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江西百年非遺“東河戲”:一顰一笑表千古 一嘆一念皆是情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3-07-16 10:38:59

  中新社江西贛州7月15日電 題:江西百年非遺“東河戲”:一顰一笑表千古 一嘆一念皆是情

  作者 李韻涵 熊錦陽

  “天上下雪三分白,日出東方一片鮮紅,七星北斗顛倒挂,燦爛光輝錦繡玲瓏……”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東河戲”傳承人馬玉蘭,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一座老祠堂的戲臺上表演東河戲經典劇目《牡丹對藥》,悠揚婉轉的唱腔將女主角白牡丹的聰慧伶俐展現得淋漓盡致。

  東河戲發源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白鷺村,起源於明嘉靖年間的高腔坐堂班,因其形成于贛州東面貢水流域,故稱東河戲。表演語言以“贛州官話”為基礎,穿插“客家方言”,樸實生動,又極具民間生活氣息。

  7月12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東河戲在江西贛州贛縣區一老祠堂內演出。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我13歲的時候就進入贛州東河戲劇團學習,通過拜師,跟班學藝,老前輩們為我講述了東河戲悠遠的歷史和獨特的韻味。”記者近日採訪馬玉蘭時,她説,東河戲是江西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與其他地方戲劇單一唱腔不同,東河戲在高腔的基礎上,逐步融合了崑曲、宜黃調、桂劇、安慶劇、弋板、南北調、秧腔等,發展成擁有高、昆、彈三大聲腔較為完整的地方戲曲劇種,集高、昆、彈等多種聲腔之大成。

  “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唱、念、做、打,盡顯功底。單一個拋接棍空中3圈旋轉,就需要演員經年累月的練習。”在馬玉蘭看來,東河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不僅要練習多種複雜的唱腔,還需要練習大量臺上表演動作。

  7月12日,在江西一座老祠堂的戲臺上,“東河戲”傳承人馬玉蘭表演《牡丹對藥》。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馬玉蘭稱,除了正常的臺上走位,東河戲演員還需要練習類似武術的“把子功”和近乎雜技的“毯子功”,當這些技術功底與曲目情節相結合時,能更好刻畫人物,闡釋劇情,並使觀眾“沉浸式”體驗藝術享受。

  今年76歲的馬玉蘭在東河戲的舞臺上一演就是三十餘年,如今,她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記者見到馬玉蘭時,她身著戲服,畫著戲曲粧容,嘴里正念著即將演出的戲劇唱詞,一顰一笑間,將東河戲的百年沉澱娓娓道來。

  在馬玉蘭的工作室內,大大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她手寫的曲譜唱詞,有弋陽腔連臺大戲《目連傳》《三國傳》,有昆腔整本戲《金印記》《金雀記》,還有皮黃戲《九江為王》等。曲譜雖輕,但承載了戲曲文化之重。

  “東河戲的傳承發展十分曲折。”回憶起東河戲的發展,馬玉蘭説,贛州東河戲劇團曾經歷了“三起三落”,演藝隊伍幾度面臨嚴重老化、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等問題。

  1981年,江西省文藝學校在贛南分校開辦東河戲班,由馬玉蘭擔任教學組組長,招收男女學員各10名,經過多年專業培養,為東河戲傳承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

  源起贛鄱大地的東河戲如今也不僅拘泥于本地,每隔一段時間,東河戲劇目會去外地展演,別具地方特色、鄉土氣息濃郁的東河戲贏得了不同層次觀眾的青睞。

  如今,馬玉蘭更加注重將東河戲賦予新時代的活力,使之更好傳承下去。她曾努力尋找東河戲與韻律操的關聯,反覆琢磨東河戲動作與韻律操節奏的變換,探索把古香古色的東河戲融入青少年廣播體操的途徑。歷經半年打磨,她編排的東河戲韻律操成功走進校園,成為學校每天課間必備的集體體育活動。

  “韻律操激發了孩子們對東河戲的興趣,學校還專門組織了東河戲興趣小組,有空時,我也會到學校手把手教孩子們唱戲。”馬玉蘭表示,在這批孩子中,將來也許會出現新一代東河戲傳承人,希望東河戲這項古老藝術在新時代能夠煥發出青春活力。(完)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