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現存最早《茶經》版本亮相 國內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資訊      2023-06-10 10:01:39

  中國現存最早《茶經》版本亮相國內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

展覽從典籍的視角出發全面展示中國茶文化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應妮)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主辦的“茶和天下 典籍裏的茶”展覽9日向公眾開放。該展是國內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的展覽,從典籍的視角出發,全面展示中國茶文化,讓觀眾可以在珍貴典籍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裏“品”茶香書韻,共赴一場“茶”與“書”之約。

  茶文化既活在當下,人民的生活裏,又載于浩瀚的典籍中,成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展覽共分為“茶之源”“茶之飲”“茶之道”“茶之政”“茶之路”五個單元。

  “茶之源”溯源茶樹的起源地,詳細梳理了“茶”字演變、“茶”世界讀音的中國元素等內容,展現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祥地與傳播中心的深遠影響。

現場展示的宋鹹淳九年(1273)《百川學海》本《茶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茶經》版本 應妮 攝

  現場展示的宋鹹淳九年(1273)《百川學海》本《茶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茶經》版本 應妮 攝

  “茶之飲”單元以朝代為軸,延展至茶的製作工藝、飲用方法及茶藝茶俗等內容。觀眾可以了解生食羹飲、煎茶法、點茶法、瀹茶法等各個時期不斷推陳出新、演變發展的飲茶方式,以及龍鳳團茶、鬥茶、分茶等茶的製作工藝和茶藝茶俗,體味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與謙和禮敬的價值觀。

  “茶之道”昇華主題,重點介紹數千年來中國在“茶”中積累的豐富的精神體悟,深入到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諸多領域,如蘇軾利用多種形式的著作記錄茶史並親自參與茶事、詩僧皎然闡述茶道、李清照與趙明誠“賭書消得潑茶香”等耳熟能詳的人物與故事,歷代廣為流傳的與“茶”相關的典故,讓觀眾領略到以茶敬客、以茶敦親、以茶睦鄰、以茶結友的人文精神。

  “茶之政”説明瞭茶葉生産大規模發展、飲茶風氣普遍形成後,官府逐漸建立的完密的茶業生産和流通的管理制度,顯示了茶課在我國古代國家財政中的地位,觀眾可以在這裡看到“茶馬互市”的最早記載。

  “茶之路”則厘清了中國茶葉對外傳播的多個主體路線,通過古代絲綢之路、海上茶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乃至“一帶一路”,展現中國茶和茶文化的輸出深刻影響著亞、非、歐、美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生活習俗、審美趣味、貿易格局與政治進程,在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覽展出國家圖書館館藏珍貴典籍60余件,如宋鹹淳九年(1273)《百川學海》本《茶經》,是現存最早的《茶經》版本,也是現存《茶經》版本的祖本;宋徽宗趙佶所作唯一一部皇帝禦制茶書《大觀茶論》;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宣和北苑貢茶錄》,底本為《永樂大典》本,比其他傳世版本增加了插圖與註釋;英文版初版《中國茶鄉之旅》(A 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載有“茶馬古道”商貿繁華的《果親王西藏日記》;與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日本榮西禪師的《吃茶養生記》並稱世界三大茶書經典的《茶葉全書》(All about Tea)初印版本等。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特展現場可掃碼觀看展映影片 應妮 攝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特展現場可掃碼觀看展映影片 應妮 攝

  國家圖書館主辦的“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五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項目傳承人記錄成果特展”系列活動同日拉開帷幕。活動以國家圖書館為主會場,邀請全國220余家各級各類圖書館進行聯展聯映,同步結合M地鐵·圖書館主題活動在地鐵車站向公眾進行宣傳展示。

  特展中展映的68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影片,全部來自非遺記錄工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中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包括2022年我國最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以及較少進入公眾視野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麥西熱甫、中國活字印刷術等項目。

  活動將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展覽展映活動將持續到7月9日。“茶和天下典籍裏的茶”展覽將持續3個月。(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