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香港“大豆專家”林漢明:農業科學研究就是要“上天下地”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港澳新聞      2023-06-08 19:14:35

中新社香港6月8日電 題:香港“大豆專家”林漢明:農業科學研究就是要“上天下地”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之後的數天,神舟十六號成功發射,而林漢明及其團隊研發的隴黃大豆也搭載飛船一併升空。再往前,同樣由林漢明研發的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則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升空,成為香港首個抵達“天宮”的農業科學實驗室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將實驗樣本帶去太空的作用在於,觀察它們在地球所不具備的多種環境裏發生的變化,這或許對進一步研究産生啟發和影響。 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  

“兜轉了一圈,它們在‘天宮’相聚了。”林漢明開心得合不攏嘴。在他實驗室裏,大豆及“根瘤菌”的樣品旁,特意放了兩個迷你版火箭模型。他解釋,將實驗樣本帶去太空的作用在於,觀察它們在地球所不具備的多種環境裏發生的變化,這或許對進一步研究産生啟發和影響。

林漢明研究的大豆如今“上天”,源於當初他選擇“下地”的研究方向。他的實驗室背景板上有一張放大的照片,那是甘肅一片廣袤荒蕪的山丘,山腳下卻有兩塊綠油油的莊稼地,他指向角落裏一個模糊不清、躺在田埂上休息的人影,笑言:“那就是我,走到腳都軟了。”

林漢明從這裡講起他的科研故事。那時他剛從美國學成歸來,正尋覓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當時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麥、玉米等,對於大豆的投入不是很多。”中國的大豆跟國家歷史文化乃至百姓生活都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大豆還具備固氮作用,可以令貧瘠的土地重新充沛營養。

於是,林漢明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國宏合作,研發了三種耐鹽耐旱大豆品種(隴黃1、隴黃2、隴黃3),自2016年起無償交予甘肅農民使用。他告訴記者,如今他們已在甘肅種植了83萬畝大豆。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及其團隊研發的隴黃大豆,日前搭載神舟十六號飛船升空。 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

其實在這過程裏,一直有公司想要購買林漢明的研究成果進行産品轉化,但林漢明始終堅持無償提供給農民使用,他一直很認同一句話——“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他曾問過自己,當有一天退休,究竟是希望銀行裏存款更多,還是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他選擇了後者。

如今,各類經改良的大豆品種被帶到非洲、巴基斯坦等國家及地區播種,幫助當地農民提升經濟收益。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十週年,而林漢明的大豆項目今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他覺得特別有意義,他還打算帶著學生們一起去巴基斯坦看看種植的成果,一起去農民家吃飯,感受當地風土人情。

5月10日那一天,林漢明團隊研發的“根瘤菌”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升空之時,林漢明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現場,心情激動。他看著火箭接力飛行,先是第一級火箭點火“開跑”,達到一定速度後燃料耗儘自動脫落;接著第二級火箭接過“接力棒”,進一步加速,就這樣傳遞下去。他覺得自己就是第一級火箭,從零開始將香港的農業與航太科技結合起來。“下面就看你們的啦。”他回到學校後跟學生們説。(完)

來源:中新社


責任編輯:侯哲
聚焦港澳
港澳時評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