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文化遺存現今模樣:浩瀚典籍,在這裡匯流成海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物收藏      2023-08-18 09:18:20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60】

  浩瀚典籍,在這裡匯流成海

  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哪尋找?“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的國家版本館裏,能覓到答案。

  去年夏天,中國國家版本館,宣告落成。中央總館文瀚閣俯瞰京華,九州精華薈萃;西安分館文濟閣南倚秦嶺,漢唐氣象天成;杭州分館文潤閣毗鄰良渚,大宋風華盡顯;廣州分館文沁閣臂挽流溪,嶺南神韻昭昭……

  一個雨後初霽的日子,記者和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藏書家韋力先生相約,沿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去燕山腳下的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一睹其盛。

  “典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基因庫’。《尚書》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墟出土的大量刻辭甲骨存放有序,説明那時的中國人便有了典籍存藏的意識,至少有3000年曆史。那以後,周守藏室、秦石室、漢天祿閣、唐弘文館、宋崇文院、明文淵閣、清四庫七閣……皇家專藏機構綿亙不絕。”一路上,韋力向記者講起藏書文化的源遠流長。

  中國私人藏書大約從春秋戰國開始盛行,《莊子》便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的記載。唐宋時期,雕版印刷普及令民間藏書大增,及至明清,出現了寧波天一閣,常熟汲古閣、脈望館等一大批頗具名望的私家藏書樓。

  “藏天下典籍、傳文明薪火,歷朝歷代不可謂不努力,但結果如何?皇家樓閣多已毀於水火或兵燹,私家書樓更是起落無常,十不存一……”韋力慨嘆,“棲身之所命運如是,典籍怎能不損毀流離!”

  宋《太平禦覽》皇皇千卷,所存最古刊本南宋閩刊本到清代同治年間便僅存351卷,後被悉數出售海外;

  明《永樂大典》兩萬餘卷,如今正本失蹤,副本百不存一,散落全球多地;

  清《四庫全書》,三萬六千余冊抄成七部,分運七地庋藏,但北方四部輾轉流徙,南方三部毀於戰火,經文士重新徵集、抄寫補錄後僅復原半部;

  抗戰時期,全國圖書館由1848所銳減至831所,損毀圖書1500萬冊以上,其中不少為珍本甚至孤品……

  “如何才能讓典籍歲月不敗、抵擋流光?唯有國強、民富、文盛兼備的社會,才能成就這樣的驚世偉業。正所謂——昇平刊典,盛世藏書!”韋力一字一頓地説。

  説話間,車已駛入青山懷抱。不多時,眼前竟鋪展開一片氣勢恢宏的中式建築群——三進院落坐北朝南、依山而上,雅正端凝。

  這,便是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步入主展館文華堂,中央挑空兩層、高達13米的國家書房帶給記者極致震撼——仰觀穹頂,宋代石刻天文圖的群星光華璀璨,盡顯深邃神秘;環視四壁,3萬餘冊古今經典匯成文山字海,何止“汗牛充棟”?

  雄踞全館制高點的核心建築文瀚閣中,“真理之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經典版本展”匯經典著作、手稿手跡、檔案資料2000余件,僅《共産黨宣言》,就有300多個不同版本……

  “我們以中國歷史發展、中華文明演進為主線,設計了‘1個主題展覽+2個基本陳列+4個專題展覽’的展陳格局,上萬件展品,件件堪稱不朽的文墨傳奇、恒久的文化印記,而這,只是整個館藏的‘冰山一角’。”國家版本館展陳人員告訴記者,總館已入藏版本1600萬餘冊/件,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部的出版物版本。加上三個分館,入藏版本已超過2500萬冊/件。

  泱泱中華文化,以刻符記錄于器物之上、以翰墨書寫于萬卷之間,在亙古歲月中薪火相傳。如今,以陶器、甲骨、青銅、簡牘、絲帛、紙張等為載體,十大類帶有中華文明印記的版本資源聚珍于國家版本館內,共同見證這世上唯一未曾中斷文明的輝煌燦爛。而這,是全國近900家收藏單位、580余家圖書出版社、1萬餘家報刊社及無數民間藏家傾心如注、共襄盛舉的成果。

  “8月2日,我們舉行了首批版本捐贈入藏儀式。社會各界捐贈的12萬多冊/件實物版本和42TB數字版本正式入藏國家版本館。”國家版本館古籍部副主任趙銀芳歷數其中的珍品:北齊天寶九年(558年)寫本敦煌遺書、1400多年前書寫的《佛説佛名經》、沿襲中國形制的越南聖旨……“捐贈單位多、名家多、數量多,善本比例接近80%!”

  百川入海、奇珍歸一,是為了讓這些“文化基因”得到最週密的保護,歷韆鞦萬代而不朽。這,正是國家版本館各項使命的重中之重——運用現代科技力量,提高保護傳承水準。

  總館洞藏區,名曰“蘭臺”,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正是收藏典籍的府庫之意。

  “古籍存藏,溫度與濕度最為重要。溫度過高,紙張會因失水而收縮、捲曲、龜裂;溫度過低,易結冰,也會對古籍造成嚴重傷害。濕度太高,紙張易發黴;濕度太低,則會使韌度下降。因此,溫度最好保持在18℃~22℃之間,濕度需穩定在50%左右。”趙銀芳告訴記者。

  “酸化也是影響古籍保存的重要因素。古籍入庫之前若不消毒,就會攜帶細菌,還會長蟲子,甚至會‘傳染’其他古籍,所以,必須對每一本入庫古籍進行冷凍消殺,包括書盒、函套……”趙銀芳説,“今後,我們還計劃開展館藏古籍的脫酸調研工作,為保護水準更上層樓提供科學依據。”

  在蘭臺洞庫內,源自昔日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文瀾閣四閣的《四庫全書》原件和倣真影印版本正在展出。僅文淵閣《四庫全書》原大倣真影印本,就有6144個書函、36000余冊,佔滿500余平方米的空間,可謂皇皇大觀!

  這是《四庫全書》抄成後,史上首次深情相聚。它有一個美好的名字——“《四庫全書》合璧”古籍庫展。

  “合璧”,意味著今日之蘭臺博如瀚海、固若磐石,護佑著離散已久的古籍“歸根”“團聚”,重煥青春盛年的光華與生機;

  “合璧”,意味著今日之文瀚、文濟、文潤、文沁,存古今文萃、聚天下智識,引涓滴之水匯入滔滔江河;

  “合璧”,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合璧”,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寫下新的一頁,讓沉睡千年的古籍熠熠重光!

  彰中華文明、展盛世氣象、融古今之美,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殿堂高高矗立,向世界敞開又一扇“讀懂中國”的文明之窗……

  (記者 韓寒)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