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期待更多方便兩岸交流的“熱線”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3-07-07 22:26:43

  深度分析1

     日前,從金門出發的“金瑞龍”號客輪抵達廈門五通客運碼頭,來自金門的旅客蔡弼凱有幸成為廈金線第2000萬名旅客。至此,廈金線歷時23年,出入境旅客突破2000萬人次大關。蔡弼凱表示,從2001年開始就經常通過廈金航線往返兩地,從在廈門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到在廈門就業,從普通週末到節日假期,這條通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熱線”。

  據了解,廈金線開通以來,因航班密集、價格低廉、方便快捷等優勢,迅速成為兩岸人員往來的主要通道。2005年廈金線運送旅客量突破100萬人次,2010年突破500萬人次,2014年突破1000萬人次,至此番突破2000萬人次,佔據“小三通”總客流量的90%左右,每年的海峽論壇、廈門國際馬拉松賽、臺交會、投洽會等重大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大批台灣同胞通過航線往返于兩岸,廈金線成為兩岸民眾交往交流的“黃金水道”。

  隨著兩岸各領域交流持續深入開展,便捷、快速、安全的交通通道很重要。我們欣慰的看到,大陸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最大的限度的為廣大台灣同胞往返兩岸提供便利,溫馨的服務、溫情的保障、溫暖的照顧,都讓台灣同胞感受到大陸濃濃的親情與善意,在大陸工作舒心、生活安心、長創業放心。對此,我們期待著更多方便兩岸交流的“熱線”拉進同胞心靈距離、增進親人情感、消除誤會誤解,讓這樣便利便捷的“熱線”成為兩岸同胞的連心橋。

  期待兩岸同胞成為更多“熱線”的貢獻者。蔡弼凱表示“今天是幸運的一小步,卻是兩岸交流的一大步”。23年來,兩岸同胞守望親情,珍惜親情,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依舊不改推動兩岸交往交流的初心,依然奔走于兩岸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用腳步與情懷將兩岸同胞的心連結在一起。帶著10盒鼓浪嶼餡餅準備回金門的許先生,自稱是廈金線的“鐵桿粉絲”,他説父母都在金門,經常傍晚搭船回金門,第二天陪他們吃過早餐,再搭最早的船回廈門上班,半小時就能到。可以説,許先生是廈金線的享受者也是兩岸交流的貢獻者。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和許先生一樣,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許先生成為兩岸交流“熱線”的貢獻者,在大陸持續出臺便利措施,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提供同等待遇的善意和誠心下,廣大台灣同胞選擇到大陸求學、讀書、工作、生活、創業、打拼,在擁抱大陸、走進大陸、感悟大陸中打消了疑慮,提升了信心動力,通過切身的獲得感自覺自發成為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貢獻者。

  期待兩岸同胞成為更多“熱線”的受益人。自1月7日“小三通”部分復航,截至4月30日,“小三通”航線共830航次,載客75825人次。其中,廈金航線共596航次、69211人次;福馬航線共186航次、5102人次;泉金航線共48航次、1512人次。“小三通”部分復航,為廣大台胞往來兩岸提供了便利。這個數字應該會持續增長,因為兩岸同胞往來的腳步一直都是“加速度”。無論是哪條航線,兩岸同胞用心用情用力架起的連心橋,讓同胞之間的心更近、情更濃、愛更多。“小三通”的便利,促使了“廈金生活圈”的快速形成。即便民進黨當局罔顧民意,設置障礙,卻阻擋不住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信心與腳步,讓更多的諸如廈金線的“熱線”既有溫度又有速度,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打心裏願意到大陸來圓夢飛翔,實現理想抱負,在大陸這個創業沃土和圓夢港灣,成為搭乘大陸經濟快車和深耕大陸機遇的受益人。

  期待兩岸同胞成為更多“熱線”的宣傳員。廈門邊檢總站的工作人員表示,廈金航線用14年的時間突破了千萬人次,用9年時間突破了第二個千萬大關,相信在未來,這條航線的數據將會以更快的速度被刷新。另外,為方便旅客順利登船,廈金航線已實現購票、檢票、通關和登船全流程的智慧化應用,同時還為台胞旅客提供閩南語“鄉音”服務,包括讓台胞感受到溫暖的“生命救助通道”。它是針對“老、弱、病、殘、孕”的服務體系,據統計,自2001年開航以來,廈門累計開啟“生命救助通道”326起346人次。可是,民進黨當局為謀取一黨私利,不惜政治操弄相關問題,不斷地損害在大陸經商、學習、生活的廣大台胞的切身利益。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指出,民進黨當局應順應民意,撤除種種不合理障礙,儘快恢復兩岸原有客運航點,恢復兩岸人員往來正常化,給大陸台商台胞一條便利的回鄉路。面對民進黨當局的“綠色恐怖”和島內政客們的造謠抹黑,廣大的台灣同胞應該成為兩岸交流的宣傳員,將在大陸發現的、體會的真實感受講授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切勿成為民進黨當局政治私心的受騙者和政黨私心的犧牲品。

  廈金線是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連心橋,更是兩岸同胞攜手奮進的加油站,不管人為障礙有多少,無論干擾威脅有多狠,都擋不住兩岸同胞守望相助的親情,在越來越多和廈金線一樣的“熱線”助力助推下,兩岸同胞的好日子就會越來越多,台灣同胞的獲得感幸福感就會越來越多。(評論員 賈永輝)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