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絕無僅有!中國的這些世界遺産有多驚艷?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3-06-10 11:03:30

  中新網北京6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如期而至了。每逢此時,那些珍貴的世界遺産,總會以卓然超群的風貌吸引人們的目光,成功出圈。

  世界遺産分為自然遺産、文化遺産等不同類型。長城、兵馬俑、岩畫、武夷山……隨著“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遺,中國的世界遺産總數升至56項。

  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來臨之際,和小新一起欣賞中國那些令人驚艷的世界遺産。這些存留於世的瑰寶,風貌獨特且文化內蘊深厚,也是“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妙在何處?

  很多時候,“詩與遠方”可以兼得,那些令人驚嘆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具備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兩種條件,往往既有奇景,又有豐厚的文化內蘊。

資料圖:雨季的煙霧也掩不住武夷山青綠。李滿 攝

  武夷山

   “平生飽識佳山水,直作東南第一看。”1999年,武夷山進入《世界遺産名錄》。

  位於福建北部的武夷山,擁有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憑藉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文物古跡享有盛譽,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峨眉山—樂山大佛

資料圖:圖為航拍峨眉山雲霧飄渺的一角。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申遺成功。

  正所謂“峨眉天下秀”,峨眉山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憑藉“雄、秀、神、奇、靈”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

資料圖:遠眺樂山大佛,旁邊佛頭觀景平臺擠滿了遊客。劉忠俊 攝

  日出、雲海、佛光……峨眉山的每一處景致都讓人讚嘆不已。樂山大佛開鑿于野外,經盛唐三代工匠努力,前後耗時90年方才完工,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黃山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1990年,黃山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資料圖:黃山雲海壯闊奔騰。 吳丹 攝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峰巒疊嶂,自然景觀堪稱奇絕。位於黃山玉屏景點的迎客松,更是廣為人知。

  作為中國的傳統名山,黃山擁有古建築、摩崖石刻等,歷史文化內涵豐富。

  泰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資料圖:圖為遊客在泰山上迎日出。中新社發 姜東濤 攝。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古時又稱“岱山”“岱宗”,景色雄偉壯麗,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和諧融合,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名士。

  這些世界自然遺産為何引人入勝?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長久以來,許許多多的世界自然遺産,以其獨特的風貌,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項目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資料圖:鹽城灘塗濕地風光旖旎。孫華金 攝

  這裡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

  而第一期項目所在的江蘇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其中包括415種鳥類,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貴州梵凈山

  2018年,梵凈山成功“申遺”。風雨侵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梵凈山獨具一格的景致,“紅雲金頂”聞名於世。

資料圖:圖為世界自然遺産地梵凈山。李鶴 攝

  此外,梵凈山生態系統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是東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區域之一。

  這裡還是黔金絲猴和梵凈山冷杉唯一的棲息地和分佈地,也是水青岡林在亞洲最重要的保護地,是全球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東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苔蘚植物最豐富的地區。

  青海可可西裏

  2017年,可可西裏“申遺”成功。

  資料圖:圖為成群的藏羚羊在可可西裏覓食。馬銘言 攝

  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棲息著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等珍稀野生物種。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可可西裏積累了豐富而特殊的地質、生態、生物和物産資源,保存著青藏高原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是世界上原始地質地貌、生態環境保存較好的自然保護區。

  神農架

資料圖:神農架秋色旖旎、雲蒸霞蔚。 萬忠醫 攝

  2016年,神農架申遺成功。它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被譽為北半球同緯度上的“綠色奇跡”。

  更珍貴的是,這裡自然資源及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複製性全球少有。在神農架,棲息著金絲猴、金錢豹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

  世界文化遺産因何令人驚嘆?

  平遙古城、大足石刻、蘇州古典園林、殷墟……這些世界文化遺産的魅力之一就在於,即便歲月流逝,其凝聚的文化內涵依然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2021年,在第44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資料圖:圖為開元寺,它是宋元時期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反映了當地的多元文化。 王東明 攝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10世紀至14世紀産生並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遺産,分佈於以今天泉州城區為核心的泉州灣地區,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等22個遺産點。

  該項目申遺成功,再次實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輝煌歷史和傳統信念,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卓越的智慧和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的精神追求。

  良渚古城遺址

  2019年,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資料圖:圖為原址模擬呈現良渚古城遺址反山王陵12號墓。張斌 攝

  它是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遺址規模宏大,其遺産的整體價值由城址、週邊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和以良渚玉器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遺存要素共同承載。

  值得注意的是,良渚玉器種類豐富、製作精良,許多還雕有精細的紋飾,達到了中國史前治玉水準的高峰。技藝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2017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申遺。

資料圖:俯拍的鼓浪嶼一角。 張斌 攝

  鼓浪嶼位於福建九龍江入海口,因西南海濱礁穴受浪衝擊,聲如擂鼓,“鼓浪”嶼因而得名,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也被譽為“鋼琴之島”、“音樂之島”。

  鼓浪嶼的發展,清楚地記錄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在鼓浪嶼的交匯和傳播,記錄了中國早期近代建築吸收南洋、西洋風格的基本特點。

  在這裡,鼓浪嶼的文物建築、古跡遺址等既是文化遺産,也構成可感可觸的生活環境。

  廣西左江花山岩畫

  2016年,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順利通過審議,成功申遺。

圖為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資料圖)。崇宣 攝

  據介紹,左江花山岩畫點大都位於江河的拐彎處,面向來水的高大峭壁上,畫面大多距水面15至100米,最高130米。岩畫使用鮮明而強烈的赭紅色顏料繪製而成,圖像大致可歸納為人物、典型器物、動物三大類,以人像為主。

  這些岩畫地點分佈廣、作畫難度大、畫面雄偉壯觀,具有重要科研和藝術價值。

  土司遺址

資料圖:航拍視角俯瞰世界遺産——遵義海龍屯。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2015年,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其中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三處遺址均是中國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