人返回任務中,不僅有更新換代的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GNC系統)和1000多平方米的降落傘護航飛船精準、平穩著陸。在曾經會讓飛船與地面失去所有聯繫的黑障區,也準確地捕捉到了返回艙的實時高清圖像,實現可控。

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飛船返回地球時,會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溫度劇增,導致氣體分子與飛船表面被燒蝕的材料均發生電離。這些不斷産生的電離氣體包裹在飛船周圍,形成電漿體鞘套,對電磁波産生吸收衰減、折射、反射、散射等效應,導致飛船內部與外界的無線電通信異常乃至中斷,這就是所謂的黑障現象。這段危險的過程稱為黑障區,也被稱為“最危險的五分鐘”。

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能否在此期間穩定跟蹤飛船,不論是對出黑障後的飛船測控引導,還是及時預報飛船落點都  極為重要。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在穿越黑障區時的穩定跟蹤,表明我國在載人飛船返回穿越黑障區跟蹤測量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從神舟一號任務開始,為了解決飛船在黑障區的跟蹤測量難題,我們一代代測控人接續攻關,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針對飛船在黑障區的雷達回波信號特點,不斷完善針對性的信號檢測和跟蹤技術,現已具備了黑障區穩定跟蹤飛船的能力。”測控區技術專家吳剛説。

歡迎回家!東風著陸場第4次迎接英雄

  這是東風著陸場第4次迎接航太員天外歸來,也是首次跨晝夜執行的神舟飛船搜救任務。為確保航太員歸途安全,東風著陸場多措並舉迎接航太員安全“回家”——設立了應急備降場、新增後彈道返回搜救區域、構建非合作式搜索體系、創新預案體系構建方法、全面實施裝備檢修檢測、制定應急處置預案200余份。

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東風著陸場各參試力量于5月10日即進場完畢,按計劃有序組建了空中(直升機)分隊、固定翼飛機(載傘降救援組)分隊、地面分隊、道路封控分隊、搜救支援分隊、搜救預備隊等搜救力量,並在後彈道返回著陸區、推遲一圈返回著陸區擇地部署了地面搜救小組,協同執行搜救任務。

  據了解,東風著陸場新增後彈道返回搜救區域,是我國首次在載人飛船返回任務中新增後彈道返回搜救區域。“國際空間站運營以來,先後出現過3次載人飛船後彈道返回案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載人航太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介紹説,通過對國外載人飛船後彈道返回案例的分析研判,神舟十五號返回任務在以往大範圍偏差搜救預案的基礎上,首次規劃飛船後彈道返回著陸區,設計飛船後彈道返回搜救方案,提升東風著陸場應對大範圍偏差快速搜救能力,進一步增強航太員安全保障能力,確保神舟十五號航太員乘組安全返回。

順利交付!20多公斤太空實驗樣品

  2023年6月4日,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著陸場交付由中國科學院&&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日14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系統總體與相關實驗人員對返回實驗樣品基本狀態進行檢查確認,並交接相關實驗科學家開展後續研究。

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空間應用系統隨神舟十五飛船返回艙共下行15項科學項目的實驗樣品,包括細胞、線蟲、擬南芥、再生稻等生命實驗樣品,以及多種合金材料、新型紅外探測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實驗樣品。下行實驗樣品總重量20余公斤。

  後續科學家將對返回生命樣品進行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在軌生長髮育和代謝等相關分析,通過與地面比對分析研究,解析空間微重力、輻射對於實驗樣品作用的規律和分子機理,為進一步創制適應空間環境的作物和開發利用空間微重力、輻射等資源提供理論依據。材料實驗樣品將在實驗室進行測試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在地面重力環境下難以獲知的材料物理特性和化學變化過程的規律,獲得高性能製備工藝關鍵條件,指導地面新材料製備。

圓夢乘組!承前啟後交出滿分答卷

  神舟十五號乘組的順利歸來,意味著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12次發射任務連戰連捷、一氣呵成!從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到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再到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不到31年的時間裏,中國載人航太就實現了“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這一幾代航太人的浪漫夢想。

360截圖20230605121427204

神舟十五號乘組。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神舟十五號乘組,是圓夢時刻的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航太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所組成的“圓夢乘組”,以出色的表現交出了一份滿分答卷。

  “圓夢乘組”捧出的航太碩果,既有航太員個人艱苦卓絕的付出,還有千萬航太人的密切配合與無私奉獻,離不開我國載人航太事業數十年的深厚積澱,更有新型舉國體制的巨大托舉。隨著航太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天外歸來,我國第一、二批現役航太員全部圓夢九天!神舟十六號已接過神舟十五號傳遞的夢想“接力棒”,浩瀚太空首次出現了第三批航太員的身影,第四批預備航太員選拔工作正有序推進。航太夢連著中國夢,這是有夢者的新天地,這是追夢者的新時代,這是圓夢者的新征程!面向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廣大航太人還將在浩瀚宇宙書寫更多中國傳奇!


  綜合整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國軍網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