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數説犀尊”展亮相國博 一物一展完美呈現文物和科技融合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資訊      2023-06-06 14:01:15

  “數説犀尊”展亮相國博一物一展完美呈現文物和科技融合

“數説犀尊”展現場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博物館最新常設展“數説犀尊”展覽已于日前對公眾開放。該展最大特色在於以一物一展的形式,從出土經歷、功能特點、鑄造和裝飾工藝、造型美學等方面對這件國寶級文物進行全方位解讀,同時綜合運用高清三維掃描、超高清顯示、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讓觀眾從單純的參觀者變成探索者、參與者,從視、聽、觸、互動思考等多維度深入感受文物所承載的價值。

  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代表性文物,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1963年在陜西出土時,它在一個灰陶甕中,同時腹內還藏17件其他器物,包括銅鏡、帶鉤、銼刀、花貝等,大多是西漢時期的器物,有鋻於此,專家認為該遺存的埋藏年代為西漢時期。但通過對比發現,犀尊的造型、紋飾和製作工藝,與戰國晚期的一些文物很相似,因此亦有專家認為犀尊可能為戰國遺物。在該出土地點周圍並未再有其他考古發現,人們推測犀尊有可能是因戰亂或其他緣故而倉促掩埋。

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該犀尊一方面以細緻入微的寫實主義造型風格、繁複華麗的雲紋紋飾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情操;極盡工巧的錯金銀工藝、科學準確的合金比例與鑄造技藝則處處展現著能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超凡智慧;另一方面,犀尊的出土佐證了今天瀕臨滅絕的犀牛曾經在中華大地廣泛生存,而令觀眾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展廳內再現文物採集、應用場景和數字運作平臺,通過對人、物、環境的透徹感知,融合分析,實現智慧管理,同時通過互動設備將數字展廳與陳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國”展廳聯動起來,使觀眾的視野從一個展覽延伸到多個展覽,在感悟歷史的同時,切身體會到現代技術帶給博物館的無限可能。

  犀尊歷經數千年深藏地下,再現時早已滄桑斑駁,周身遍佈銹蝕。借助先進的檢測技術,觀眾可以看到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犀尊內部構造和材質機理,從而一窺中國古代青銅鑄造的高超水準,以及令犀尊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的錯金銀裝飾工藝。在地下埋藏兩千年的犀尊,通體佈滿銹蝕。儘管20世紀90年代開展過一些除銹工作,部分紋飾得以重見天日,但仍有大量紋飾被掩藏在銹蝕之下。今天,借助X射線熒光成像和光纖反射光譜,繁複而精美的紋飾終於更加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數説犀尊”展現場呈現的高精度三維數據採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數説犀尊”展現場呈現的高精度三維數據採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作為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史上藝術與實用完美結合的典範,犀尊會讓每一個走近的人驚嘆于它與眾不同的美。展覽從造型之美、紋飾之美兩方面進行説明,整體造型極具張力,骨架的支撐感和肌肉的力量感都非常逼真,塑造了一個在那個時代並不多見的勇猛沉鬱,而不失狡黠靈動的犀牛形象,同時通體佈滿華麗的錯金銀“雲紋”紋飾,也使犀尊披上了一層“神性”的外衣。

  展覽現場還展示了智慧國博建設的成果,包括高精度三維數據採集、可視化運維等。藏品的三維數據在博物館多種場景中得到使用,助力博物館藏品管理、展覽,科研、文保、社教、文創等各領域發展。(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