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日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兩大文博機構首度聯袂推出的重磅特展,從故宮和國博的豐厚館藏中精選400余件文物精品進行展示,闡述中華文明的“和”文化、“合”理。展覽分為“天地同和”“萬邦協和”“宜民安和”“樂在人和”四個單元,以“和”統領,從宇宙、天下、社會、道德4個層面,闡述中國“和合”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豐富內涵。
展覽現場。(攝影:虞鷹)
本期策劃聚焦“樂在人合”單元,闡釋了中華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中華文化中,“和”與“善”相輔相成。“善”是“和”的基礎,是實現“人和”的道德支撐;“和”是“善”的結果與目的。“人心和善”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的道德要求,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確定牢固的精神支柱。
《易經》載“蒙以養正”,“果行育德”。養正而育德,可以為善。“德”“善”訴諸個人,是“溫、良、恭、儉、讓”;至家族、鄉黨而為“孝”“悌”“慈”“仁”“愛”;是《詩經》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以道義、美德教育民眾、治理國家,便如管子所言“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五千年中華文明不斷傳承弘揚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參照的歷史尺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和諧內斂的“中和”琴
黑漆灑朱綠“中和”琴(明崇禎十四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來自國博的明代黑漆灑朱綠“中和”琴,為仲尼式古琴,玉軫玉足,七弦十三徽,琴底上部楷書“中和”二字。《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和”意味中庸、和諧與內斂,這是中國古典審美的理想境界。
趙孟頫楷書《道德經》卷
趙孟頫書《道德經》刻帖(清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來自國博的元代趙孟頫楷書《道德經》卷,為其小楷代表作之一,全卷5000余字一氣呵成,點畫精到遒勁,筆勢圓轉流動,係書法家晚年得意之筆。
《道德經》,由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撰寫,分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老子在《道德經》中論述了“道”“德”及二者的關係。老子還認為,人類社會“道”“德”的運作要秉持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老子用僅僅五千余字的《道德經》,闡釋了其對自然與人類社會運作的深入思考。
描繪文人雅士的高潔品格
部分展品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展覽中展出了很多精美展品,描繪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超塵出世、高尚的品格。
來自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乾隆剔紅採菊圖圓盒,“採菊”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更是千古絕唱。自此,“採菊”成為文人清高品格的象徵。
來自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乾隆剔紅“放鶴寶盒”,放鶴亭為宋代隱士張天驥于徐州雲龍山所建。張氏自養仙鶴,溫馴善飛,朝放而暮歸。北宋文學家蘇軾謫貶徐州知州時,與張天驥結為至交,二人有一番對人生的討論,蘇軾為之作《放鶴亭記》。因此,放鶴又有超塵出世、性情高潔之意。
來自故宮博物院藏的清康熙青花“翻羹不恚”圖花觚,“翻羹不恚”典出《後漢書·劉寬傳》。東漢名臣劉寬,官至廷尉,待人寬厚,在朝中素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美譽。其夫人不信,趁劉寬上朝前,指使侍女捧上一碗肉羹,假裝打翻,濺灑在劉寬的朝服之上,劉寬非但不氣,反問侍女:“羹爛汝手耶?”可見其涵養絕非常人。
來自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天然木邊座黑漆嵌玉石九老觀畫圖座屏。唐會昌五年(845年),詩人白居易退居河南香山,常與胡杲、吉旻、鄭據、劉真等九人一同宴遊,九人皆高齡,時人稱“香山九老”。後世多有以此入詩畫者,含祝壽祈福之意。
“松竹梅”又稱“歲寒三友”,為中國傳統紋飾,“松竹梅”在寒冬時節仍能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象徵高尚的品格,堅韌不拔的品質。
《易經》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古代社會父慈子孝、夫妻齊眉、兄友弟恭的倫常關係,仍可為今日家庭和睦垂訓;詩禮傳家、晴耕雨讀、勤儉節約的家風家訓,仍可為今日家庭發展立典。修身齊家、仰事俯育之間,樂善尚和的億萬中國人民聚沙成塔,構築起牢固的祖國偉業。華夏大地上,千萬家庭的文明微芒融合成炬,照耀泱泱中華燦爛美好的前行之路。
象徵團圓和諧的“和合二仙”
展覽中展出的“和合二仙”展品。(攝影:虞鷹)
和合二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間傳説人物,一説其原型為唐代隱逸詩僧寒山與拾得,相傳二人情誼深厚,善於嬉笑,故被視為“喜神”。明、清時期,和合二仙常以兩名蓬頭的仙翁或活潑的孩童形象表現,一人持荷,一人捧盒,諧音“和合”,象徵團圓和諧。由此衍生出的各種藝術形象均表達對家庭和諧美滿、萬民歡喜和洽的寄望。
寓意家庭和睦、多子多福
紫檀嵌鏨胎琺瑯五倫圖座屏(清代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來自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紫檀嵌鏨胎琺瑯五倫圖座屏,此屏風以鳳凰、仙鶴、鴛鴦、鹡鸰、黃鶯分別代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為儒家“五倫”。《孟子注疏》載:“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部分展品拼圖。(攝影、製圖:虞鷹)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子多福、子孫滿堂一直是家族興旺、家庭和美的象徵。百子的典故最早出於《詩經》,歌頌文王子孫眾多。
九子盒也稱“攢盒”,常用於分裝食物。囍字九子盒在婚慶中使用,體現多子多孫的祝福之意,蝙蝠與壽字組合,寓意福壽雙全。
寓意海晏河清、四海太平
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虞鷹)
在展覽的結尾,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霽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引人注目。此器外壁施霽青色釉,以金彩繪纏枝牡丹、蕉葉紋、如意雲紋等,近足部飾粉彩仰蓮紋及聯珠紋,肩頸之間雕貼一對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作為耳。這件瓷尊是清代景德鎮禦窯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品,需多次入窯和施彩,工藝高超,集雕、貼、凸壓之大成。
“海晏河清”,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此語用以歌頌天下天平。此尊霽青色象徵河清,肩部塑貼的燕與“晏”諧音,整件器物蘊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此尊霽青色象徵“河清”,燕與“晏”諧音,蘊含海晏河清、天下承平之意。
圖左一、圖右一為掐絲琺瑯“海晏河清”圖燭臺(2件)(清代 故宮博物院藏);圖中為青玉太平有象(2件)(清代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來自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掐絲琺瑯“海晏河清”圖燭臺,燭臺以立於龜背上的鳥或鳧為造型,並在底盤內裝飾海水江崖和蓮瓣紋,寓意“海晏河清”。
《漢書》載:“天下太平,五穀成熟。”來自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青玉太平有象,象與“祥”諧音,大象安詳端莊,是祥瑞的象徵;瓶與“平”同音,寓意平安、太平。象馱寶瓶,寓意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