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資料圖)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福建省作為大陸對臺融合政策發展示範區,搭起兩岸民間交流的大平臺,凸顯對臺政策係立基於“台灣社會本位”及兩岸民間社會連結思維。大陸通過“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途徑,與台灣社會進行廣泛且深入基層交流、青年交流、社會交流、經濟交流。創造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大交流、大對話、大發展之機遇。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體現兩岸和平發展及和平統一的“主旋律”,最終達成“融合促統”及“融合和統”目標。大陸正積極以“融合發展、共同市場”,營造“兩岸一家親”理念。既已提出惠台31條措施、26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同時,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通過完善同台企台胞分享發展機遇和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為台灣基層民眾、青年群體參與兩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大陸對臺政策採取“一代一線”(年青世代、基層一線)取向,凸顯對臺政策係立基於“社會本位”、“人民中心”,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調整至“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大陸對臺政策實施兩岸融合途徑,凸顯“戰略定力與自信”,呈現漸進性、經濟性、民間性特色,對臺産生“磁吸效應”、“聚合效應”及“示範效應”,擴大大陸與台灣社會的戰略同盟關係,避免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文化台獨”及“漸進台獨”和“務實台獨”所造成負面影響。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途徑,這不僅消弭美國印太戰略拉攏台灣,試圖達成“以臺制華”目標;同時産生一股吸引力即“磁吸效應”,提供台灣民眾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的“同等待遇”,從經濟社會融合建構、權益關注,到文化情感認同及國族認同。毋庸諱言是,兩岸融合促進兩岸經濟社會共同體産生,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最終利於兩岸統一。
大陸將福建省視為兩岸融合示範區,可發揮“先試先行”作用。而首當其衝便是金馬離島地區,近來無論是有關倡議經濟自貿區、金門永久非軍事區、兩岸和平發展實驗區,及兩制金馬方案、興建金廈大橋、金廈生活一日圈及重啟“小三通”,足見金門作為兩岸交流仲介者、衝突緩衝者,其重要性無可言喻。尤其來自金門地區議會、地方政府及社會團體、跨政黨人士傾向採取集體行動方式,發揮以“非綠地方”整合性角色,試圖影響“綠中央”政策作用。
大陸建設福建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台灣將面臨大陸強力之“融合漸統”及“融合和統”的拉力,這種“示範效應”及“磁吸效應”産生,隨福建作為示範區完善發展而增長,對台灣當局而言,當“融合促統”、“融合漸統”的整合成熟度越高,台灣面臨被吸納及感受到“被統一急迫感”應會越來越深。
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致兩岸協商嘎然而止,也因採取反制式兩岸政策,致兩岸政策陷入被動及自我邊緣化困境。一旦持續“執政”,其兩岸政策及路線必然是更加被動、反制,運用“國安五法”的規範兩岸交流及合作,試圖産生“寒蟬效應”遏制兩岸交流及融合。當大陸兩岸融合“磁吸效應”大於民進黨反制政策所産生“寒蟬效應”時,民進黨兩岸論述話語權及路線主導權恐陷入“自我邊緣化”困境。
兩岸融合若要以金馬先試先行,無論是興建金廈大橋、建構金馬和平實驗區、非軍事區或是兩制金馬方案,此皆可能為兩岸跨域治理的核心,需要兩岸公權力機構及社會組織建立“公私協力”合作夥辦關係,這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産生極大制約力量。民進黨擔心交流會降低台灣認同,從而影響其對台灣未來發展主導權及話語權。
兩岸融合需要恢復正常交流及合作,所以因疫情中斷“小三通”、陸客赴臺觀光及陸生赴臺就學,在適當時機應逐漸全面復常,這具有廣大民意需求。據金門大學針對小三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對小三通實施廿年評價,普遍認為小三通改善金馬離島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於疫後立即開放小三通,約75%民眾贊成。
與此同時,台灣民眾期待金馬離島應成為“兩岸非戰和平區”,及興建金廈大橋。根據佛光大學民意中心民調顯示,77.9%民眾認為金門應成為“非戰和平區”;82.7%民眾希望將每年8月23日當作金門的和平日;61.9%的居民認為應建“金廈大橋”。無論是興建金廈大橋或重啟小三通,皆利於兩岸融合,建立金廈“一日生活圈”便利性,營造“兩岸一家親”及命運共同體意識。
若兩岸公權力機關能與民間社會組織進行合作治理,當産生“新功能主義”的外溢效益時,無論是小三通、通水、金廈大橋興建或“新四通”實施,將利於促進經濟融合、社會融合,及情感認同及文化認同,不僅促進“兩岸一家親”兩岸,也會提升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強化金門居民的中國認同,故而兩岸融合應考慮將台灣本島及離島關係加以整合,既要發揮“擴散效應”也要産生“聚合效應”。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