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中國4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獲聯合國糧農組織授牌

  2023年5月2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授牌儀式在義大利羅馬舉行。中國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文化系統、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4項遺産獲FAO授牌。

  2023年5月2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授牌儀式在義大利羅馬舉行。此次授牌是2020年以來FAO首次對新入選GIAHS舉行集中授牌,共邀請12個國家24項新入選遺産參加。中國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文化系統、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4項遺産獲FAO授牌。

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産,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援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于2002年發起的一個大型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並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據悉,每一個獲認定的遺産地都必須滿足5項標準,即糧食和生計安全,農業生物多樣性,地方及傳統知識體系,文化、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特色陸地和海洋景觀等相關標準。截至目前,獲得該機構認定的遺産地總數達74個。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webp

牧民轉場至夏營地的途中。楊偉東 攝(來源:中新網)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核心區位於巴彥溫都爾蘇木,是中國第一個遊牧類的農業文化遺産,總面積500萬畝,涉及23個嘎查。這裡依然原汁原味保留著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騎馬射箭的傳統遊牧生産生活方式。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體,農林相互依存、優勢互補的複合生産體系,為牧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物和生産生活用品來源。牧民在長期的遊牧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富有區域民族特色的遊牧文化,包含了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歌舞音樂、民間工藝等。這裡還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等多樣的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保育及物種保護功能。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豐富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牧草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全球典範,也是全球可持續遊牧業的典型模式。

  據悉,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于2014年5月被列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2017年8月,正式啟動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工作。2019年6月12日,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22年5月20日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景觀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景觀。陳虎斌 攝(來源:中新網)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位於中國北部的河北省,為雨養農業系統,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當地山區氣候乾旱、自然環境惡劣,而石堰梯田為陡坡種田創造了條件,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既給當地人提供了穩定生計,也為這個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區打造了生態迴圈可持續農業的樣板。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集中分佈在涉縣東南部的井店鎮、更樂鎮和關防鄉三個鄉鎮,涵蓋46個行政村,總面積204.35平方公里。系統內石堰梯田分佈密集、規模宏大,是涉縣乃至太行山地區旱作梯田的傑出代表。

  2014年,“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2019年又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預備名單。這一系統曾被到訪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了不起的人間奇跡”。2021年9月,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2年5月20日,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福建安溪鐵觀音文化系統

福建安溪鐵觀音文化系統.webp

福建安溪鐵觀音文化系統。(來源:中國青年報)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有1000多年種茶歷史,300年前鐵觀音在這裡被發現並命名,在長期的種茶和制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傳統鐵觀音品種選育、栽培、病蟲害防治、茶園生態系統管理、茶葉採制工藝和茶的相關文化為核心要素的複合農業系統。

  獨特的氣候環境以及“天、地、人、種”完美結合的生産製作體系,造就了鐵觀音獨一無二的品質——天然“蘭花香”和獨特“觀音韻”。由安溪鐵觀音衍生出來的生態系統、生産系統、文化系統,成了中國茶産業的突出代表和符號。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遍及全縣所有24個鄉鎮,2014年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2022年5月20日,福建安溪鐵觀音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具有顯著的全球重要性,主要體現在首創了烏龍茶製作技術和茶樹“短穗扦插”繁殖技術,豐富了世界茶葉種類和茶樹繁殖技術;發現了鐵觀音茶樹品種,至今仍保留有鐵觀音母樹,豐富了世界茶樹基因庫;茶樹的生態種植管理模式,對全球山區生態農業建設具有示範作用;茶文化傳承模式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提供借鑒。

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

1667530200242_63647dd8159bb86fa98d40f8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地處浙江西南部,總面積1898平方公里,是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的發源地、中國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800多年來,由森林保育與菌菇栽培共同孕育的“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2014年,該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錄。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的慶元香菇。“慶元香菇”連續8年蟬聯中國食用菌第一品牌,是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2020年,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名單。

  2022年11月,“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形成了獨特的林—菇共育技術,保留了從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的完整食用菌栽培技術演化鏈,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森林生態文化和香菇文化,形成了結構合理的土地利用類型和生態景觀,為世界山區森林保育、林下經營、食用菌栽培以及山區多功能農林業發展提供了示範。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